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的教育力量
作者:黃旖旎、俞可(上海師範大學)
胸懷千秋偉(wei) 業(ye) ,恰是百年青春。由一群風華正茂的新青年創建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把青年工作作為(wei) 一項極為(wei) 重要的工作。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永遠充滿生機活力且繼續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共青團要堅持把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wei) 根本任務。
學生在哪裏,團組織就建在哪裏。團組織是聯係和服務青年學生的堅強堡壘。百年團史鋪展的實為(wei) 一幅充盈教育力量的壯麗(li) 畫卷,即培育時代新人、築造偉(wei) 大夢想、共建大同世界。
育時代新人
以青春肩負神聖使命
1920年8月22日,八位人均20多歲的學人創建上海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按照《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臨(lin) 時章程》,在正式團的中央機關(guan) 未組成時,以上海團的機關(guan) 代理中央職權。這個(ge) 被陳獨秀稱作“共產(chan) 主義(yi) 預備學校”的團組織,翌月創辦了外國語學社,《民國日報》頭版首次登載其招生廣告。學員由各地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組織推薦入學,所獲教材包括《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由譯者、團發起人之一陳望道親(qin) 授。該社僅(jin) 招收五六十名學員,卻有11人未及壯年就為(wei) 遠大理想而英勇犧牲。1921年1月13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附屬高等小學校主事(即校長)毛澤東(dong) 創建長沙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團員幾皆為(wei) 各校進步學生。是年8月,這位長沙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執行委員會(hui) 書(shu) 記創辦湖南自修大學。這是黨(dang) 史上第一所教學與(yu) 研究兼具的教育機構,被李達稱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的大本營”,師生何叔衡、夏明翰、郭亮、毛澤民、楊開慧等為(wei) 崇高信念而壯烈殉身。
2022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鬥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努力成長為(wei) 堪當民族複興(xing) 重任的時代新人。共青團雖走過不同時代,卻始終堅持站在理想信念這個(ge) 製高點上,百年如一日把培育與(yu) 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新人視為(wei) 己任。誌存高遠,青春歲月就不會(hui) 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新時代共青團攜手學校辦好大思政,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用曆史的眼光啟示學生,用偉(wei) 大的目標感召學生,用光明的未來激勵學生,助力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信心,找到人生真諦、生命價(jia) 值、事業(ye) 方向,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築偉(wei) 大夢想
以青春激揚時代主題
1920年秋,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上海發起組委托,青年團成員兼外國語學社學員李啟漢在工廠密集城區滬西小沙渡地區創辦工人半日學校。該校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工人教育之先河,以掃盲和補習(xi) 來啟迪革命鬥誌,為(wei) 工人運動夯實人才基石。上海建團八人之沈玄廬,1921年9月26日在浙江蕭山老家創辦衙前農(nong) 村小學校,隨之開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農(nong) 村教育及有組織有綱領的農(nong) 民運動。1922年2月10日開學的上海平民女校,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之後創建的第一所學校,以“養(yang) 成婦運人才,開展婦運工作”為(wei) 宗旨。首任校務主任李達,既任青年團成員又做外國語學社教員,預見“女子解放的先鋒隊到處都要組織起來”,以教育平民性點燃教育革命性,培養(yang) 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一批女幹部。陳獨秀盛譽該校為(wei) “風雨晦冥中的晨雞”。無獨有偶,在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的指導下,北京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1920年11月成立。發起人鄧中夏與(yu) 首任書(shu) 記高君宇均為(wei) 北京大學學生,1919年3月組建平民教育講演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1920年12月在京城工業(ye) 重鎮的長辛店創辦勞動補習(xi) 學校,由此開啟北方的工人教育與(yu) 工人運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寄語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qing) 聽人民呼聲,用內(nei) 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於(yu) 水、與(yu) 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ye) 全過程、融匯在事業(ye) 追求中。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為(wei) 偉(wei) 大夢想而奮鬥,偉(wei) 大夢想源自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和為(wei) 人民謀幸福。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事業(ye) 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新時代共青團員教師、學生要同人民一起奮鬥,為(wei)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力量。
建大同世界
以青春潤澤天下情懷
上海建團八人之陳望道、俞秀鬆、施存統、葉天底實乃一師攜三徒,出自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俞秀鬆為(wei) 書(shu) 記,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選舉(ju) 施存統為(wei) 首任書(shu) 記,俞秀鬆繼之。以團社合一形式運行的外國語學社,秘書(shu) 俞秀鬆主持校務。該社亦謂俄文專(zhuan) 修館,專(zhuan) 為(wei) 團員留蘇深造做英法德俄日諸語的預備。為(wei) 取回火種“燒掉舊社會(hui) ”,在俞秀鬆統籌下,該社劉少奇、任弼時等約30名學員分三批自1921年春始奔赴莫斯科就讀東(dong) 方勞動者共產(chan) 主義(yi) 大學。1925年10月28日,俞秀鬆率張聞天、烏(wu) 蘭(lan) 夫等百餘(yu) 名黨(dang) 團員駛往莫斯科入讀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受聯共(布)派遣,俞秀鬆1935年夏率二十多名留蘇學人抵達新疆,力主“以民族為(wei) 形式,以馬列主義(yi) 為(wei) 內(nei) 容”,開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湖南,建團群體(ti) 實為(wei) 毛澤東(dong) 、蔡和森等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同窗1918年4月14日建立的新民學會(hui) ,以“改造中國與(yu) 世界”為(wei) 宗旨,在湘開啟留法勤工儉(jian) 學運動,湘籍青年占留法勤工儉(jian) 學生五分之一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麽(me) 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新時代共青團要助力師生,胸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天下為(wei) 公與(yu) 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精神,秉持人類關(guan) 懷與(yu) 家國情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1919年8月,剛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hui) 的青年教師毛澤東(dong) 疾呼:“天下者,我們(men) 的天下;國家者,我們(men) 的國家;社會(hui) 者,我們(men) 的社會(hui) 。我們(men) 不說,誰說?我們(men) 不幹,誰幹?”新時代團員師生隻要始終站在時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堅克難最前沿、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中華民族就必將永遠立於(yu) 不敗之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