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的鄉土課
對湖南省吉首市馬頸坳鎮團結小學的學生而言,穿著自己精心繪製的苗服,向全校師生介紹設計理念,是一種獨特的體(ti) 驗。
在去年年底學校舉(ju) 行的“苗服創造營”鄉(xiang) 土課成果展示活動上,梁興(xing) 開指著苗服上的一處花紋說,“這個(ge) 是我仿照老師的圖畫的。”接著他又向大家展示苗服左肩位置的圖案,“這個(ge) 是我自己想出來的。”
另一名學生石誌韓講完作品的設計理念後,不忘為(wei) 自己拉票:“如果你覺得我畫得好的話,給我投一票吧!”現場頓時掌聲一片。
最終,由師生觀眾(zhong) 現場投票選出了4名最佳苗服設計師、12名優(you) 秀苗服設計師、10名最佳銀飾設計師、10份最佳苗服設計稿。這些“參賽”學生還伴隨音樂(le) ,來了一場“酷炫”的苗服走秀。
“有一種自家娃成氣候的成就感。”六年級語文教師張輝由衷地說。她和另一位青年教師陳雪芳,執教校本鄉(xiang) 土課。她們(men) 希望通過這種充滿趣味的教學模式,帶給學生“有根”的課堂,讓孩子們(men) 真正認識自己的家鄉(xiang) 和文化。
新課程,“新”師生
“鄉(xiang) 土課是什麽(me) ?”這是陳雪芳在第一節“先導課”上與(yu) 學生討論的“關(guan) 鍵題”。同學們(men) 的答案五花八門,有學生覺得這是關(guan) 於(yu) 鄉(xiang) 村生活的課,還有的認為(wei) 這門課主要“講一些傳(chuan) 統”。
2021年秋季學期,張輝、陳雪芳帶領團結小學五、六年級兩(liang) 個(ge) 班的學生學習(xi) 了以“湘西苗族服飾”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土課。在她們(men) 的課程設計裏,苗服之美不僅(jin) 與(yu) 獨特的花紋有關(guan) ,更蘊含著文化傳(chuan) 承,是“穿在身上的史書(shu) ”。
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師陳雪芳第一次進行校本鄉(xiang) 土課教學,她坦言,“很多文化內(nei) 容都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才了解的。”她經常向張輝“取經”,張輝此前曾有一學期鄉(xiang) 土課試點的教學經驗,最初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課堂上,每當同學發言時,大家都約定好一個(ge) 規則:不評價(jia) 、不否定、認真聽。“說”在鄉(xiang) 土課上變得尋常且頻繁,同學們(men) 因此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正向反饋也越來越多。
在“湘西的曆史分享會(hui) ”上,張輝鼓勵同學們(men) 勇敢地上台演講。後來,張輝收到一名同學的“悄悄話”:“雖然我匯報時有點結巴,也有點害怕,但我覺得自己還挺厲害的。”
不同於(yu) “規規矩矩”的語文課,鄉(xiang) 土課有不少實踐任務需要團隊協作。五年級的同學為(wei) 小組起了名字,有的組名出自課文《少年中國說》,有的幹脆就是讀音好聽的單字組合。輕鬆的鄉(xiang) 土課氛圍裏,放在語文課上也許不算合格的采訪稿,大夥(huo) 兒(er) 可以各抒己見;一些字寫(xie) 得不太好看的同學,動手能力很強,專(zhuan) 注地用錫紙和鐵絲(si) 製作出有想法的苗族銀飾小手工。
陳雪芳在鄉(xiang) 土課上發現同學們(men) 有許多令人驚喜的閃光點,“我會(hui) 從(cong) 各方麵去表揚他們(men) ”。而在張輝看來,“通過鄉(xiang) 土課,孩子們(men) 有新的視角認識我,也有新的空間讓我發揮,還蠻奇妙的。”
帶著學生認識家鄉(xiang)
“你對苗服有什麽(me) 印象?願意穿來學校嗎?”
