《愛拚會贏》:拚搏奮進才能成為贏家
作者:賀為(wei) 民(湖南省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
央視最近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愛拚會(hui) 贏》,以福建晉江高姓、葉姓兩(liang) 戶人家為(wei) 主線,反映以高海生為(wei) 首的一批底層民營企業(ye) 家在改革大潮中創業(ye) 拚搏的故事,受到廣大觀眾(zhong) 的歡迎。
《愛拚會(hui) 贏》以晉江改革開放、自主創業(ye) 為(wei) 題材,致力於(yu) 把“愛拚會(hui) 贏”的精神傳(chuan) 遞給每個(ge) 觀眾(zhong) 。20世紀80年代末期,改革的春風悄悄地吹醒了晉江這座東(dong) 南沿海的小城。該劇把鏡頭對準高海生、葉大蓮、錢錦程等一群在時代大潮中敢想敢拚、迎難而上的年輕人。麵對改革開放的初潮,高海生等人敏銳地從(cong) 中捕捉到商機。他們(men) 組織鄉(xiang) 親(qin) 們(men) 向外地商人出售自家幹貨,合夥(huo) 開製衣作坊。從(cong) 此,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小作坊在晉江遍地開花。在改革浪潮中打拚的高海生,看到個(ge) 體(ti) 小企業(ye) 缺乏競爭(zheng) 力,提出整合小作坊,把企業(ye) 做大做強。為(wei) 此,他自己掏錢請大家去蘇州鞋服廠參觀學習(xi) ,開闊眼界,終於(yu) 統一了大家的思想,把零散的小作坊整合成高質鞋服廠。高海生也因此得到大家的信任,被選為(wei) 廠長。當高質鞋服廠麵臨(lin) 時代大潮的衝(chong) 擊時,高海生又果斷對工廠進行改革,對原有的製度進行修改,以適應現代企業(ye) 發展的需要。通過一係列改革,高海生他們(men) 最終把高質鞋服廠做成了一家上市集團公司,成為(wei) 該行業(ye) 的龍頭企業(ye) 。該劇針對不同年代和節點,通過對高海生、葉大蓮等人物的刻畫,熱情謳歌了改革開放,用事實告訴人們(men) ,改革充滿了艱難和曲折,隻有勇於(yu) 拚搏者,才能成為(wei) 贏家。
晉江是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曆史上,眾(zhong) 多晉江人背井離鄉(xiang) 、漂洋過海闖天下,他們(men) 靠著剛強、膽識和毅力,寫(xie) 下了不少商業(ye) 傳(chuan) 奇。《愛拚會(hui) 贏》成功地塑造了高海生等新一代底層改革人物的形象。高海生自幼喪(sang) 父,有著長兄如父的沉穩和豁達,也承襲了父輩敢於(yu) 拚搏、誠信經商的美德。他精明能幹,愛拚敢贏,有前瞻的眼光和試錯的勇氣,善於(yu) 抓住一切機會(hui) 尋找商機,遇到挫折從(cong) 不言棄。在創業(ye) 拚搏中,高海生遭受過祖屋的坍塌、失戀的痛苦、奸商的欺騙、夥(huo) 伴的質疑、親(qin) 人的誤會(hui) 、火災的打擊、對手的中傷(shang) 、惡徒的傷(shang) 害,他一次次受屈受挫,但又一次次勇敢奮起,從(cong) 未退卻過。所有這些,讓觀眾(zhong) 從(cong) 高海生的身上,看到了晉江人的剛強、膽識、靈性和人情味。還有葉大蓮的敢作敢為(wei) 和自強不息,葉茂盛的堅韌不拔和奮發圖強,翟友道的勇於(yu) 拚搏和獻身精神……一群鮮活而有個(ge) 性的底層勵誌人物躍然在觀眾(zhong) 麵前,讓人們(men) 感到真實可信,從(cong) 中汲取到力量。
《愛拚會(hui) 贏》通過主人公高海生和同伴們(men) 的所作所為(wei) ,較好地詮釋了共同富裕的思想。高海生的父親(qin) 高汝賢當年下南洋闖世界,盤纏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幫他湊的,高父不忘初心,十倍奉還。高海生繼承父親(qin) 誠信創業(ye) 的品德,時刻不忘為(wei) 父老鄉(xiang) 親(qin) 服務。改革開放初期,晉江遭受罕見的冰雹災害,鄉(xiang) 親(qin) 們(men) 無錢買(mai) 秧,高海生帶領大家賣幹貨,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謀“救命錢”。銷售幹貨被騙,高海生寧願自己承擔一切責任,也不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遭受損失。初辦高質鞋服廠,高海生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做原始股東(dong) ,使其實現小投入大回報。高質鞋服公司的高管們(men) 致富後,也不忘幫助困難鄉(xiang) 親(qin) ,成立慈善基金會(hui) ,幫助投身改革還未富裕起來的鄉(xiang) 親(qin) ,組建職業(ye) 技術學院,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供學習(xi) 培訓的機會(hui) ,以此回報鄉(xiang) 親(qin) 和社會(hui) ,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當然,《愛拚會(hui) 贏》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有些情節對細節的呈現不夠;有些鏡頭用當今街道房屋拍攝改革初期的戲,缺少應有的曆史感;還有些場麵在劇中重複過多,讓觀眾(zhong) 望而生厭。盡管有些瑕疵,但該劇仍然不失為(wei) 一部謳歌改革、頌揚勵誌的好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