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奮鬥 鄉村振興氣象新
2020年8月25日,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村,平措(右)表演完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梗舞”準備回家,他的妻子接過演出服的帽子。錯高村是林芝市唯一一個(ge) 保護完整的古村落,2019年該村57戶農(nong) 牧民搬遷至新村,計劃通過旅遊產(chan) 業(ye) 改善生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5月陽光明媚,湖南省新化縣曹家鎮栗山坪村最近正熱火朝天地施工,準備新建一條機耕道,讓農(nong) 用三輪車可以直接開到田裏。伴著轟隆隆的施工聲,73歲的村民羅光泗在地裏忙著種黃豆和西瓜。因為(wei) 老伴早年病逝,羅光泗一個(ge) 人在家種不了多少地。前幾年,他幹脆把自家的地流轉給了村集體(ti) 合作社,不僅(jin) 每年都能有筆地租收入,自己還能給合作社打工,日子越過越殷實。
“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春耕秋收都不用肩扛手抬了,這樣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回顧這10年,羅光泗說,他們(men) 村順利脫貧,很多村民買(mai) 了小汽車,村裏的小學也安上了電腦,“日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好。”
2017年,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2020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脫貧以後,中國的廣大鄉(xiang) 村正在接續奮鬥,走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農(nong) 民收入多了
2018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是產(chan) 業(ye) 要振興(xing) 。要鼓勵和扶持農(nong) 民群眾(zhong) 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nong) 民收入。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關(guan) 鍵是抓住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這枚金鑰匙。這一點,曾經的駐村第一書(shu) 記藺彬深有感觸。2021年7月,藺彬被派到栗山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這是距新化縣城約20公裏的一個(ge) 行政村。新化縣一度是湖南省最大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於(yu) 曆史和自然原因,形成了高寒山區、水淹庫區、石灰岩幹旱區“三大貧困帶”。
和很多貧困的農(nong) 村一樣,栗山坪村一直未能振興(xing) 的一大原因就是產(chan) 業(ye) 匱乏,發展後勁不足,村裏好多年輕人早早就出去打工了,留下來的村民更加找不到出路。
為(wei) 破解這道難題,2019年栗山坪村的32位村民每人出資1萬(wan) 元,再加上政府下撥的70多萬(wan) 元支持經費,成立了新化栗山紅生態種養(yang)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把村裏的320多畝(mu) 荒山開墾出來,全部種上了經濟果樹和農(nong) 作物。
藺彬算了一筆賬:合作社每年給每戶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3萬(wan) 多元,讓村裏的荒山有了固定收入;合作社種植農(nong) 作物需要大量人手,村民參加務工,工錢按天結算,靈活增收,像羅光泗這樣的老人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
合作社除了種植經果林,還套種西瓜、黃豆等短期作物,最近又掐著時節播種了200多畝(mu) 黃豆。經藺彬所在的光大集團幫扶工作隊“穿針引線”,種子由湖南一家豆製品企業(ye) 提供,黃豆收上來也直供這家企業(ye) 。
這些年,栗山坪村不僅(jin) 順利脫貧,還走出了一條“主動造血、增收致富”的新路,農(nong) 戶增收途徑越來越多,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也更加幹淨整潔。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農(nong) 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wei) ,隻有綜合利用鄉(xiang) 村各類資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要摸清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資源優(you) 勢和鄉(xiang) 村已有產(chan) 業(ye) 基礎,其次需要專(zhuan) 注一個(ge) 產(chan) 業(ye) 並放大其價(jia) 值,另外還需要明確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主體(ti) ,把家庭農(nong) 場和合作社作為(wei) 新型經營主體(ti) 重點培育。
守住綠水青山,種出“金果果”