對於(yu) 這兩(liang) 個(ge) 問題,同學們(men) 將自己的想法匿名寫(xie) 在小紙條上交給老師。兩(liang) 位細心的青年教師覺得,采取這種特別的交流方式,能讓同學們(men) 從(cong) 心裏感到安全。
小時候,陳雪芳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是苗族人,也不願意穿苗服,覺得隻有老人才穿。到城裏讀書(shu) 後,她總擔心他人區別對待城鄉(xiang) 的目光,等到解開心結,懂得衡量一個(ge) 人的價(jia) 值無關(guan) 出身時,卻不再是孩子了,“我現在會(hui) 麵帶微笑地告訴別人:我是苗族人,我會(hui) 講苗語,你想讓我教你說兩(liang) 句嗎?”接觸鄉(xiang) 土課後,已是家鄉(xiang) 小學教師的她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成長足跡,“我們(men) 的孩子,是否也會(hui) 有這樣的看法?”
對於(yu) 苗服的印象,不少學生認為(wei) “古老”“神秘”“顏色不好看,花紋好看”……兩(liang) 位教師由此啟發學生觀察身邊的苗服圖案,指導他們(men) 通過查找資料進行“苗服花紋大揭秘”。
對於(yu) “揭秘”的答案,也是“開放式”的。張輝理解的鄉(xiang) 土課知識並非應試“知識點”,“我們(men) 並不一定要孩子掌握一個(ge) 正確的答案,或者根本就沒有正確的答案”。
苗服設計環節,同學們(men) 的苗服設計稿五彩繽紛,增添了各自喜歡的顏色和“混搭”的花紋寓意。學生石萱的設計理念關(guan) 於(yu) 未來:“把這件衣服送給我自己,(希望自己)長大後是個(ge) 和善、善良的人。”
兩(liang) 位教師還會(hui) 引導同學們(men) 帶著問題到村裏采訪穿苗服的老人,與(yu) 他們(men) 對話;放學回家,要和家人聊一聊他們(men) 眼中的苗服;同學們(men) 還會(hui) 帶著課上畫的苗服給家人看,他們(men) 也想知道家人的評價(jia) 。
“我們(men) 希望鄉(xiang) 土課能夠打破學校的‘圍牆’。”在張輝看來,愛家鄉(xiang) 不是口號,而是情感連接。
作為(wei) 村小裏的班主任,陳雪芳清楚,“我們(men) 的留守兒(er) 童、單親(qin) 兒(er) 童很多。”而孩子們(men) “跟家人溝通的話題和時間真的很少。”同為(wei) 班主任的張輝說。
“苗服創造營”鄉(xiang) 土課成果展示活動結束後,兩(liang) 位教師專(zhuan) 門整理了當日的圖文和視頻,分享到家長群,家長紛紛點讚、轉發。
一位同學的母親(qin) 這樣評論:孩子棒棒的。時代在變化,但不要忘了我們(men) 民族的文化。
一學期的學習(xi) ,五年級學生黃玉婷對“鄉(xiang) 土課是什麽(me) ”有了嶄新的體(ti) 會(hui) ,原來鄉(xiang) 土並不“土”,“我覺得鄉(xiang) 土課是老師帶著我們(men) 認識家鄉(xiang) 的課”。
組團
馬頸坳鎮團結小學的三至五年級,已合並到馬頸坳鎮中心完小(以下簡稱“中心校”)。在“2021年湖南省中小學(幼兒(er) 園)教師信息技術與(yu) 學科教學融合創新應用在線集體(ti) 備課大賽活動”(以下簡稱“集體(ti) 備課大賽”)中,中心校的教師參賽團隊榮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組二等獎。
張輝告訴記者,參加集體(ti) 備課大賽時,教師們(men) 選擇了鄉(xiang) 土課“苗年”主題中關(guan) 於(yu) 湘西臘肉的一個(ge) 課時——《苗年裏最香的味道》,“當時,我們(men) 把湘西臘肉以及廣式臘肉實物帶到了課堂”,啟發同學們(men) 課後用手機拍攝有關(guan) 湘西臘肉的推廣視頻,讓更多人了解湘西的文化風味。
