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橫洛陽橋
1
洛陽橋既成,離行人通車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那天上午,泉州太守蔡襄帶著轉運史、縣丞、主簿、參將,走出郡守官邸,踩著上馬石,躍身上馬。他馬鞭一指,上洛陽橋南村。泉州府驛道上,東(dong) 風拂來,驛路梨花正盛,山寺桃花掩門開。快馬箭一般駛出泉州城郭,東(dong) 風得意,吹得驛道梨花、桃花繽紛飄落,馬踏花雨,野茅搖曳,蘆荻雪一樣白,卷起一股黃塵,一路芳草染蹄香。
他看到郡守馬隊踏起的風塵,彼時,泉州海麵海風淩厲,吹過了千年,樹搖,城晃,風景在玻璃鏡麵搖曳。隻是,他不是驛道上的過客,而是坐在考斯特車裏,追著太守的風而去。
幾個(ge) 時辰,泉州太守策馬洛陽江萬(wan) 安橋村南,石仲翁武士南北相望,月光菩薩佛麵朝南海,笑眾(zhong) 生芸芸,也笑這個(ge) 泉州父母官。蔡襄雙手合十,向菩薩虔敬一拜。春陽正好,一抹金色光帶靜靜地照著洛陽江,還有花崗岩扶欄。憑欄眺海,西北望,江山如磐,一道聖旨路八千,從(cong) 汴梁皇宮發出,越黃河,過中原,直抵吳越之地,閩南海邊。兩(liang) 度出任泉州太守,蔡襄監造一座萬(wan) 安橋,為(wei) 黎民百姓辦了件好事,心中竊喜。沒有花朝廷一文錢,如此浩大海上工程,太守滄海揮毫,一筆劃過洛陽江,未曾提按,這萬(wan) 安橋更像書(shu) 法線條,很直。取名洛陽橋,是想告訴後人,自己是衣冠南渡的西晉世家後裔,為(wei) 蒼生架一座過海之橋,其實是築一座望鄉(xiang) 台。洛陽故人若相問,海天萬(wan) 裏寄冰心。人佇(zhu) 立橋上,海天一色,天地一沙鷗,獨鳴,追喚鷗陣,啾啾。老家在晉陽。在洛陽江,蔡襄造佛像時,突然想到永嘉八王亂(luan) 時,西晉貴族衣冠南渡,白馬寺前,那匹馱經的白馬迤邐而來,馱的不是經卷,是月光菩薩。他請來洛陽城的工匠,照著龍門盧舍那大佛而刻,豐(feng) 腴,圓滿,儀(yi) 態從(cong) 容,平視滄海,笑容像白雲(yun) 一樣。洛陽江掠過一群海燕、岩燕,蔡襄悚然一驚,抑或是汴梁大成殿上飛來的吧。
不回也罷,兩(liang) 度外放泉州當郡守,蔡襄任期已滿5年,且將他鄉(xiang) 作故鄉(xiang) 。老家仙遊歸泉州管,遊子歸來,做了父母官。天空之境,一座洛陽橋橫跨海上,雨後虹出,是他為(wei) 大唐以降東(dong) 方大港泉州城,獻上的一片吉祥。
萬(wan) 安橋橫亙(gen) 江天。蔡襄突然想寫(xie) 一文,以記泉州民間集資修橋的盛舉(ju) ,然後書(shu) 丹勒石以記。寫(xie) 什麽(me) 呢?館閣體(ti) ,還是行書(shu) ?在製諫司這麽(me) 多年,蔡襄受仁宗青睞,還在他那一手好字,輔之錦繡文章。他對自己字很自信,歐陽修、蘇軾稱他本朝第一,一點不是恭維之語。童子功臨(lin) 帖的是顏字,一點一橫,一撇一捺,橫折彎鉤,筆筆皆有顏,字字都是顏。考得功名,學的是顏魯公的人格——安史之亂(luan) ,狼煙四起,一士擎天,哪怕兄、侄喪(sang) 命,麵對蒼生百姓,心係朝廷,偉(wei) 岸一丈夫。大宋朝臣當如是,一撇一捺,也是一個(ge) 站著的人,一點一橫,內(nei) 方外圓。如今身為(wei) 泉州太守,他要給萬(wan) 安橋留下一篇雄文,他相信,百年千年過盡,洛陽橋將與(yu) 趙州橋一樣,千古不朽。
