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社會大課堂中講好“大思政課”

發布時間:2022-04-28 14: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誌勇(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技術師範學院副校長)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an) 鍵課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guan) 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ge) 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社會(hui) 大課堂與(yu) “大思政課”具有很高關(guan) 聯性,都具有場域大、格局大、視野大等鮮明特征,需要多維建構,溝通曆史與(yu) 現實、貫通理論與(yu) 實踐、關(guan) 聯國內(nei) 與(yu) 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hui) 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誌,做奮鬥者”。這為(wei) 我們(men) 善用社會(hui) 大課堂,講好“大思政課”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為(wei) 此,我們(men) 要深刻把握“大思政課”的內(nei) 涵要求,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從(cong) 曆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yun) 中,善用社會(hui) 大課堂,講好“大思政課”,著力培養(yang) 堪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

  善用曆史寶藏,讓“大思政課”有根有魂

  “欲知大道,必先為(wei) 史。”中華民族5000多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80多年英勇不屈的鬥爭(zheng) 史、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00多年勇往直前的奮鬥史、新中國70多年不懈探索的發展史,改革開放40多年競先發展的實踐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曆史性變革與(yu) 發展創新,不僅(jin) 凝結著豐(feng) 富的曆史知識、偉(wei) 大的曆史智慧,還蘊含著成功的曆史經驗、深刻的曆史規律,是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的寶貴資源和深厚滋養(yang) 。

  “大思政課”之大,在於(yu) 大曆史觀。這就要求廣大思政課教師牢固樹立唯物史觀、大曆史觀和正確黨(dang) 史觀,拓展“四史”學習(xi) 研究,不斷深化對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規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認識,自覺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融入立德樹人、思政育人之中,以之培根固本、啟智潤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黨(dang) 的曆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sh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征程波瀾壯闊,百年黨(dang) 史是最為(wei) 可歌可泣的篇章,每一個(ge) 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蘊含著極為(wei) 豐(feng) 富且鮮活的思政育人資源,都是滋養(yang) 各個(ge) 時期共產(chan) 黨(dang) 員初心使命的生動教材。思政課的最核心任務,就是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信心,解決(jue) 好“培養(yang) 什麽(me) 人”這個(ge) 根本問題。要深入挖掘百年黨(dang) 史寶藏和紅色資源寶庫,準確把握黨(dang) 的曆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推動黨(dang) 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用心用情講清楚黨(dang) 的光輝曆史和偉(wei) 大精神,講明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歸根到底是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行,引導學生自覺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賡續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血脈,努力成為(wei) 立誌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

  善用社會(hui) 生活,讓“大思政課”有聲有色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hui) 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yi) 的神秘東(dong) 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ge) 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jue) 。”思政課不是書(shu) 齋裏的學問,而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關(guan) 鍵課程,不能沒有生命、幹巴巴的,必須從(cong) 現實社會(hui) 中獲取營養(yang) ,不僅(jin) 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hui) 生活中講。“大思政課”之大,在於(yu) 格局之大。可探索借鑒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ti) 中心等工作機製,有效整合多元教育主體(ti) 和教育資源,充分發揮黨(dang) 政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群團組織等育人功能,創新建設新時代大學生社會(hui) 大課堂實踐中心,把思政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工礦企業(ye)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博物館、紀念館等都成為(wei) 思政課堂,通過打造思政社會(hui) 實踐資源庫、社會(hui) 大課堂展示和互動中心等途徑,推動“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緊密結合,將生動的社會(hui) 現實生活引進校園。

  青年學生是一個(ge) 特別關(guan) 注社會(hui) 熱點問題的群體(ti) ,但長期以來學校思政課教學的社會(hui) 教育相對欠缺,與(yu) 社會(hui) 現實生活結合不夠緊密。這要求思政課教師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及時把國家政治盛事、經濟社會(hui) 大事、民生幸福要事等熱點話題轉化為(wei) 鮮活的教學素材,積極回應學生關(guan) 切問題,真正讓思政課與(yu) 時代同行、與(yu) 現實同頻、與(yu) 實踐共進、與(yu) 學生思想共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lin) 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大思政課”是課堂理論講授與(yu) 社會(hui) 實踐鍛煉的有機統一,思政課的場域應從(cong) 學校小課堂延伸至社會(hui) 大舞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hui) ,深入基層、深入生活,通過豐(feng) 富多彩的頂崗支教、社會(hui) 調查、誌願服務、理論宣講等社會(hui) 實踐,實現理論和實踐的“融圈破壁”,讓青年學生在具體(ti) 可感的實踐中認識社會(hui) 、錘煉意誌、積累經驗,深刻感悟“社會(hui) 主義(yi) 是幹出來的”“奮鬥的青春最美麗(li) ”,從(cong) 而自覺把愛國情、強國誌、報國行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奮鬥之中。

  善用國際比較,讓“大思政課”有理有據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學生經常會(hui) 把國外的事情同國內(nei) 的情況聯係起來,這個(ge) 過程就會(hui) 產(chan) 生一些疑惑。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斷擴大,世界對中國的關(guan) 注更加熱切,高校大學生對國際事務越發關(guan) 切。隻有善用國際比較,“大思政課”才會(hui) 更加鮮活深刻,理論才會(hui) 更具說服力。“大思政課”之大,在於(yu) 視野之大。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站在全球視角,在國際比較中觀察“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luan) ”,心懷“國之大者”,讀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深刻認識經濟全球化曆史大勢不可逆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曆史進程不可逆轉,在全麵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中堅定“四個(ge) 自信”。

  有比較才有鑒別。聚焦新時代學生關(guan) 注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善用國際比較,講好中國故事,可以更清晰地展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獨特優(you) 勢。用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體(ti) 事例,對比西方某些國家資本至上、“甩鍋”先行的抗疫政策,講好中國疫情防控的故事;用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結合陽光、富強、開放的國家形象,講好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的故事,引導學生深刻感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顯著優(you) 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鬥爭(zheng) 精神,立鴻鵠誌,做奮鬥者,努力成為(wei) 堪當民族複興(xing) 重任的時代新人。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