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閱讀切忌顧此失彼
作者:周慧虹
在各級政府部門大力倡導、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活動的今天,數字閱讀正成為(wei) 全民閱讀的一種新風尚。近日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06億(yi) ,人均電子閱讀量11.58本,數字閱讀產(chan) 業(ye) 整體(ti) 營收規模達415.7億(yi) 元。
與(yu) 此同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也顯示,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傾(qing) 向明顯,尤其是中青年人成為(wei) 數字化閱讀的主體(ti) 。2021年有77.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20年的76.7%增長0.7個(ge) 百分點;71.6%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較2020年的71.5%增長了0.1個(ge) 百分點;27.3%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
從(cong) 曾經的國民閱讀率持續偏低,一些有識之士對於(yu) 國人不喜歡閱讀的情形感到憂慮,到如今眾(zhong) 多讀者與(yu) 數字閱讀親(qin) 密接觸,賞閱電子文本、收聽收看音視頻內(nei) 容成為(wei) 他們(men) 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如此轉變,令人欣慰。雖然,數字閱讀與(yu) 傳(chuan) 統閱讀方式相比存在一定差異,可畢竟,數字閱讀也是閱讀,一個(ge) 人隻要能主動親(qin) 近閱讀,並通過閱讀來豐(feng) 富與(yu) 完善自我,終歸好過對於(yu) 閱讀的那種疏離、拒斥狀態。
同時,我們(men) 也要看到,數字閱讀也容易帶來一些問題。近年來,圍繞數字閱讀產(chan) 生的爭(zheng) 議不在少數,比如,有人提出,數字技術條件下的遊戲化閱讀、膚淺化閱讀、瀏覽式閱讀、碎片化閱讀較為(wei) 普遍,如若聽之任之,勢必使讀者放棄深入思考、整體(ti) 理解,久而久之,不僅(jin) 會(hui) 對個(ge) 人的閱讀力形成負麵衝(chong) 擊,而且,當此情形愈演愈烈時,還可能對整個(ge) 民族思維能力的養(yang) 成產(chan) 生不利影響。如此分析,不能說全無道理。
其實大家在熱衷於(yu) 數字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閱讀的最終效果。關(guan) 於(yu) 閱讀,一種理論認為(wei) 它具有六種基本功能,即追求刺激、休閑、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這六個(ge) 層次由低到高,反映著讀者不同的文化程度、修養(yang) 狀態和價(jia) 值取向。目前,數字閱讀容易在前四個(ge) 層次上顯現優(you) 勢。然而,正由於(yu) 數字閱讀在此方麵更具優(you) 勢,往往導致不少讀者沉迷其中,他們(men) 自覺不自覺地漫遊於(yu) 信息的汪洋大海,一味放縱自己的碎片化閱讀傾(qing) 向,信息的彌漫性、泛濫性、不確定性、變化多端性,使得他們(men) 應接不暇,而思想、審美的空間則常常被擠壓得所剩無幾。對此,數字閱讀愛好者不能不有所警覺。
現在,之所以有人一再推崇傳(chuan) 統閱讀,而對數字閱讀提出質疑,很大程度上就在於(yu) 他們(men) 擔心,數字閱讀較難攀升至閱讀功能的更高層次。數字閱讀在其看來,更多地被打上了基於(yu) 眼前實用的消費型閱讀的烙印,相應地,那種為(wei) 了長遠和根本性提高的積累型閱讀卻可能付之闕如。
事實上,數字閱讀與(yu) 傳(chuan) 統閱讀,不過是閱讀載體(ti) 上存在差異。一個(ge) 人隻要正確對待閱讀,逐漸培養(yang) 起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並能有意識地加以運用,就能兼顧平衡,不至於(yu) 在數字閱讀中顧此失彼,進而使數字閱讀更好地為(wei) 我所用,助力自我在閱讀中不斷提升。(周慧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