左思右想,蔡襄以為(wei) 寫(xie) 正書(shu) 好,正書(shu) 端莊大方,臨(lin) 過字帖人都知道,晉字放逸,唐楷法度,宋書(shu) 性情。而這些橋上之石,皆采自海中央,花崗岩之重、之堅、之硬,任風吹雨打,浪拍鹽浸,流年不崩,堪稱千古洛陽橋。須寫(xie) 一篇唐楷之文,或顏,或柳,或歐陽書(shu) 法,勒石於(yu) 泉州府橋南村。就寫(xie) 顏字吧,蔡襄覺得顏體(ti) 雄渾遒勁,有大唐氣象。此時洛陽橋,均由南安花崗岩鑲成,蔥白似玉,冰心玉壺,可照映中原芒山,無負江山家國,無負中原一抷黃土。黃天黃土黃水遠矣,青天碧波蔚藍。揮毫而書(shu) ,惟有顏體(ti) 的沉雄之姿,才能擎得起這座石橋。
那天傍晚,回到郡守府邸,太守喚書(shu) 僮研墨。蔡襄踱方步,向前,站在書(shu) 案前,一張汴梁絹鋪在案上,六尺。他提起一支泡好的新湖筆,捋了一下筆尖,蘸飽墨,顏書(shu) 要濃墨,然後執筆,掌心空握成鵝蛋,懸腕,落墨,在絹布寫(xie) 下6個(ge) 字:泉州萬(wan) 安石橋。然後立於(yu) 書(shu) 案前,左觀右看,上下巡睃。一字定江山,一點乃一座橋墩,舟一般橫亙(gen) 海中,一橫且做條石,足夠長,架在兩(liang) 橋墩之間。從(cong) 天際鳥瞰,橋形,不啻是一個(ge) 州字,三點做橋墩,一橫就是架橋墩上的長條石,連著兩(liang) 岸,連接古今,一橫千年。
2
已經是辛醜(chou) 年臘月十六了。他從(cong) 北京來,半月之內(nei) ,兩(liang) 下泉州,先訪晉江,再遊泉州城,不知被泉州曆史風景吸引,還是晉江經驗撩起情懷,抑或泉州的美食誘惑,他說不清。
明天就要回家過年了。昨晚,海上起風了,風高浪急,驚濤拍岸,洛陽江月被烏(wu) 雲(yun) 遮蓋。海上升明月,不照故人還。收官之旅,在洛陽橋畫句號。
南海天雨欲來。黑雲(yun) 摧城,雲(yun) 低江闊,風掠雲(yun) 遮,猶如一個(ge) 巨大艦隊向洛陽江湧來,但天庭上,仍有一米陽光,從(cong) 雲(yun) 罅中篩下來,照著橋頭的月光菩薩。佛眼半睜,看盡千年紅塵,晚汐晨潮,日光流年。那天,車在橋南村社區蔡襄祠堂前停下,他跨下車門。煙炙磚,火焰紅,撐起一片燕尾頂,三道白色人字脊,兀自而立一個(ge) 人,是千年太守吧。已是冬深,他有點走神了。蔡襄祠堂門麵很低調,紅牆,黃瓦,門樓僅(jin) 高一層,飛簷並不誇張,那滿目的紅,讓他想起趙宋帝國的朱色。進門,左邊是個(ge) 石碑亭,為(wei) 清人所勒石。東(dong) 西南北,繞碑亭一圈,觀四麵碑文,楷行隸篆皆有。他投去一瞥,清代和民國年代石刻居多,毫無沉雄感。他反倒喜歡祠堂正門石柱上的對聯,鐫刻於(yu) 清光緒年間:“架橋天地老,落筆鬼神驚。”10個(ge) 字,畫出了泉州太守的眼睛。拾階而入蔡公祠,見祠堂中有人,幾個(ge) 婦女或立或跪,或雙手將三炷香舉(ju) 過頭頂,獻於(yu) 蔡公泥塑前,其虔誠之態,皆出內(nei) 心。他大驚,千年過矣,蔡襄儼(yan) 然已成海神,饗人間煙火。供桌上,豬頭、雞鴨魚鵝,油鹽柴米醬醋,應有盡有。這是什麽(me) 日子啊?尾頭啊!當地陪同答道。尾頭當何講?初一十五喲。哦,洛陽江頭多是客,一江有月萬(wan) 家圓。倘是月夜,今晚應是大宋時辰,海上生明月,千年共此時,海澄圓月照古今。