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保護與民生共贏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
【光明時評】
作者:吳紅梅 (北京林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付亦重(北京林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伴隨著全球對生態係統退化的日益關(guan) 注,國家公園被視為(wei) 保護自然棲息地物種最重要的方式之一。2021年10月,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領導人峰會(hui) 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由此拉開中國國家公園的建設序幕。2022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海南島中南部的五指山市考察調研,參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並指出,海南要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wei) 重中之重,對熱帶雨林實行嚴(yan) 格保護,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豐(feng) 碩成果。
國家公園建設是“國之大者”,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也是我國與(yu) 國際社會(hui) 同舟共濟、為(wei) 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的重要體(ti) 現。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按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ti) 部署,從(cong) 點到麵、因地製宜、挖掘潛力,高度重視公園周邊地區居民民生問題,將公園建設與(yu) 周邊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居民幸福生活緊密聯係起來,才能行穩致遠。
要堅持“生態優(you) 先”,把中國特色國家公園建設成為(wei) 世代傳(chuan) 承的無價(jia) 遺產(chan) 。國家公園作為(wei) 凝聚多元文化與(yu) 自然之美的特殊空間形態,承載著人們(men) 的鄉(xiang) 愁與(yu) 家園夢想。我國跨越三大階梯、各具特色的自然風景、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是建設國家公園的最強優(you) 勢和最大本錢。中國特色國家公園建設,要堅持生態優(you) 先不動搖,嚴(yan) 格進行劃區管理,完善生態搬遷。把生態係統關(guan) 鍵區域、生態敏感區域和重點物種主要分布區域劃為(wei) 核心保護區,實行嚴(yan) 格保護。核心保護區的原有工礦企業(ye) 、開發項目、村鎮社區要建立逐步退出機製,對於(yu) 暫時不能退出的項目要設置過渡期,明確其生產(chan) 生活邊界和管控要求。
要堅持生態保護與(yu) 民生共贏,摸索“兩(liang) 山”理論轉化路徑,以提升社區居民獲得感和改善民生為(wei) 要務。在各國國家公園建設實踐中,均出現過錯綜複雜的公園與(yu) 周邊社區的關(guan) 係問題:公園與(yu) 社區居民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公園與(yu) 社區居民對自然保護理念的不一致。建設國家公園,既要保護自然生態係統,為(wei) 人民提供高質量生態產(chan) 品;又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保障原住民生產(chan) 生活水平穩步提升,讓生態保護者不吃虧(kui) 、有獲得感,實現生態保護與(yu) 民生改善相統一。例如武夷山國家公園推動“茶—林”“茶—草”模式的生態茶園建設,通過旅遊業(ye) 和茶產(chan) 業(ye) 的帶動,成功補償(chang) 了社區居民和企業(ye) 退出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旅遊業(ye) 本身兼容並包、產(chan) 業(ye) 聯動性強,如果國家公園帶動的旅遊發展為(wei) 周圍社區帶來了收入和服務,提高了他們(men) 的生活質量,補償(chang) 了保護成本,會(hui) 激勵社區居民自發進行生態保護。
要堅持“生命至上”,建立健全國家公園安全預警機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國家公園與(yu) 社區居民關(guan) 係當中,社區居民的情緒與(yu) 感受是不可忽視的。國家公園為(wei) 實現對瀕危動物的保護,會(hui) 製定嚴(yan) 格的保護政策,容易引發“人與(yu) 動物”的矛盾。例如在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東(dong) 北虎造成的人虎衝(chong) 突表現為(wei) :老虎襲擊人類,威脅居民生命安全;老虎襲擊牲畜,威脅居民財產(chan) 安全;生活在人類居住地附近的老虎對人類安全的潛在威脅會(hui) 造成居民的情緒壓迫與(yu) 恐慌。基於(yu) 生命至上原則,國家公園應建立健全安全預警機製,使用攝像機、衛星影像等設備對重點區域進行監測,通過安全預警係統傳(chuan) 播信息給居民,降低動物可能造成的生命財產(chan) 傷(shang) 害。
要堅持建設黨(dang) 領導下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鼓勵社區居民廣泛參與(yu) 國家公園管理。社區居民與(yu) 國家公園管委會(hui) 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引發的衝(chong) 突屢見不鮮。從(cong) 建立健全黨(dang) 領導下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入手,讓社區居民得到組織引領,廣泛參與(yu) 到國家公園的管理中來,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原住民“主人翁意識”。例如三江源國家公園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在公園設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1.72萬(wan) 名周邊社區牧民持證上崗,園區53個(ge) 行政村成立村級生態保護專(zhuan) 業(ye) 協會(hui) ,發揮村級社區生態管護主體(ti) 作用,使牧民從(cong) 生態索取者變為(wei) 生態守護者。這些,都值得後來者借鑒和深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