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剛飛天從浮雕上走下
從(cong) 2020年國慶期間洛陽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複原25套古代裝束而舉(ju) 辦的“洛水霓裳”裝束複原秀,到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上靈感來自河南博物館13件隋代三彩樂(le) 舞俑的舞蹈《唐宮夜宴》;從(cong) 依據宋代畫家王希孟《千裏江山圖》而編創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到央視“古韻新聲·清明”特別節目中源出隋代畫師展子虔《遊春圖》的舞蹈《遊春》……
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藝術基因和創作靈感的文藝佳作不斷湧現,一部部舞台表演藝術作品“破圈”而來,精彩紛呈。河南衛視2021年七夕節製作的《七夕奇妙遊》中以龍門石窟石刻圖像飛天和金剛為(wei) 素材編創的實景舞蹈《龍門金剛》,就是其中的傑作之一。懷抱樂(le) 器的伎樂(le) 天從(cong) 洞窟中飛出,在大佛的注視下翩翩起舞,金剛力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藝術家賦予傳(chuan) 統文化遺存跨越曆史的藝術魅力。古風豫韻舞蹈藝術與(yu) 龍門石窟悠久的曆史文化相得益彰,將“文化+旅遊”的精髓和深意作了深刻的演繹和闡釋。
當代視野中的樂(le) 舞
靜態文物動態呈現,賦予傳(chuan) 統文物新鮮活力。龍門石窟研究院率先進行了“活化文物”的嚐試。通過與(yu) 新華社密切合作,於(yu) 2021年4月發布了真人版《帝後禮佛圖》。《帝後禮佛圖》原是創作於(yu) 北魏年間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dong) 壁上的浮雕,分為(wei) 北段(帝)、南段(後)兩(liang) 部分,描繪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後禮佛的盛大場麵,是龍門石窟中重要的雕刻作品。原作於(yu) 20世紀30年代被美國文物販子盜走,真跡已被毀壞,複製品《北魏孝文帝禮佛圖》《文昭皇後禮佛圖》現藏於(yu) 美國紐約大都會(hui) 藝術博物館、美國堪薩斯市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此次對文物進行活化再現,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員和主創團隊基於(yu) 對《帝後禮佛圖》全麵翔實的考察研究,從(cong) 演員服飾、妝容、發髻、動作等多層麵一一對文物進行了全方位還原,通過新穎靈動的拍攝手法,運用新媒體(ti) 將龍門石窟曆史文物給予活態呈現,增強了觀眾(zhong) 對龍門石窟曆史文物的親(qin) 近感。
此次成功嚐試後,龍門石窟主管部門加快與(yu) 相關(guan) 媒體(ti) 合作推出優(you) 秀創新性藝術作品的步伐。以2021年8月13日河南衛視推出的《七夕奇妙遊》晚會(hui) 中的舞蹈《龍門金剛》最具代表性。
《龍門金剛》係由女舞蹈演員扮演十三位“伎樂(le) 天”,造型婀娜多姿,衣帶飄拂,騰空飛舞。龍門石窟在雕刻時本土化趨勢明顯,“伎樂(le) 天”與(yu) “伎樂(le) 人”的造型、臉型、體(ti) 態、服飾與(yu) 唐朝世俗生活中的女性更為(wei) 接近。在雕刻時,龍門石窟中的飛天雕塑與(yu) 敦煌壁畫中纖細靈動的形象不同,下半身稍胖。《龍門金剛》舞蹈中的“伎樂(le) 天”雖然身上披有很多輕盈的飄帶,但舞姿造型較為(wei) 沉穩,肅穆莊重,與(yu) “伎樂(le) 天”形象十分吻合。每位“伎樂(le) 天”手持樂(le) 器包括阮、箜篌、排簫、橫笛、笙、鈸、杖鼓,沒有敦煌飛天的反彈造型,準確真實地還原了龍門石窟音樂(le) 圖像狀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音樂(le) 活動圖景。
《龍門金剛》在還原曆史、再現傳(chuan) 統的基礎上也做了一定的創新。首先是服裝造型上的創新。龍門石窟因風化脫色,考證“伎樂(le) 天”準確的原有顏色較為(wei) 困難,節目服裝設計出於(yu) 對畫麵美感的考慮,選用了牡丹紅等偏深偏暗的中國傳(chuan) 統顏色。為(wei) 了便於(yu) 表演與(yu) 塑造形象,舞蹈中金剛的造型與(yu) 龍門石窟刻像中的金剛相比,缺少了刻像金剛身上的瓔珞裝飾。拍攝團隊除了在龍門石窟實地拍攝外,還使用了包括AR、三維建模、電腦著色等數字化技術手段,虛實結合力求最大限度地複原彩色狀態下的石窟造像。《龍門金剛》從(cong) 當代視角出發,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為(wei) 龍門石窟傳(chuan) 統音樂(le) 文化注入新鮮血液,讓其在當下真正“活”起來。
曆史演進中的樂(le) 器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現存像龕2345個(ge) ,造像11萬(wan) 尊,其造像立體(ti) 生動,建造時多為(wei) 彩繪,雖經過千年風化早已褪色,但其中仍存有大量的舞樂(le) 圖像資料。據統計,龍門石窟現存有樂(le) 器圖像的洞窟21個(ge) ,雕刻樂(le) 器經幢1座,佛座2台;現存各類樂(le) 器17種,176件。