白白的月光水一般淌在洛陽橋上,今夜不見古人麵,昨日明月照今人,亦照舊人。那一座座橋墩,就是顏字一點之舟。古代浮橋,皆以舟為(wei) 橋樁。水能載舟,舟可渡人。今夜洛陽江月圓,一片冰心在泉州。饗食,海月,江橋,丹心,都映在洛陽橋上,蔡襄祠裏。蔡公幸哉,時光已轉千載,明月依舊,郡守如潮漲潮退,流官換了一任又一任,蔡襄卻活著,活成一尊泥塑,活在老百姓的心中。泉州郡守若千年靈魂有知,一定會(hui) 含笑於(yu) 天闕。隔著千年時空,磕頭村婦並不知道神主位上的泥塑是誰,更不懂書(shu) 丹碑文句逗,但曉得烏(wu) 紗的官員曾為(wei) 百姓造橋,功德圓滿。逢年過節,尾頭吉日,就來給蔡襄敬饗了。郡守有幸,一橋名千古,坐在中華忠烈祠,飲盡千年香火。
他站在蔡襄書(shu) 丹的石碑前,一股淩厲的唐風向他吹來。海風烈,波濤洶湧,月殘星疏,顏公真卿飄然而下,佇(zhu) 立雲(yun) 水間,人如字,字如人,橫撇豎捺中,皆劍氣所向,巋然人間。字裏行間,唐楷的法度,一如大唐帝國的都城與(yu) 襟懷,外圓內(nei) 方,錚錚風骨,讓人一覽無餘(yu) 。君謨之書(shu) ,無一筆不顏字,無一字不正氣。顏柳歐三家,柳有骨,歐取勢,唯獨顏書(shu) 有容乃大,萬(wan) 千氣象,一覽眾(zhong) 山小,此乃國書(shu) 也。可書(shu) 丹,可勒石,現大國氣象。他仿佛看到了蔡襄力透紙背的書(shu) 寫(xie) ,一點一橫,一撇一捺皆人生啊,人世間士子,在顏字中一個(ge) 個(ge) 站起來了,一站便是千年。
他駐足碑前觀賞書(shu) 法,看到了蔡襄,亦看到了自己。
3
蔡襄5歲發蒙,私塾先生開大字課,並未讓一群學童臨(lin) 二王,也未寫(xie) 千字文。幼童蔡襄不解,問先生,天下之書(shu) 甲二王,為(wei) 何舍晉書(shu) 而臨(lin) 唐楷?先生說,二王驚為(wei) 天人,書(shu) 風放逸,結字浸潤魏晉風度,那是一地寒霜黃花,朝聞道,夕可死焉。生死如朝露,來日無多,人生無常喲,不適於(yu) 學童。那唐人孫過庭書(shu) 譜呢?蔡襄發問,先生搖頭,周興(xing) 嗣千字文內(nei) 容雖好,學書(shu) 當學人,可書(shu) 譜孫字被後人詬病“如風偃草,意輕之也”,兒(er) 童不宜。練大字,當臨(lin) 顏魯公。自唐以降,唐楷一統天下,方塊字正書(shu) 登峰造極,皆有大唐氣象,顏、柳、歐三家楷書(shu) ,數顏楷第一,其飽滿、圓潤、豐(feng) 腴,乃唐朝審美;其鐵骨錚錚,一副大明宮四梁八柱的中國氣派。點如泰山墜石,橫若長安城牆,撇像銀河瀑布,捺似關(guan) 公大刀,橫折猶如帝王宮殿的榫卯結構,而彎鉤則像弩滿半月,縱橫有象,低眉有態。礪帶山河,雲(yun) 山蒼蒼。生時頂天立地,歸去慷慨捐軀。學書(shu) 當臨(lin) 顏字,做人當效顏魯公,一點一橫中,是帝國氣象,是漢家宮闕,是四梁八柱,橫撇豎捺是大寫(xie) 的顏魯公,忠貞仁義(yi) 的國家股肱。那一刻,蔡襄對顏真卿推崇備至。從(cong) 此,無一筆不臨(lin) 顏,無一字不從(cong) 魯,筆筆有顏,劃劃是顏,字字皆顏,一寫(xie) 就是40年。18歲鄉(xiang) 試第一,次年殿試進士第十,與(yu) 歐陽修同朝。歐陽修得見蔡襄字,驚呼,顏魯公“斯人忠義(yi) 出於(yu) 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wei) ,有似其為(wei) 人。”君謨得其真傳(chuan) 也。
