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出橋梁界的中國標準
從(cong) 港珠澳大橋的調研論證到開通運營,從(cong) 年富力強到兩(liang) 鬢泛白,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一幹就是15年。
港珠澳大橋2018年10月正式建成通車。這個(ge) 創下多項世界第一的超級工程,不僅(jin) 打通了粵港澳地區的空間阻隔,也將三地的未來發展緊密相連。蘇權科帶領團隊,破解一項項世界級難題,把國際同行眼中無數個(ge) “不可能”變為(wei) “可能”。
從(cong) 零開始 自主研發
2003年,國務院批準開展港珠澳大橋項目前期工作,作為(wei) 參與(yu) 籌建者之一,當時41歲的蘇權科把精力都投入在建好這座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橋上,決(jue) 心要用中國標準建一座中國橋。
第一次在外海環境建設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從(cong) 謀劃之初就麵臨(lin) 著沒有基礎數據、不掌握核心技術、缺乏施工裝備的“三無”困境。“當時,國外的公司並不看好我們(men) 。海中混凝土結構設計使用壽命要達到120年,我們(men) 還沒有一套成型的方法。”回憶起當時的艱難處境,蘇權科百感交集。
麵對隻有少數國家掌握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壁壘,蘇權科橫下一條心,從(cong) 零開始,自主研發。伶仃洋海域氣溫高、濕度大、海水含鹽度高,在海水、海風、鹽霧、潮汐、幹濕循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建造一座高標準的跨海大橋,每一個(ge) 問題都要反複實驗。“從(cong) 設計資料到技術標準,包括國際上跨海大橋的行業(ye) 動態,絕大多數材料都是英文的,幸虧(kui) 我當時進修了英語。”蘇權科說。
國之重器,容不得半點馬虎。為(wei) 了編製出合適的技術標準體(ti) 係、科研規劃綱要、設計谘詢管理辦法、質量管理方案,蘇權科飛赴世界各地拜訪橋梁界的專(zhuan) 家,觀摩了上百座橋;組織審查了幾十萬(wan) 張技術資料和圖紙,反複論證完成了幾百本設計施工方案。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5年的探索與(yu) 努力,蘇權科終於(yu) 和團隊一起,攻破了海洋環境下深埋(大回淤)沉管隧道設計與(yu) 施工、海上裝配化橋梁建設、混凝土結構120年使用壽命保障、橋—島—隧集群工程防災減災等一係列技術難題。
與(yu) 橋為(wei) 伴 勇爭(zheng) 一流
生在西北旱地,卻與(yu) 水鄉(xiang) 結緣、與(yu) 橋梁為(wei) 伴。上世紀80年代末,蘇權科從(cong) 西安公路學院橋梁與(yu) 隧道專(zhuan) 業(ye) 碩士畢業(ye) 後,遠赴廣東(dong) ,從(cong) 事橋梁結構的設計和檢測工作,先後擔任廣東(dong) 省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副站長、廣東(dong) 省交通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並參加公路橋梁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管理工作。
這些經曆讓他對國內(nei) 橋梁建設水平與(yu) 國外的差距有著清醒的認識。“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尤其在裝備和材料方麵與(yu) 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設計施工階段對橋梁運營和維護也缺乏周密的預先布局。”蘇權科回憶當時的情形。
外界饒有興(xing) 致地盤點港珠澳大橋創下的多個(ge) “世界之最”——總體(ti) 跨度最長、鋼結構橋梁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蘇權科對此卻十分淡然。在他看來,量化的指標固然可以體(ti) 現一座橋梁的技術水平,但衡量一座橋梁的先進程度如何,更應關(guan) 注那些難以量化卻意義(yi) 深遠的方麵。
蘇權科介紹,港珠澳大橋在設計、施工、管理、運維、環保、景觀等多方麵,已形成61套標準。“這些標準既能保證橋梁品質,又能保障施工安全,工人的作業(ye) 環境也得到了優(you) 化。”蘇權科的語氣中充滿自豪。
跨界工程 數字轉型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如何管好用好大橋,讓其真正服務於(yu)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wei) 橋梁人的新使命。“以前,港珠澳大橋是一座物理大橋;未來,我們(men) 要再造一個(ge) 基於(yu) 數字孿生的智能化大橋。”蘇權科說,他們(men) 正在挑戰土木工程數字化這一跨界工程難題。
2019年年底前後,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聯合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機構,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智能維養(yang) 與(yu) 安全運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安全運營、結構監測和應急管控展開了新一輪協同攻關(guan) 。
為(wei) 什麽(me) 要建這座數字化大橋?蘇權科表示,通過物聯網、大數據、AR/VR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精確感知大橋本體(ti) 及其外部環境的狀況,一方麵可以為(wei) 大橋的維護提供支持,延長使用壽命,另一方麵能夠在流量分析、路政巡查、應急管理上進行預警監測,提高大橋運營效率。
為(wei) 了讓物理大橋上的每一個(ge) 細小構件都能在數字世界中找到位置,蘇權科和他的團隊需要先研發一套包含無人機、無人艇、機器人在內(nei) 的數據采集裝備。“在此基礎上,通過摸索海量數據之間的邏輯關(guan) 係,建立分析模型,不斷測試、反複驗證,最終實現對大橋的智能化運維。”
“建設這樣的數字化大橋在國外沒有係統全麵的先例,我是搞土木工程出身的,現在數字大橋建設是人工智能領域。我每天都在學習(xi) ,我相信依靠團隊的力量,數字大橋一定能夠做出來。”蘇權科說。(康瓊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