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莊子》:從樸素生活采擷真理(中國典籍在海外)

發布時間:2022-04-28 14:34:00來源: 光明網

 

  在世界最大的讀者平台Goodreads上,一位署名Patrick的讀者寫(xie) 道:“我花了6個(ge) 月時間讀這本書(shu) ,把它放在身邊,晚上失眠,早晨沉思,是我一生中最狂野的經曆之一……莊子的懷疑主義(yi) ,遠遠超出了笛卡爾的範圍。即使你不懂‘道’,也可以與(yu) 一個(ge) 偉(wei) 大的靈魂為(wei) 伴。”

  如果說有哪一部中國經典最能在精神層麵溝通東(dong) 西方世界,應該說非《莊子》莫屬。2000多年前,莊子就提出了相對主義(yi) 的宇宙觀、求“真知”的認識論以及道法自然、追求逍遙自適的生命境界。

  作為(wei) 道家思想經典文本,《莊子》與(yu) 《老子》(又稱《道德經》)並稱,在中國文明史中與(yu) 儒家經典相映成趣、並行傳(chuan) 承。目前所見的《莊子》,大體(ti) 形成於(yu) 先秦,經西晉郭象刪定後流傳(chuan) 。《呂氏春秋》吸收了《莊子》中很多思想;魏晉時期玄學興(xing) 起,莊子思想成為(wei) “竹林七賢”的標榜;隋唐兩(liang) 代,道教地位陡然提高;宋明時期,儒釋道三家並立,對莊子的研究帶有儒學化傾(qing) 向;清代的《莊子》研究具有義(yi) 理闡釋學和文章學特色;近現代對莊子的研究與(yu) 讀解,呈現出東(dong) 西方思想合璧態勢。而《莊子》的海外傳(chuan) 播,深深影響了20世紀西方社會(hui) 的後現代哲學。

  在漢字文化圈的傳(chuan) 播

  《莊子》在亞(ya) 洲世界漢字文化圈的傳(chuan) 播,伴隨著抄本、刻本、翻譯本的路徑演進。

  《莊子》輸入日本,最早可追溯至8世紀到12世紀的平安時代,主要以郭象、成玄英的注本為(wei) 參考。室町時代,南宋思想家林希逸所著《莊子鬳齋口義(yi) 》因兼采儒、禪,匯通義(yi) 理,語言通俗明了,受到日本學人熱烈追捧,至今仍是日本學術界研讀《莊子》的重要參考書(shu) 目。

  二戰後日本出現公田連太郎、福永光司、津田左右吉、森三樹三郎忠等多位研究《莊子》的學者。日本大東(dong) 文化大學文學部教授池田知久,更是從(cong) 文獻學、人生觀、宇宙觀、認識論、辯證法、宗教研究、美學研究等維度全方位梳理了日本學術界對於(yu) 《莊子》的研究。他認為(wei) ,《莊子》深深影響了日本的繪畫與(yu) 詩歌創作,明治時代的畫家橫山大觀,就以“庖丁解牛”為(wei) 繪畫題材。

  1776年至1800年,朝鮮半島專(zhuan) 門記錄中國書(shu) 目的《奎章總目》等文獻中,已有《莊子》漢文典籍的記載,甚至出現了《南華真經大文口訣》等朝鮮文本。據韓國國立江陵大學教授金白鉉介紹,韓國對莊子的研究目前已拓展到文學、曆史、藝術、哲學、宗教等各個(ge) 方麵,“蝴蝶夢”“庖丁解牛”已成為(wei) 普通民眾(zhong) 的口頭禪。

  19世紀前,《莊子》在越南社會(hui) 上層頗有影響。越南文字拉丁化後,出現了多個(ge) 越南語譯本,如1945年出版的《莊子精華》、1960年出版的《莊子》(節譯《逍遙遊》《人間世》《大宗師》等章節)。

  在歐美世界的傳(chuan) 播

  歐美世界對道家學說接受較晚,卻熱烈、深入。雖然早在17、18世紀,耶穌會(hui) 傳(chuan) 教士已翻譯《道德經》,但直到一戰、二戰相繼爆發,西方道德觀及資本主義(yi) 製度受到質疑,尼采為(wei) 代表的文化悲觀主義(yi) 達到高潮,現代西方世界出現第一次文化危機,西方知識分子從(cong) 東(dong) 方智慧中汲取文化營養(yang) ,《莊子》等道家思想被接受才由此開始。