洛陽橋落成,那一年蔡襄47歲了,該為(wei) 大宋江山,該為(wei) 華夏文脈,留下一方千古碑碣。是日晚上,君謨狼毫蘸墨,凝於(yu) 筆端,在絹上寫(xie) 下了力透紙背的顏書(shu) :“泉州萬(wan) 安渡石橋,始建於(yu) 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訖功。”
6年造一橋。從(cong) 製諫司京官外放,當福建太守,造福百姓。再回汴梁城,後又再出汴梁城,二度入泉州當郡守。這樣也好,可以在兩(liang) 屆太守任上,為(wei) 黎民百姓造一座萬(wan) 安橋。
洛陽江頭夜送客。第一次做泉州太守,見洛陽江海水倒灌,左岸,右岸,一片汪洋,浩浩湯湯。橋南村與(yu) 北邊村郭南北相望,成了一個(ge) 壺字口。然而,因為(wei) 沒有橋,洛江人去石獅、晉江、遠涉福州,總從(cong) 橋南村的渡口涉江,遇海上刮大風,翻船死人,時有發生。蔡郡守決(jue) 定修一座萬(wan) 安橋,召來商賈、僧侶(lv) 、巨富出資修橋,為(wei) 驛路過海百姓涉海安瀾。
宋皇祐五年,開始造橋,那時海水湧動,不好架橋墩,太守讓船家從(cong) 海中運花崗岩,從(cong) 南到北行至海中央,拋石,拋成一道海中擋浪堤,然後在堤上砌成小舟形狀,再砌橋墩。橋長1200米,該搭橋蓋石板了,石板長11米多,寬1米多,厚80厘米,都是海心石,鑿成像汴京宮城的大條石,有數十噸之重,如何運來,安裝橋上,是一道難題。可是中國大工匠匠心獨到,驀地想到,從(cong) 海中央石山采石,鑿成巨型條石,橫在兩(liang) 條小舟之上,平行運石而來,運至兩(liang) 個(ge) 橋墩處,靜待海水漲潮。潮起,水漲船高,將巨型條石兩(liang) 端放於(yu) 橋墩上,海水退時,撤走小船,那一塊塊的巨型長條花崗岩,就穩穩地落在了橋墩上。海水浸泡,海蠣子附著於(yu) 橋墩,瘋狂生長,一層包一層,天長日久,海枯石穩,無形中海蠣子成了橋墩的保護層。
曆時6載,1200米的跨江接海的大石橋落成了,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裝有500個(ge) 石雕扶欄,28尊石獅蹲在其上,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石仲翁守橋,月光菩薩鎮海,一橋南北植鬆樹700棵。
落成的橋初取名萬(wan) 安橋。150字的石碑刻成了,碑高近3米,每個(ge) 字都如書(shu) 本般大。刻成兩(liang) 塊巨碑,置放於(yu) 橋南娘娘廟。他抵時,金粉褪盡,海神廟成了蔡襄祠,一塊碑為(wei) 原件仍在,另一件沉於(yu) 海中,為(wei) 大清年代重製。“址於(yu) 淵,釃水為(wei) 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為(wei) 其長而兩(liang) 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wan) ,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者:廬錫、王實、許忠、浮圖義(yi) 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wei) 之合樂(le) 宴飲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紀所作,勒於(yu) 岸左。”
