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南京大學首提“去國際排名”意味著什麽

發布時間:2022-04-25 16: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謝波(西交利物浦大學教授)

  在一些高校動輒拿自己的各種排名榜成績做文章的背景下,南京大學主動淡化國際排名的做法,很難不引人注意。

  日前,有媒體(ti) 注意到,南京大學黨(dang) 委一份文件提出,要精準辦學發展目標定位,特別是“全麵梳理以學科亮點工程為(wei) 主的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和預算目標設置體(ti) 係,清理以論文數量、國際排名為(wei) 參考的評價(jia) 標準”。在《南京大學“十四五”規劃》和《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ti) 建設方案》編製中,“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wei) 重要建設目標”。

  國際排名榜不再被推崇有跡可循。2019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針對“規範社會(hui) 組織發布大學排行榜”的建議,教育部就回應,社會(hui) 組織發布大學排行榜存在不少弊端。在之後的公共討論中,也不難聽到類似的聲音或觀點。

  國際排名榜從(cong) 被趨之若鶩到不再被推崇,何以發生?一方麵,國際排名的評價(jia) 標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拿傳(chuan) 播較廣的幾大機構排名來說,QS世界大學排名中,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jia) 占比高達40%;軟科排名相對更注重學校教師的科研情況,如獲諾貝爾獎或菲爾茲(zi) 獎等的教師數量;泰晤士排名的參考指標中,則教學、研究、論文引用三項權重最高,占比均為(wei) 30%;US News美國綜合大學排名的主要評估指標中,權重最高的是聲譽部分。這些差異直接導致一些高校往往選擇有利於(yu) 自己的排名“戰績”進行宣傳(chuan) ,“不遺餘(yu) 力”地揚長避短。

  同樣值得指出的是,國際排名存在一定的不客觀性。以上排行榜的製定,多是民間機構的行為(wei) ,許多機構采取簡單的量化打分和小樣本調查方法,僅(jin) 憑幾個(ge) 少數指標對高校進行綜合排名,得出的結論很難客觀、真實反映高校實際情況。更為(wei) 重要的,依賴國際排名的惡果已逐步顯現。

  國際排名的影響非常深遠。近的說,直接影響學生的報考、教師的招聘、畢業(ye) 生的就業(ye) 甚至是資源分配、社會(hui) 影響力等方方麵麵。某種程度上講,排名決(jue) 定了大學的“江湖地位”。如此邏輯下,一些高校圍繞排名開展工作就不難理解,更有甚者忘記了大學安身立命之本,傷(shang) 害了大學的根基。尤其是近些年,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大學國際排名受到更多文化差異與(yu) 意識形態差異方麵的影響,很多與(yu) 教育等無關(guan) 的因素摻入其中,也直接影響了國際排名的可信度。

  客觀地說,對於(yu) 高校來講,雖然國際排名的熱度和“信度”不複從(cong) 前,但決(jue) 定“去排名”仍需要很大的勇氣與(yu) 策略支撐。而且,排名也並不是說想去即去,必然會(hui) 帶來一些問題與(yu) 挑戰。因為(wei) ,“排名思維”已根深蒂固,短期內(nei) 慣性仍存。大學國際排名的影響力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綁架”了大學,“去排名”的短期陣痛巨大,存在一個(ge) 事實上的“危險期”。

  不過即便被“綁架”,淡化排名仍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緊接著的一個(ge) 問題就是:在淡化排名後,高校發展又該如何確立科學有效的衡量標準?

  大學要破除固有的排名思維。大學可以被評價(jia) ,但大學不該被排名。大學一旦參與(yu) 排名,會(hui) 導致攀比甚至產(chan) 生“唯排名”現象,而這又會(hui) 關(guan) 聯到基礎教育階段,對整個(ge) 教育生態都非常不利。大學要回歸其最重要的價(jia) 值——育人。因此,大學評價(jia) 體(ti) 係也應該以育人效果作為(wei) 最主要、最重要的評價(jia) 指標。大學發展的重點也應該放在培養(yang) 人才上,而不是其他任何方麵。隻有在育人方麵實現和創造價(jia) 值的大學,才可能是一所好大學。

  今年,我國高校畢業(ye) 生超過千萬(wan) ,大學培養(yang) 人才的任務尤其艱巨,需求尤其迫切,高校應更高效配置資源,把培養(yang) 國家、社會(hui) 所需要的人才作為(wei) 頭等大事與(yu) 頭等衡量標準。此外,大學要體(ti) 現特色化。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學的特色化必將是未來大學的安身立命之本。唯此,才能夠培養(yang) 有特色的人才,助力打破社會(hui) 人才評價(jia) 的單一化,進而將影響延展到基礎教育階段。

  當然,大學淡化國際排名,不能隻靠大學自身,同樣離不開教育主管部門的力量。後者有必要聯合其他職能部門,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大學評價(jia) 體(ti) 係,進而建立麵向全社會(hui) 的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