  1881年,傳(chuan) 教士巴爾弗在上海和香港翻譯出版了《南華真經、莊子著作、道家的哲學家》。1889年出版的翟理斯單行本《莊子:神秘家、道德家、社會(hui) 改革家》,是英語世界第一個(ge) 《莊子》全譯本。1891年,傳(chuan) 教士、漢學家理雅各的《道家文本》,發表在美國係列叢(cong) 書(shu) 《東(dong) 方聖典》中,1959年單獨重印為(wei) 單行本。

  德國漢學家布貝爾1910年根據翟理斯英譯本匯編的德文版《莊子》及同時期在中國傳(chuan) 教的衛禮賢出版的《老子》《莊子》德文節譯本,在德國文學、藝術界知識分子中廣泛傳(chuan) 播。一戰後,飽受戰爭(zheng) 動亂(luan) 的德國興(xing) 起道家熱,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在《聽著,德國人》一文中號召德國人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生活”,做“歐洲的中國人”。西方心理學界、哲學界開始廣泛接受道家思想,榮格的發展心理學吸收了很多道家思想,哲學家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雅思貝爾斯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老子、莊子的思想。

  二戰後,道家思想通過“禪宗”進一步為(wei) 西方所接受。英國聖公會(hui) 教父出身的瓦茨先後出版了《禪宗之道》《道:水流之路》,讀解東(dong) 方道家思想,順應美國二戰後“嬉皮時代”的反世俗風潮,使老子、莊子等道家思想從(cong) 加利福尼亞(ya) 傳(chuan) 播到整個(ge) 西方世界。1976年美國物理學家卡伯拉出版《物理之道》後,道家思想被引入管理學、政治學、藝術學、心理學、女權主義(yi) 等多個(ge) 領域。

  1968年,翻譯過《道德經》《論語》等中國典籍的漢學家華茲(zi) 生出版英文全譯本《莊子》,該書(shu) 吸收中外學者研究成果,兼顧思想性和文學性,被美國多所知名大學選為(wei) 文化通識課教材讀本。1965年,湯姆斯·莫頓翻譯出版《莊子之道》,以天主教徒身份研讀《莊子》,指導人生,受到讀者歡迎,不斷再版,2010年紐約新方向出版社推出了口袋書(shu) 版。

  此外,還有宮碧蘭(lan) 的西班牙文《莊子》、俄羅斯漢學家弗拉基米爾·維亞(ya) 切斯拉沃維奇·馬利亞(ya) 溫的俄文《莊子譯注》以及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翻譯的《莊子》等。

  如今,《莊子》與(yu) 《論語》等中國儒家經典一樣,不僅(jin) 進入歐美學術界、成為(wei) 高校教材,也被廣大普通讀者所熟知。2021年12月,筆者據世界圖書(shu) 館平台數據庫(OCLC)查閱發現,有關(guan) 《莊子》的圖書(shu) 有6109種,其中非中文2945種,涉及30多個(ge) 語種。從(cong) 心理谘詢、兩(liang) 性婚姻到健康養(yang) 生、家居藝術,都可以看到中國道家思想改頭換麵為(wei) “美國道”“歐洲道”,進入歐美普通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

  2009年,中國籍學者黃永鋼、魯曙明麵向紐約布魯克林學院1.7萬(wan) 名青年學生開設全校核心課“中國經典文化課”,主要閱讀《易經》《論語》《詩經》等中國經典。從(cong) 眾(zhong) 多讀書(shu) 報告中可以看出,美國大學生最喜愛莊子。名為(wei) Brian McHugh的學生寫(xie) 道:“莊子思想的主題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事物。”

  在Goodreads上有235個(ge) 不同版本的《莊子》譯介、讀解版本,其中卡洛·勞倫(lun) 蒂和克裏斯汀翻譯的版本有2363位讀者參與(yu) 評價(jia) ,數百名讀者撰寫(xie) 了評論。署名Cindy的美國讀者寫(xie) 道:“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莊子,發現這些作品很有洞察力,有趣、幽默。這本書(shu) 挑戰了我以往看待生活的方式,其中的哲學觀點、思想,值得我花費很多時間沉思。”

  從(cong) 樸素生活中采擷真理的智慧,《莊子》思想的光芒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明亮。

  (作者:何明星,係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主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