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季棟梁:親吻西海固這片土地

發布時間:2022-05-05 11:2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季棟梁:親(qin) 吻西海固這片土地(作家近況)

  本報記者 張鵬禹

  西海固在哪裏?曾幾何時,隻聞其名都會(hui) 令人感到口渴。幹旱、貧窮、落後,是貼在西海固頭上的標簽,也是困擾西海固人民的三個(ge) 難題。行政區劃意義(yi) 上的“西海固”,因其曆史上轄西吉、海原、固原三縣而得名,雖然存在時間不長,卻因“苦甲天下”而廣為(wei) 人知。在這片土地上,不屈不撓的西海固人民與(yu) 天鬥、與(yu) 地鬥、與(yu) 水鬥,譜寫(xie) 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脫貧奮鬥史。來自西海固的作家季棟梁,將這一切記錄在長篇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中。

  是親(qin) 曆者,也是見證者

  對生與(yu) 斯、長於(yu) 斯的季棟梁來說,貧困是刻骨銘心的記憶,他從(cong) 小的終極夢想就是“吃糧票”。“走在西海固,經過人家門口,不一定有人問你‘吃了嗎’,但肯定會(hui) 問你‘喝水嗎’。因為(wei) 這片土地上,水真是貴如油。幹旱的年景,窖裏收不上水,吃水得去幾十裏外馱,因此隻有這兒(er) 才有‘死水怕個(ge) 勺勺舀’的俗話。”季棟梁說。來自生活經曆的切身體(ti) 會(hui) ,讓他思考西海固人長期掙紮在生存線邊緣的原因。

  在《西海固筆記》開頭幾章中,季棟梁梳理了西海固的貧困史。曆史上的西海固,地處中國古代農(nong) 耕文化與(yu) 遊牧文化的衝(chong) 撞融合地帶,生態環境惡劣、地理格局閉塞、兵患匪禍頻仍,持續的社會(hui) 動蕩加劇了人與(yu) 地的矛盾,到清末已是“赤地千裏,十室九空”,以至左宗棠在給清廷的奏折中感歎,西海固是“苦瘠甲於(yu) 天下”。但在這重重苦難背後,季棟梁也看到了西海固人民的堅韌與(yu) 頑強。他窮究千年貧困的根由,是為(wei) 了彰顯一種人窮誌不窮的精神和一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

  1982年,隨著國家啟動實施“三西”農(nong) 業(ye) 建設扶貧工程,西海固開始“脫胎換骨”。這片土地見證了閩寧協作、脫貧攻堅等一係列國家重大舉(ju) 措取得的顯著成效。2020年,西海固邁入小康社會(hui) ,開啟了發展新篇章。

  “在這近40年時間裏,我是親(qin) 曆者,也是見證者。我深知這片土地上父老鄉(xiang) 親(qin) 的迷茫與(yu) 痛苦,也深知他們(men) 的奮鬥與(yu) 追求、夢想與(yu) 希望。”季棟梁說。從(cong) 2018年開始,他深入西吉、海原、原州、隆德、彭陽、涇源、同心、鹽池、紅寺堡等縣區、鄉(xiang) 鎮、村莊,集中采訪調研40次,將無數鮮活感人的故事記錄在《西海固筆記》中。

  今年4月22日,在“季棟梁長篇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研討會(hui) ”上,中國作家協會(hui) 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談及這本書(shu) 的寫(xie) 作時說:“一個(ge) 小說家,去寫(xie) 作關(guan) 於(yu) 家鄉(xiang) 的報告文學,以一種完全下沉的方式,這種姿態讓我非常感動。何謂下沉?就是沉下去,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本書(shu) 是作者探究彭陽經驗、蔡川模式、生態移民、勞務移民,觀察治沙、養(yang) 殖、水窖這樣一些日常生活的細部,觀察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實踐後收獲的寶貴成果。”

  原生態記錄可愛的他們(men)

  《西海固筆記》從(cong) 第六章“百萬(wan) 大移民”到第十九章“脫胎換骨”,選取代表性的重大事件,描寫(xie) 西海固農(nong) 民在經濟上擺脫貧困、精神上得到洗禮的巨大變化,作者用帶有溫度的筆觸、原生態的手法塑造出一眾(zhong) 鮮活的人物形象。