在奔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不是非要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守護好家鄉(xiang) 的綠水青山,一樣能擁有“金山銀山”。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懸崖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5歲的蘇不惹是家裏的大哥,同時也是3個(ge) 孩子的父親(qin) 。盡管他開設了自己的網絡視頻賬號,也有不少粉絲(si) ,但靠做農(nong) 活、當導遊,一年的收入隻有萬(wan) 元左右,無法撐起家裏的重擔。
曾經,困住蘇不惹的是大涼山;如今讓他走出困境的,也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大涼山。
涼山州的西昌、木裏等地冬暖夏涼、日照充足,吸引眾(zhong) 多遊客的同時,也適宜油橄欖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這種產(chan) 自地中海地區的油料作物,在我國每年消費大約8萬(wan) 噸,不僅(jin) 價(jia) 格較高,而且大多還要靠進口,全國隻有四川涼山、雲(yun) 南保山等少數地方適合種植。
2015年前後,涼山州提出做大規模、做優(you) 品質,大力發展油橄欖這一富民增收、改善環境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雙贏。此後,涼山州陸續引進多家企業(ye) ,對接當地農(nong) 戶種植油橄欖,搭建起“貧困戶+龍頭企業(ye) +互聯網平台”的生態產(chan) 業(ye) 模式。
有村民算過一筆賬:油橄欖畝(mu) 產(chan) 大約1000多斤,2020年的收購價(jia) 大約為(wei) 4-6元/斤,刨去成本,農(nong) 戶種植油橄欖每畝(mu) 淨賺三四千元。
心思活絡的蘇不惹也開始涉足油橄欖產(chan) 業(ye) 。幾年幹下來,他已經是一家油橄欖企業(ye) 在“懸崖村”種植基地的管理員,負責照顧村裏近200畝(mu) 油橄欖樹。通過土地流轉、銷售分紅、務工等方式,他的年收入達到4萬(wan) 元,成了村裏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
2019年,蘇不惹和其他3位村民作為(wei) 技術工人,前往涼山州西昌市接受“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和MAP項目”培訓。這是中國扶貧誌願服務促進會(hui) 和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聯合開展的致富帶頭人培訓班。詳細又實用的線上培訓課程,讓他信心倍增,對於(yu) 打造油橄欖品牌和銷售,也有了全新的認知。
涼山州政府預計,到2025年,涼山州油橄欖種植麵積將達100萬(wan) 畝(mu) 。到時,漫山遍野的油橄欖既能保護生態環境,也能成為(wei) 大涼山的“金果果”。
2020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希望鄉(xiang) 親(qin) 們(men) 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wei) 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
朱啟臻表示,保護好生態環境、綠色有機沒有汙染,本身就是重要的、具有經濟價(jia) 值的資源。隨著人們(men) 對健康的追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所產(chan) 出的產(chan) 品具有很高的健康價(jia) 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以直接轉化為(wei) 經濟效益。”
掀起“廁所革命”,城鄉(xiang) 生活差距小了
中國有70多萬(wan) 個(ge) 行政村,這些村子要發展,找到致富產(chan) 業(ye) 隻是第一步,之後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jue) 。
廣西百色市樂(le) 業(ye) 縣新化鎮百坭村是遠近聞名的“甜蜜之鄉(xiang) ”,多年前這裏就開始大規模種植砂糖橘,村民一出門就能聞到果香,但往往一回家,就會(hui) 聞到臭味。當時,百坭村絕大多數農(nong) 戶家裏使用的都是旱廁,沒有自動衝(chong) 水和洗手裝置,“一個(ge) 土坑兩(liang) 塊板,蒼蠅蚊子到處鑽”,是村民如廁的真實寫(xie) 照。
生活小康不小康,農(nong) 村廁所算一樁。近年來,樂(le) 業(ye) 縣大力推進農(nong) 村廁所改造,依靠相關(guan) 政策和市縣補貼,百坭村為(wei) 每戶提供1200元補貼,鼓勵村民修建水衝(chong) 廁所,提高生活衛生質量。
但這不是個(ge) 花錢就能徹底解決(jue) 的問題。在推進農(nong) 村“廁所革命”的過程中,樂(le) 業(ye) 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工作人員發現,有的村民觀念比較保守,認為(wei) 改廁所會(hui) 讓家裏異味更加嚴(yan) 重,還有的認為(wei) 會(hui) 影響風水,因此不願配合。
為(wei) 改變這類觀念,幹部們(men) 走村入戶講道理,讓已經改好廁所的人向身邊的親(qin) 戚朋友傳(chuan) 遞信息。“通過展示潔淨、衛生的廁所環境,使村民思想從(cong) ‘要我改廁’轉變到‘我要改廁’上來。”百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周昌戰說。
如今,百坭村已完成戶廁摸排495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6%,農(nong) 村人居環境顯著提升。隨著砂糖橘、蜂蜜等特色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百坭村舊貌換新顏,不但新修、拓寬了村裏的道路,還建起了廣場、農(nong) 趣園,不少村民還購置了汽車。村民們(men) 說:“這生活跟縣城裏也差不了多少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魏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