4
右岸在前方。他驚歎蔡襄書(shu) 顏體(ti) 之美,看過祠中所有碑文,唯蔡公獨秀,天風海雨吹過千載,吹老了歲月,海枯石爛幾度,可是蔡公書(shu) 丹之碑依舊燦然,燦如紅心濺血,像桃花、玫瑰綻放,一放千年依舊鮮活。環顧祠堂,眾(zhong) 碑列列,獨蔡書(shu) 冠絕群雄,就像那年汴京鄉(xiang) 試第一。宋代書(shu) 法四大家,蘇黃米蔡,最後一個(ge) 蔡,蔡襄耶?蔡京耶?文人墨客糾結了千載。此蔡非彼蔡,就是堂兄蔡襄,而非堂弟蔡京。前者寫(xie) 得端莊雄闊,後者寫(xie) 得媚姿奔放。雖然蔡京比蔡襄小了30多歲,堂兄仙逝3年後,蔡京才中了進士,可蔡京人不如字,故書(shu) 法不傳(chuan) ,中國書(shu) 法曆來講究人格之美。
步出蔡公祠,一路下坡,走上引橋,踏在堅硬的洛陽橋上,這是千年人履車碾踩出來的。可是牛車轍不複,連馬蹄印也不見,硬度最高的花崗岩,見證多少王朝興(xing) 衰、多少生命榮枯。橋頭兩(liang) 側(ce) 石亭裏的石仲翁還在,兩(liang) 個(ge) 武將仗劍守橋,妖魔海怪見了,都會(hui) 躲得遠遠的。再過去,月光菩薩、經幢、石塔,鎮海,鎮妖,擋風浪,保佑蒼生平安。千年熱風吹雨,海水浸濕,石塔四麵佛眼迷茫了,可遠方環海處,竟是一片泉州灣一座座新城列列。他從(cong) 橋上走過,泉州太守蔡襄已逝千年,可花崗岩雕像佇(zhu) 立右岸,他向蔡公走去,海風吹過來,耳邊響動君謨往事。
慶曆年間,範仲淹因說真話被逐出朝堂,餘(yu) 靖發高論救人,範公不能走。尹洙請求同貶,以範公為(wei) 榮,歐陽修則斥司諫高若訥是小人,四人同時被貶出西京。那年,蔡襄進士及第,隻是一個(ge) 留守推官,竟作《四賢一不肖詩》,力挺四公,汴梁城士子爭(zheng) 相傳(chuan) 頌,一時洛陽紙貴,鬻書(shu) 人拿到市場去賣,賺個(ge) 盆滿缽滿。恰逢契丹使者到西京,也買(mai) 了帶回去,貼得幽州驛館滿牆皆是。
另一件事,是蔡襄任福州郡守,與(yu) 百姓過上元節。蔡襄下令,百姓點7盞燈,亮化大街小巷。有一個(ge) 叫陳烈的人,製了1盞1丈多高的大燈,放於(yu) 天上,上書(shu) :“富家一盞燈,太倉(cang) 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蔡襄看後,羞愧不已,下令罷燈。知錯即改,聞過則喜,善莫大焉,蔡襄字君謨,果然一派君子風度。
一撇一捺大宋官,其實太守也是人。他突然想到蔡襄南劍州芋陽鋪遇臘月桃花,臘月桃花開,紅運當頭,蔡公暢飲開懷,吟詩記懷,“為(wei) 君持酒一相向”“醉後歸來月滿衣”。蔡公未醉,就站在右岸的洛陽神橋入口處等他。
西川甘雨,天空中飛了幾滴,海風一吹,便化作了甘露,蔡公烏(wu) 紗朱袍,佇(zhu) 立於(yu) 海邊,活成了一尊石雕,還會(hui) 在洛陽橋頭再守千年,以觀滄海桑田。
一點一橫洛陽橋。徐 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