龍門石窟中的樂(le) 器分為(wei) 敲擊、吹管、彈弦三大類。敲擊類樂(le) 器有磬、拍板、銅鈸、腰鼓、杖鼓、雞婁鼓等。其中磬與(yu) 拍板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的打擊樂(le) 器,銅鈸、腰鼓、杖鼓、雞婁鼓均為(wei) 外來傳(chuan) 入樂(le) 器。銅鈸與(yu) 腰鼓圖像出現較多,北魏、唐代洞窟中銅鈸圖像分別出現5次和12次;腰鼓圖像分別出現10次和11次。磬、拍板、杖鼓與(yu) 雞婁鼓出現較少。
吹管樂(le) 器主要有笙、橫笛、豎笛、排簫與(yu) 篳篥5種,前四種為(wei) 中原傳(chuan) 統吹管樂(le) 器,篳篥為(wei) 西域傳(chuan) 入。笛共出現了30次,北魏、唐洞窟中橫笛圖像分別出現11次和10次,豎笛圖像各出現2次和7次。排簫與(yu) 笙圖像分別出現了22和20次,其中北魏、唐代洞窟中排簫圖像分別出現9次和13次、笙圖像均各出現10次。篳篥在北魏、唐代開鑿洞窟中分別出現3 次和8次。
彈弦類樂(le) 器圖像有阮、箏、琵琶、箜篌等4種,其中箏和阮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而琵琶與(yu) 箜篌為(wei) 外來輸入樂(le) 器。箏與(yu) 阮圖像分別出現17次和7次,北魏洞窟中分別出現6次和5次,唐代洞窟中分別出現11次和2次。龍門石窟中的琵琶圖像包括四弦、五弦兩(liang) 種,分別出現10次和6次,其中北魏洞窟中四弦、五弦琵琶圖像均出現3次,唐代洞窟中四弦、五弦琵琶圖像分別出現7次和3次。箜篌圖像僅(jin) 在唐代洞窟中出現3次。
在北魏洞窟所雕刻的14種樂(le) 器中,笙、笛等吹管樂(le) 器最為(wei) 流行,銅鈸、腰鼓等打擊樂(le) 器的使用率與(yu) 流行度較高。北魏時較少出現的篳篥、四弦琵琶、簫等樂(le) 器到了唐朝出現的頻次則成倍數增加。北方少數民族遊牧生活中使用的笳、角等吹管樂(le) 器傳(chuan) 入,出現了鼓吹樂(le) 形式,促使雅樂(le) 逐步轉變為(wei) 俗樂(le) ,中原傳(chuan) 統的俗樂(le) 逐漸和天竺傳(chuan) 入的佛樂(le) 相結合,形成了法曲,常用於(yu) 宴會(hui) 與(yu) 祭祀場合。從(cong) 樂(le) 器組合圖像不難看出雅樂(le) 向俗樂(le) 的轉變以及佛樂(le) 和俗樂(le) 的交融。
社會(hui) 變遷中的伎樂(le)
龍門石窟舞樂(le) 圖像中有大量的“伎樂(le) ”表演場麵,“伎樂(le) 天”“伎樂(le) 人”176身。在天界奏樂(le) 起舞者稱為(wei) “伎樂(le) 天”,處於(yu) 佛像頂部或洞窟穹頂位置;在地世凡俗樂(le) 舞活動中奏樂(le) 起舞者稱為(wei) “伎樂(le) 人”,居於(yu) 佛像底部。每個(ge) 洞窟中的“伎樂(le) 天”和“伎樂(le) 人”及出現樂(le) 器的數量多少都經過一定的人為(wei) 設計,不僅(jin) 人數與(yu) 洞窟的大小關(guan) 係密切,而且洞窟中伎樂(le) 天和伎樂(le) 人的動作呈對稱型構圖,形成一對對規整的單位。各個(ge) 洞中的“伎樂(le) 天”“伎樂(le) 人”手持樂(le) 器各不相同、多種多樣,構成了較為(wei) 完整的樂(le) 隊組合編製。
龍門石窟各類樂(le) 器組合樂(le) 隊34組,包含北魏洞窟16組、唐代洞窟18組。北魏樂(le) 隊規模較小,4件樂(le) 器以內(nei) 組合較多,樂(le) 器最多的一組樂(le) 隊為(wei) 12種樂(le) 器。唐代樂(le) 隊規模不斷擴大,8種以上樂(le) 器組合較為(wei) 常見,在奉先寺佛像背光處出現了18件樂(le) 器的樂(le) 隊編製。北魏洞窟隻有“伎樂(le) 天”,唐代出現了“伎樂(le) 人”,大型音樂(le) 活動場麵增多,音樂(le) 表演世俗化趨勢明顯。龍門石窟中的“伎樂(le) ”是當時社會(hui) 音樂(le) 文化發展繁榮的反映,為(wei) 中國古代舞樂(le) 史研究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史料。
龍門石窟作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承載了古老而燦爛的中原地區文明,反映著絲(si) 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成果。豐(feng) 富多彩的石窟藝術中包含著大量珍貴的樂(le) 器與(yu) 伎樂(le) 圖像,對深入研究我國古代音樂(le) 特質、民族個(ge) 性特征以及宗教文化的發展,無不具有十分重要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伴隨著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日益成為(wei) 國家文化發展大計、旅遊市場繁榮的主旋律,為(wei) 龍門石窟這一古老的藝術奇跡在新的時代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郭克儉(jian) 王宇博,分別係浙江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院長、教授、浙江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浙師大基地特約研究員;浙江師範大學2021級民族音樂(le) 學碩士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