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熱”下為考古人的“一問三不知”點讚
中新網金華5月24日電題:“考古熱”下為(wei) 考古人的“一問三不知”點讚
作者 嚴(yan) 格 童笑雨
在走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遺址考古領隊蔣樂(le) 平之前,作者有很多疑問。
近日,浙江上山文化遺址群申遺啟動,該遺址發現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nong) 業(ye) 遺存,將長江中下遊栽培稻的曆史上溯至一萬(wan) 年前。
上山人用稻米煮粥還是做飯?作為(wei) 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口陶盆的用途是煮飯嗎?上山的古稻田在哪裏?
麵對這些問題,已在此“耕耘”22年的蔣樂(le) 平直接回答:還不知道。
他並不覺得這是“丟(diu) 臉”的事。
他表示,考古以嚴(yan) 謹與(yu) 科學為(wei) 第一標準,講究有理有據、實事求是、“說一不二”,每個(ge) 結論都需小心求證並合理推斷而非主觀臆斷。
比如上山距今一萬(wan) 年的栽培稻,是根據碳十四檢測確定的年代。最早四個(ge) 樣品測年數據距今11400年至8600年,後來又增加了多個(ge) 萬(wan) 年前後的數據;上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夾炭陶器中,分析出了小穗軸的殘體(ti) ,小穗軸是判斷栽培稻和野生稻最為(wei) 可靠的依據;水稻植物矽酸體(ti) 分析也證明上山文化的稻穀經過了馴化;通過高倍顯微鏡下的微痕對比實驗,發現上山遺址出土的鐮形器、石片石器等器物上有收割禾本科植物的“鐮刀光澤”,所以有理由認為(wei) ,這些石器是水稻收割工具。
蔣樂(le) 平現在正在積極尋找上山的古稻田——最早水稻的耕種遺跡。他認為(wei) ,作為(wei) 考古人,發現“第一”“最早”當然很有獲得感,但是一定要有科學依據。同時,“第一”“最早”有時也是相對的,考古發現往往是不斷顛覆“第一”“最早”的過程。
中國考古學正進入一個(ge) 黃金時代,通過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越來越多不同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存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同時民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來越體(ti) 現在對考古背後中華文化遺產(chan) 的熱愛和關(guan) 注上。
但在“考古熱”不斷升溫的當下,在沒有考古依據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為(wei) 塑造所謂“第一”“最早”“發源地”,在傳(chuan) 播中一味拔高、誇大價(jia) 值,也給考古人帶來了不少壓力。
上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彩陶,上有太陽紋樣。 童笑雨 攝
如不少地方為(wei) 爭(zheng) “孫悟空故裏”,紛紛組織力量“向考古要證據”。
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夏鼐,曾提出對考古的要求,其中一條便是實事求是,要求大家從(cong) 田野考古的實踐出發,嚴(yan) 肅謹慎地分析、研究問題,切忌缺乏可靠根據的妄加推論。
上山遺址出土的石器。 童笑雨 攝
考古是科學而非文學,更非玄學,否則不但無法傳(chuan) 播曆史文化,也會(hui) 讓人們(men) 無法正確認知現代與(yu) 曆史,最終受到傷(shang) 害的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知之為(wei) 知之,不知為(wei) 不知。在“考古熱”持續升溫的今天,考古人的堅守尤為(wei) 重要。
所以,要為(wei) 像蔣樂(le) 平這樣“一問三不知”的考古人點個(ge) 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