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今年1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調研世界文化遺產(chan) 山西平遙古城時指出:“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也屬於(yu) 子孫萬(wan) 代。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財富。”
如何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zhong) ?如何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如何保護好、利用好考古遺跡和曆史文物?幾位全國政協委員發表了意見建議。
——編 者
高質量發展博物館事業(ye) ,讓文物活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
《關(guan) 於(yu)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製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hui) 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為(wei) 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在場館建設、文物保護、藏品研究、陳列展覽、教育傳(chuan) 播、國際交流等方麵不斷取得新進展,但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yu)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仍突出。建議:
不斷推進學術研究,讓文物活起來。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不僅(jin) 具有中國意義(yi) ,而且具有世界價(jia) 值。文博機構應當不斷推進文物曆史研究和傳(chuan) 承工作的開展,通過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深厚內(nei) 涵,係統展現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
舉(ju) 辦優(you) 質展覽,讓文物活起來。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須準確把握文物的曆史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審美價(jia) 值、科技價(jia) 值和時代價(jia) 值,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策劃更多觀眾(zhong) 看得懂、看得進的優(you) 質展覽,讓人民群眾(zhong) 在潛移默化中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借助信息網絡,讓文物活起來。把以計算力為(wei) 核心的科技硬實力與(yu) 以審美力為(wei) 核心的文化軟實力有機融合起來。通過大力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積極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豐(feng) 富展示互動形式,實現觀眾(zhong) 與(yu) 文物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實現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讓文物鮮活生動地展現出來,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推出文創產(chan) 品,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應持續增加公共文化產(chan) 品供給,圍繞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的轉化與(yu) 傳(chuan) 播、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等方麵激發創新活力,創造出更多高質量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實現從(cong) 曆史文化來、到現代生活去的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活化利用總是和社會(hui) 發展進步相伴而行。從(cong) 器物、建築、遺存、遺跡,到成片的村落、街區、古城,保護與(yu) 活化利用的內(nei) 涵和方式不斷豐(feng) 富與(yu) 拓展。我多次參與(yu)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調研考察,感到亟須從(cong) 更開放、更理性、更複合的視角來指導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活化利用。
完善頂層設計是實現保護與(yu) 活化利用平衡的基礎。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通過頂層設計來把握和確定保護與(yu) 活化利用的最佳平衡點。最重要的是打通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資源共享、成果共用、信息互通,鼓勵和保障地方創新和社會(hui) 參與(yu) ,在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活化利用中找到平衡點。
強化價(jia) 值闡釋是實現保護與(yu) 活化利用平衡的關(guan) 鍵。比如,黃河文化底蘊深厚、曆史悠久,但文化內(nei) 涵挖掘相對不足,遺產(chan) 展示水平不高,活化利用方式單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精神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曆史文脈,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既是對黃河文化遺產(chan) 進行有效保護的目的所在,也是實施合理化利用的重要抓手。
推動製度建設是實現保護與(yu) 活化利用平衡的保障。加快立法進程,提升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整體(ti) 性保護的法律約束力。在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以法律製度保障傳(chuan) 統村落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顯得尤為(wei) 重要。要先行研究製定傳(chuan) 統村落保護法規,加快製定和全麵實施傳(chuan) 統村落保護標準,落實政府主管部門對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的認定與(yu) 監管機製,建立定期檢查和責任考核製度。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hui) 會(hui) 長張宏誌: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領導中國人民爭(zheng) 取民族複興(xing) 的百年奮鬥中,留下了大量紅色革命舊址,記錄了我們(men) 黨(dang) 百折不撓的奮鬥曆程,承載著我們(men) 黨(dang) 通過艱苦奮鬥,為(wei) 中華文明守正創新、浴火重生創造的精神價(jia) 值。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充分發掘其文化內(nei) 涵和教育功能,建議:
統籌革命紀念地建設,係統展現黨(dang) 的奮鬥曆程。革命紀念地是最直觀、最生動的曆史教材,是講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故事、活化黨(dang) 的曆史的天然課堂。應統籌規劃全國的革命紀念地建設,建立分級、分類管理的紀念地場館係統,就規劃立項、建設規模、展陳內(nei) 容等方麵的問題總體(ti) 把握、拾遺補缺、提高質量,形成定位準確、優(you) 勢互補的完整體(ti) 係,建設情景交融的黨(dang) 史教育基地。