  書(shu) 中,彭陽縣農(nong) 民李誌遠雙腿殘疾,“連爬帶挪”地義(yi) 務植樹24年、植樹10萬(wan) 株,他評價(jia) 自己“這輩子就活了個(ge) 栽樹”;鹽池縣治沙功臣白春蘭(lan) ,在女兒(er) 差點被飛沙活埋、一同治沙的丈夫因病辭世的情況下,幾十年如一日地奮戰在治沙一線,被譽為(wei) “人類征服自然的典範”;還有“第一書(shu) 記日記”一節裏把心交給群眾(zhong) 的駐村幹部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湧現出的“閩寧人”……

  20多年來,數千名福建掛職幹部、支教支醫支農(nong) 工作隊員、專(zhuan) 家院士、西部計劃誌願者肩負著對口幫扶寧夏脫貧的曆史使命,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閩寧人”。他們(men) 中有被寧夏人喚作“林媽媽”的原福建省扶貧辦主任林月嬋,任職10年40多次奔赴寧夏,把真情留在西海固;有世界菌草之父、福建農(nong) 林大學教授林占熺,把“今生今世能做一件對人民有益的事”作為(wei) 自己的追求……還有許多像他們(men) 一樣默默無聞為(wei) 西海固奉獻的人,都是季棟梁眼中可愛的人。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經理陳玉成,把季棟梁塑造人物的手法稱為(wei) “原生態”。他說:“作者幾乎不用任何修辭,完全采用原生態的手法,娓娓訴說著這些身邊的凡人英雄,平靜克製的筆觸,難掩他們(men) 身上閃耀著的人的高貴與(yu) 時代精神的光芒。”

  “原生態”就是現實怎麽(me) 樣就怎麽(me) 寫(xie) 。采訪中,季棟梁印象最深的是在海原縣一道山梁上,一位圪蹴在梁頂、白須飄飄的老人對他說的話——“哎呀,‘三西’農(nong) 業(ye) 建設、‘雙百’扶貧攻堅、千村扶貧整村推進、百萬(wan) 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東(dong) 西對口協作、閩寧模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哎呀,國家把心思用上了,把錢花上了,沒有國家這麽(me) 的幫扶,哪能就把窮帽子給抹了,還與(yu) 全國其他地區一同脫貧奔小康,做夢都不敢想哩,感謝得很啊。”在作者看來,老人的話樸實無華,比任何修辭都更有說服力。“老人一字不識,卻能把國家扶貧方略一字不落說出來,足見這些政策推進得紮實、深入人心。”季棟梁說。

  唯有歸來解鄉(xiang) 愁

  《上莊記》《錦繡記》《海原書(shu) 》《野麥垛的春好》……季棟梁寫(xie) 過不少以西海固為(wei) 背景的作品。“故鄉(xiang) 變化太大了!從(cong) 我這幾部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以前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掙錢難……說起生活,就一個(ge) 字:難。現在吃上自來水、能上高速、有重點學校、土地增值、扶貧車間辦到村上、家門口能打工……說起生活,就一個(ge) 字:易。”季棟梁說:“最明顯的變化是變美了。以前‘天幹地枯’‘漫漫赤黃’,如今‘鴿子、麻雀、野雞以及叫不上名的鳥兒(er) 歡叫著,在林間活蹦亂(luan) 跳,在風中蕩著秋千’。”

  在《西海固筆記》中,既有作者親(qin) 身經曆和采訪得來的感性細節、生動故事,也有對曆史文化根脈和紅色基因的挖掘,舉(ju) 凡農(nong) 村改革、環境治理、經濟創新、旅遊服務、教育扶貧、女性成長……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白燁評價(jia) 說:“這本書(shu) 堪稱一部關(guan) 於(yu) 西海固的《史記》、百科全書(shu) 。”

  而作家自己,也是書(shu) 中一個(ge) 角色。第五章“我的生活記憶”中,處處流露出作者的鄉(xiang) 愁。季棟梁說:“鄉(xiang) 愁在任何一個(ge) 年齡段都有,隻不過在別的年齡段,鄉(xiang) 愁是模糊朦朧的,而隨著年齡增長,我的鄉(xiang) 愁越來越清晰了——故鄉(xiang) 是用來回的。”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