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北京人藝的另類經典

發布時間:2022-05-09 17:40:00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陳均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推出的建院70周年演出季裏,包括《蔡文姬》這一劇目。與(yu) 《茶館》《雷雨》等經典話劇不同,《蔡文姬》的演出並不常見,往往出現在紀念性的場合。

  此劇於(yu) 1959年創演,是北京人藝國慶十周年的獻禮劇目。1978年複排演出,作為(wei) 北京人藝恢複演出的第一部傳(chuan) 統劇目,具有某種宣言式的象征。其後又拍攝為(wei) 同名電影。2001年,為(wei) 了慶祝北京人藝成立50周年,《蔡文姬》再度複排演出。2007年,為(wei) 了慶祝中國話劇誕生100周年及北京人藝成立55周年,《蔡文姬》又一次複排演出。由此可見,《蔡文姬》一劇見證著北京人藝的曆史,可謂是北京人藝的一座紀念碑式的“建築”。

  《蔡文姬》一劇的創演具有強烈的時代性。1954年夏,毛澤東(dong) 主席寫(xie) 作《浪淘沙·北戴河》,詞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dong) 臨(lin) 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毛主席對曹操的評價(jia) 有別於(yu) 傳(chuan) 統觀念,在社會(hui) 上引起反響,因此出現了“給曹操翻案”的討論。1958年11月,在一次晚宴上,周恩來總理向郭沫若建議“不妨寫(xie) 一個(ge) 劇本替曹操翻案”。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發表《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2月,郭沫若用七天時間“一揮而就”,寫(xie) 成《蔡文姬》,並且宣稱“蔡文姬就是我!——是照著我寫(xie) 的”。焦菊隱拿到郭沫若的《蔡文姬》後,說“您寫(xie) 的劇本就是我想要的劇本”,用四十多天的時間便排演成功,在首都劇場公演,一時轟動。郭沫若評價(jia) 說:“你在我這些蓋茅草房的材料的基礎上,蓋起了一座藝術殿堂!”

  郭沫若關(guan) 注蔡文姬這一女性形象已有數十年,此劇縈繞於(yu) 心、蓄勢而發,因此酣暢淋漓,且具有郭氏標誌的激情與(yu) 思辨。郭沫若利用“文姬歸漢”的史事,重新設計了“曹操”與(yu) “蔡文姬”這兩(liang) 個(ge) 角色,其意在於(yu) 對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hui) 現實。該劇雖以“蔡文姬”為(wei) 劇名,主角實是“曹操”,或者說虛寫(xie) “蔡文姬”,實寫(xie) “曹操”,以“蔡文姬”襯托“曹操”。“曹操”不再是傳(chuan) 統戲劇裏的“大白臉”的奸臣形象,而是統一中國、萬(wan) 眾(zhong) 歸心的政治家。正是因為(wei) 曹操的文治武功,才出現了以蔡文姬為(wei) 代表的人民歸來的盛事。如此,《蔡文姬》就成為(wei) 了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的時代象征。到1959年6月,見諸報刊的給曹操翻案的文章已有140餘(yu) 篇,《蔡文姬》即是這一潮流中的重磅作品。《蔡文姬》的創演深深嵌入了此時的社會(hui) 意識之中。

  這樣一部政治性強烈的作品,搬上舞台卻不太容易。按照批評家李健吾的看法,此劇有些空疏。也即結構較為(wei) 簡單,戲劇性不夠。恰在此時,北京人藝的靈魂人物,倡導“話劇民族化”的焦菊隱成為(wei) 此劇的導演,運用戲曲化的手法重塑了此劇,通過二度創作,《蔡文姬》不僅(jin) 成為(wei) 賦予政治表達的獻禮劇目,更成為(wei) 話劇與(yu) 戲曲融合的“話劇民族化”的完美典範。

  在《蔡文姬》之前,焦菊隱排演了《虎符》,在話劇舞台上使用戲曲鑼鼓點,引起了爭(zheng) 議。《蔡文姬》一劇的“空疏”反而成為(wei) 焦菊隱的戲曲化手段得以施展的“空間”,因而得到了創造性的轉換。譬如,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全劇“幫腔”的使用。“幫腔”即“一唱眾(zhong) 和”,多使用於(yu) 地方戲的高腔裏。在此劇裏,郭沫若所寫(xie) 的大段的唱段,激情洋溢,如由主演來表達,多少有些單調,或許力度不夠。“幫腔”的使用則改變了這種窘境。在《蔡文姬》裏,蔡文姬唱出第一句,而由後台的演員幫腔合唱其餘(yu) 唱詞,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而當蔡文姬沉思時,幫腔合唱則表達蔡文姬的內(nei) 心所思所想,猶如電影裏的旁白。因此,“幫腔”使全劇的氛圍與(yu) 情緒得以整合,從(cong) 而塑造了如詩如畫、如歌如泣的整體(ti) 麵貌。

  昆曲與(yu) 古琴元素的使用也是該劇的核心手段,郭沫若由蔡文姬而考證《胡笳十八拍》,作為(wei) 一首流傳(chuan) 已久但版本眾(zhong) 多、作者未知的琴曲,此時它的作者被認定為(wei) 蔡文姬。古琴界圍繞《胡笳十八拍》進行了打譜。如今中科院計算機所的琴學大家陳長林就曾參與(yu) 打譜與(yu) 演奏。在該劇排演之初,特別舉(ju) 行了《胡笳十八拍》音樂(le) 會(hui) 來試看效果,再由作曲傅雪漪來進行修改,確定《蔡文姬》的主題音樂(le) 。

  再看創演時的主創名單,作曲為(wei) 金紫光、傅雪漪、樊步義(yi) ,舞蹈指導為(wei) 沈磐生、孔昭,伴唱為(wei) 李淑君,皆是成立不久的北方昆曲劇院的主創與(yu) 主演。《蔡文姬》對昆曲與(yu) 古琴的使用,既是焦菊隱“話劇民族化”理想的體(ti) 現,也可謂是一種超前的話劇實驗。自2001年、2003年昆曲、古琴相繼成為(wei) “非遺”後,先鋒話劇也開始頻頻使用這兩(liang) 種傳(chuan) 統文化元素。譬如黃盈的《西遊記》就使用了古琴作為(wei) 伴奏,也讓劇中人物演唱“昆歌”。

  1978年《蔡文姬》複排演出直至如今,雖然此劇演出不多,但幾乎成為(wei) 北京人藝演員的試驗場,因為(wei) 人物較多,很多演員都曾跑過龍套。新一代的演員對該劇的理解則逐漸由“政治”走向“個(ge) 人”,如主演徐帆所表達,她關(guan) 心的是作為(wei) 女人的蔡文姬,而非作為(wei) 政治符號的蔡文姬。該劇的重心由“曹操”回到“蔡文姬”,從(cong) “政治”回歸“藝術”。

  當大幕打開,琴聲與(yu) 歌聲響起,一位古典女子出現在舞台中央,這歌聲穿透時空,從(cong) 1959年一直傳(chuan) 到1978年、2001年、2007年、2022年,帶著狂喜,也帶著深情。它在觀眾(zhong) 心中激發的情感,正如聶華苓的觀感,它代表著“藝術家複活的歡樂(le) ”,也表達著“人的勝利”,因而成為(wei) 永遠的經典。(陳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