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村聽茶
初聞“聽茶”之說,是讀宋人羅大經的《茶聲》:鬆風檜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待得聲聞俱寂後,一甌春雪勝醍醐。讀時隻覺神形並茂,妙不可言。而促成我高嶺村“聽茶”之旅的,卻是白樂(le) 天一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mai) 茶去”,原來浮梁茶淵流長矣、盛名久矣。
三月的高嶺村依舊幾分料峭,卻已盡顯勃勃興(xing) 發之態,深懷一軸水墨的靈秀與(yu) 含蓄。近6000畝(mu) 生態茶園婉轉起伏,無盡綿延,就像一群鋪天蓋地的綠色波紋交織羅疊。在早春的空濛與(yu) 清冽中,億(yi) 萬(wan) 顆芽葉按時蘇醒,在簇簇茶樹上重生,風起時盈盈欲飛,風止時亭亭玉立,於(yu) 細碎的生長中積蓄起豐(feng) 沛的力量,那是春天寄給高嶺村的如約信箋,也是高嶺村寫(xie) 給萬(wan) 千味蕾的新鮮詩行。
在高嶺村,長長的觀光小徑像根纖柔的琴弦,將這片山穀林園騰挪接續,我們(men) 乘坐的觀光電瓶車像粒音符,於(yu) 行進中溫柔撥弄著高嶺村的春之樂(le) 章。試圖和聲入韻的,還有不時掠過的飛鳥清脆婉轉的啁啾聲、隨處重逢的山溪晶瑩剔透的流水聲、掬手可得的山風抑揚頓挫的吟詠聲……似乎還可以聽見絲(si) 雨於(yu) 草葉凝落的滴答聲,草木於(yu) 大地生長的拔節聲。茶壟上,星散的茶娘箬笠布裙,臉容明媚,神情專(zhuan) 注,各自躬身茶樹,纖指翩躚不歇,將一枚枚綠色的芽葉溫柔捉進茶簍裏。稍遠一些,高嶺花海、琅玕山、玫瑰穀鋪排羅列,醞釀著一場盛大的迎風綻放。它們(men) 共同建構起高嶺93%的森林覆蓋率、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3000以上,更因森林涵水、花香入風而成全了浮梁茶的品質與(yu) 聲名。
如果說,詩是文字的奢侈,酒是糧食的奢侈,茶是清水的奢侈,那麽(me) 尋訪並品味一盞高嶺村的明前新茶,則是春天和生活的奢侈。在嶺上觀景茶舍,我們(men) 端然圍坐,看女茶使輕柔熟稔地備器、燙杯、投茶、聞香、衝(chong) 洗、濾湯,細聽壺中水的漸沸聲、女茶使的解說聲、風入窗的低語聲……待一盞香茗“咂咂”入唇,隻覺春風盈懷,雲(yun) 氣入腑,天地間惟餘(yu) 一泡茶耳。而將一撮新綠置於(yu) 玻璃杯中,溫水衝(chong) 沏盈握在手,觀其纖毫,聞其清香,品其醇湯,更是人間不可言之妙境。可以確信,於(yu) 一杯高嶺新茶的浸潤和滋澤下,我們(men) 都可以洗淨鉛塵,做一個(ge) 神容純澈、內(nei) 心澄明的人。
高嶺村依托景德鎮的“瓷之源、茶之鄉(xiang) 、林之海、鎮之初”獨特優(you) 勢,以“茶”為(wei) 魂,一體(ti) 打造了大唐茶市、唐茶工坊、古建民宿、茶隱仙居民宿集群和嶺上一方觀景台等景點,形成了茶園觀賞區、茶文化博覽區、茶藝體(ti) 驗區、茶飲休閑區、茶商貿易區等五大功能區,不僅(jin) 帶動數以千計的人們(men) 守著一園茶生活、傳(chuan) 承、創造和發展,使之成為(wei) 浮梁茶產(chan) 業(ye) 的支撐,更成為(wei) 浮梁茶文化的醒目標識,而《大唐茶市》唐風演藝小鎮,則是這道標識的畫龍點睛之筆。
高嶺村《大唐茶市》唐風演藝小鎮以唐朝為(wei) 曆史背景,以茶文化為(wei) 主題,在一場絢爛的視聽盛宴中,將盛唐煙火和浮梁傳(chuan) 說兩(liang) 大文化要素融於(yu) 一體(ti) ,描繪了盛唐時期的傳(chuan) 統文化和民俗風情,擘畫出浮梁所代表的唐茶文化的民族自信和風雅意趣,講述一段浮梁傳(chuan) 奇。而大唐夜市沉浸式唐風體(ti) 驗,更於(yu) 燈火璀璨中向世人展示一幅風韻盛唐、千年浮梁的恢弘畫卷,將一段浮梁茶飄香萬(wan) 裏、通達世界的故事再現於(yu) 遊客眼前,讓人仿佛重回大唐盛世,重溫浮梁繁華。程楊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