成片保護革命舊址,真實展現革命鬥爭(zheng) 曆史場景。新建紀念性建築、雕塑時應注意與(yu) 舊址氛圍相協調,注意人文建設與(yu) 環境建設的相互結合,把紅色景觀與(yu) 綠水青山融為(wei) 一體(ti) 。舊址的成片保護涉及區內(nei) 群眾(zhong) 土地、房屋的產(chan) 權、使用權問題,可在尊重群眾(zhong) 意願的前提下,通過購買(mai) 、租賃或者群眾(zhong) 以土地、房屋入股等多種方式實行產(chan) 權、使用權流轉,實現土地集中使用,避免紅色景區內(nei) 的私搭亂(luan) 建和過度商業(ye) 開發,同時吸引保護區群眾(zhong) 到景區就業(ye) ,構建景區建設與(yu) 群眾(zhong) 利益和諧統一的發展模式。
依托革命舊址的紅色資源開發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使之與(yu) 文博事業(ye) 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革命舊址是中國革命的精神象征,也是所在地的文化地標。應充分調動社會(hui) 各界和廣大群眾(zhong) 的積極性,深入挖掘其文化內(nei) 涵,大力開展有當地特色的群眾(zhong) 性紅色文化創意活動,將其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群眾(zhong) 致富有機結合,形成全民參與(yu) 的革命舊址宣傳(chuan) 、保護和開發、利用熱潮。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dang) 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曆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wei) 大曆程和感人事跡,是黨(dang) 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chuan) 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前景廣闊、大有可為(wei) 。建議:
加強革命舊址本體(ti) 保護。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的原則,繼續加強對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推廣連片保護、整體(ti) 展示、梯次利用方麵的成功經驗。探索紅色水利、新中國城市街區等新類型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通過強化製度建設、開展綜合研究、空間合理改造等形式,有效消除革命舊址保護利用的盲區,多方位激活紅色遺產(chan) 的新時代活力。
打造革命文物展教矩陣。探索新時代博物館與(yu) 紀念館、黨(dang) 史館等各類革命紀念場館及社會(hui) 各界的全方位合作機製,創新革命文物分類,豐(feng) 富拓展革命文物藏品體(ti) 係。精準把握舉(ju) 辦展覽、開展教育的政治導向,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注重發揮博物館等革命紀念場館展示服務的公共職能與(yu) 宣傳(chuan) 教育的陣地作用,以更加新穎、更接地氣的傳(chuan) 播方式提升社會(hui) 影響力。
推進革命文物科技賦能。借助數字技術手段,提供可視化呈現和沉浸式體(ti) 驗,不斷增強革命文物陳展、講述的生動性與(yu) 體(ti) 驗感。還可搭建紅色主題類線上教育平台、文創產(chan) 品營銷平台,讓紅色基因更好更快融入社會(hui) 生活。
引領革命文化入腦入心。深挖文物背後的故事,記錄真人、真事、真情實感,以文物講曆史、以曆史講故事、以故事講精神,探索吸引廣大青少年主動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好做法、新做法,讓革命文物更好彰顯時代價(jia) 值。
運用科技考古,提升發掘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
為(wei) 進一步加強科技考古,促進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發展,建議:
完善推行科技考古的製度保障。國家相關(guan) 部門要組織研究機構製定田野考古中全麵應用科技考古的工作手冊(ce) ,在考古項目檢查驗收中要加強對科技考古進展的督導和考核比重。及時調整完善相關(guan) 管理辦法,保證考古裝備設施提升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時在經費預算和實際撥付上向科技考古傾(qing) 斜。
突出科技考古的學科規範。強調規範是引導科技考古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應完善和執行科技考古各個(ge) 領域的操作規範,在統一的基礎上開展深入研究。設計好一個(ge) 考慮全麵、歸類科學、用途廣泛的數據庫,將全部資料分門別類地輸入進去,保證資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為(wei) 比較研究、集成創新搭建一個(ge) 平台。
加強中國科技考古與(yu) 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學術交流是學科發展的不竭動力,強化國際合作研究,吸引國際上的一流學者關(guan) 注中國的科技考古研究,同時把中國科技考古的成果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強化科技考古人才的培養(yang) 。要全麵、係統地對全國考古專(zhuan) 業(ye) 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科技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實踐案例,既要強調科技考古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獨特性、可行性和實用性,更要始終突出考古學的研究目的和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本質屬性,提升科技考古的教學質量,推出科技考古精品課程。培訓和引導從(cong) 事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人員掌握某項甚至多項科技考古技能,塑造一專(zhuan) 多能的複合型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內(nei) 蒙古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
考古發掘是研究中華民族曆史、展示中華文明瑰寶的工作。考古發掘成果可以延伸曆史軸線、活化曆史場景、增強曆史信度、豐(feng) 富曆史內(nei) 涵,對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脈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yi) 。
我國地域廣大,邊疆地區的文物遺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ti) ,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實物例證。做好邊疆地區考古發掘與(yu) 闡釋,對深刻認識各民族互鑒互學的曆史,強化多元一體(ti) 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推動民族團結,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具有重要意義(yi) 。建議:
配合“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和“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製定實施邊疆地區重要考古規劃和實施辦法,圍繞史前文明、中國文化基因以及邊疆與(yu) 周邊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一係列問題展開考古發掘和闡釋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在“十四五”期間,劃地區、分階段、有目的展開邊疆考古發掘和闡釋,讓人們(men) 對邊疆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加強考古成果轉化與(yu) 傳(chuan) 播。建立遺址博物館或遺址公園,滿足群眾(zhong) 對曆史知識的渴望。教育和引領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本報記者薑潔、王玨、楊昊、易舒冉、張棖采訪整理 版式設計:張芳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