這次集體(ti) 備課大賽,張輝和陳雪芳是有備而來。此前,她們(men) 已經開發出3個(ge) 主題的鄉(xiang) 土課。在擴展校本鄉(xiang) 土課程設計下功夫,形成有關(guan) 湘西的校本鄉(xiang) 土課程係列是她們(men) 的“小目標”。本學期,兩(liang) 位教師一起開發的“家鄉(xiang) 風俗——湘西苗年和家鄉(xiang) 人物”兩(liang) 個(ge) 主題的鄉(xiang) 土課,繼續在中心校進行。
從(cong) 團結小學轉來的五年級學生,在中心校重新分班,陳雪芳帶中心校五(三)班,教語文課和鄉(xiang) 土課。新班級有幾名上過鄉(xiang) 土課的學生,以及更多從(cong) 未接觸過鄉(xiang) 土課的同學。
“湘西苗年”主題課程第一節“先導課”上,班上初識鄉(xiang) 土課的同學“有點蒙”。陳雪芳分享了上學期成果展的圖片,“我就跟他們(men) 講,我們(men) 後麵會(hui) 有很多手工,需要大家動手做一些我們(men) 家鄉(xiang) 的東(dong) 西”。特別是得知每個(ge) 人都會(hui) 有彩筆、彩泥、卡紙的工具包,全班一同參與(yu) 鄉(xiang) 土課活動,同學們(men) 掩飾不住興(xing) 奮。
鄉(xiang) 村教師們(men) 質樸的鄉(xiang) 土情懷伴隨著教學落地,而她們(men) 探索的過程,並不是“孤軍(jun) 作戰”。
2021年7月,張輝、陳雪芳參加了東(dong) 北師範大學中國農(nong) 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向榮公益基金會(hui) 合作開展的暑期教師培訓鄉(xiang) 土課程班。來自湘西的幾位教師在培訓課上展示了苗族服飾鄉(xiang) 土課程設計,獲得了高校學者的肯定。“讓我們(men) 更加有信心了!”陳雪芳說。
東(dong) 北師範大學中國農(nong) 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副教授王海英非常關(guan) 注鄉(xiang) 土課程在鄉(xiang) 村小學生從(cong) 認知發展到核心素養(yang) 各方麵的推動作用。她認為(wei) ,對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認同“是在情感連接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
陳雪芳在鄉(xiang) 土課程分享、答疑的“自研團隊”微信群裏,提出過一個(ge) 自己在教學中的困惑:同學們(men) 喜歡有趣的鄉(xiang) 土課,但她擔心課堂變成手工課。王海英這樣為(wei) 她解答:“手工作為(wei) 實施鄉(xiang) 土課的載體(ti) ,可以吸引孩子們(men) 的興(xing) 趣,讓孩子們(men) 喜歡上鄉(xiang) 土課。”
陳雪芳說,“形式上不用那麽(me) 在意”這句話讓她踏實下來。在王海英看來,“鄉(xiang) 土課與(yu) 手工課的區別,主要在於(yu) 教學目標不同”。
同學們(men) 在鄉(xiang) 土課、閱讀課上的進步,使張輝對培訓中提及的教師“樂(le) 業(ye) ”感觸頗深,“老師對鄉(xiang) 土的熱情,必然會(hui) 感染聽課的孩子們(men) ”。她覺得這是鄉(xiang) 村教師能夠體(ti) 會(hui) 到的充實和幸福。
第一次參與(yu) 暑期教師培訓後,陳雪芳對實施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躍躍欲試,“帶著學習(xi) 的成果,我們(men) 回家鄉(xiang) 去,建設我們(men) 的學校,教育我們(men) 的孩子”。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