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鏡頭對準人民——延安秧歌劇《兄妹開荒》劇照引發的回憶

發布時間:2022-05-25 13:4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舞台追光·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80周年】

  作者:王建平(廣西社會(hui) 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這張秧歌劇《兄妹開荒》的劇照非常有名,既表現了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攝影的經典之作。它不但一直掛在延安楊家嶺中共中央辦公廳舊址的飛機樓一樓餐廳,作為(wei) 在這裏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的重要收獲來展示,而且還在網上廣泛傳(chuan) 播,蘊含豐(feng) 富而深刻的思想內(nei) 涵,具有積極的曆史價(jia) 值與(yu) 現實意義(yi) 。

  翻身農(nong) 民成了藝術作品的主人公,為(wei) 中國戲劇人物畫廊增添了從(cong) 來沒有過的嶄新形象

  1943年2月5日正是春節。由魯迅藝術文學院師生們(men) 組成的秧歌隊在延安城南門廣場舉(ju) 行文藝演出,他們(men) 用陝北秧歌形式創作了一批作品,慶祝新年。延安電影團專(zhuan) 門把這一盛況拍成了紀錄片《延安秧歌運動》。攝影師吳印鹹把《兄妹開荒》演出的精彩瞬間定格成為(wei) 這幅照片。

  在它的前景中,飾演哥哥的小夥(huo) 子是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王大化,飾演妹妹的姑娘則是該校一年級學生李波。最抓人眼球的首先是他們(men) 的戲服。王大化頭紮白羊肚毛巾,上穿白褂,下穿舊而肥大的棉褲,係著大腰帶。李波也是戴頭巾,身穿小花襖。兩(liang) 人這一身打扮和陝北邊區農(nong) 民一模一樣。其次是他們(men) 的道具。王大化扛著鋤頭,李波挑著有水罐的擔子,也都是農(nong) 民生產(chan) 生活的必備品。還有他們(men) 的動作,邊唱邊跳,大開大合,奔放流暢,動感十足,把農(nong) 民揮鋤開荒、送飯下地的情景化作藝術語言。而他們(men) 的表情顯然是妹批評兄,要去報告區長,兄慌忙攔住妹的一刹那。可見,兩(liang) 人將文藝表演與(yu) 生活情景幾乎融為(wei) 一體(ti) ,既把土得掉渣的陝北民間傳(chuan) 統秧歌升華為(wei) 藝術化的秧歌劇,又使藝術化的秧歌劇接地氣,貼生活,進而表現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翻身農(nong) 民成了藝術的主人公,為(wei) 中國戲劇人物畫廊增添了從(cong) 來沒有過的嶄新形象。

  《兄妹開荒》應該是陝甘寧抗日根據地最早一部表現人民思想並且獲得成功的秧歌劇。這部劇的編劇就是王大化、李波以及路由,講述在1943年春天(也就是演出的當時),兄參加會(hui) 議,聽了區長講話後,立誌學習(xi) 勞動英雄,幹勁衝(chong) 天,第二天一早就下地開荒。為(wei) 此,妹要給兄送茶飯。兄見狀故意裝作懶漢,跟她開個(ge) 玩笑,結果惹來妹的不滿和批評。最後,兄妹和好,進行開荒比賽,“要非常努力加緊地來搞生產(chan) ,向勞動英雄看齊”。這裏不但反映了當時陝甘寧邊區大生產(chan) 運動的現實,而且還傳(chuan) 達出勞動不再是艱苦勞作,而是光榮之舉(ju) ,可以成為(wei) 英雄,獲得表揚,激發榮耀。這種嶄新的勞動觀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形成的新風尚。

  觀眾(zhong) 圍在廣場中央,從(cong) 四麵八方不同角度欣賞演出,與(yu) 演員產(chan) 生最直接的審美交流

  這幅劇照的主角並不隻是在廣場中央的藝術家,而且還有他們(men) 背後的觀眾(zhong) 。那密密麻麻的男女老少幾乎占滿了整個(ge) 畫麵,這樣的構圖鮮明地表現出觀眾(zhong) 也是主人公。仔細看去,畫麵中戴軍(jun) 帽的是八路軍(jun) 戰士,紮頭巾的是農(nong) 民,戴眼鏡的當然是知識分子,其中應該還有工人。前排的席地而坐,中間的袖手而站,後麵的幹脆坐在山坡上,漫山遍野,人山人海。兩(liang) 萬(wan) 多各界軍(jun) 民都在認真看戲。他們(men) 的成分就如毛澤東(dong) 主席說的:“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nong) 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chan) 階級。”有意思的是,他們(men) 是在演員的背後觀看表演的。這說明當時延安城南門廣場的演出是開放的,觀眾(zhong) 是圍在廣場中央的旁邊,從(cong) 四麵八方的不同角度欣賞演出。這種觀看形式徹底地打破了戲劇藝術的第四堵牆,使觀眾(zhong) 和演員幾乎零距離,進而產(chan) 生最直接的審美交流,互動更密切,氣氛更熱烈。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政黨(dang) ,本質就是人民的,所以全黨(dang) 及其領導的人民軍(jun) 隊都以勞動為(wei) 榮,都積極參加勞動,投身到打破敵人封鎖的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an) 運動中。為(wei) 此,毛澤東(dong) 、朱德扛著鋤頭去種菜,周恩來、任弼時也親(qin) 自紡紗織布。一時間,勞動風靡延安及陝北。中共中央不但表彰勞動英雄,而且還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宴請勞動英雄,對勞動英雄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號召人們(men) 學習(xi) 勞動英雄。廣大人民群眾(zhong) 也積極響應,又不斷湧現出新的勞動英雄。秧歌劇《兄妹開荒》藝術地反映根據地這時的生活和生產(chan) ,並且把“發展生產(chan) ,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豐(feng) 衣足食”的思想巧妙地融化在唱詞中,輕鬆地傳(chuan) 遞給廣大觀眾(zhong) 。勞動光榮帶來了勞動快樂(le) ,勞動快樂(le) 促使兄妹主動勞動,互相競賽。於(yu) 是,整部劇充滿了歡樂(le) 情緒,風格明朗。所以,它不但塑造了翻身農(nong) 民的新形象,而且還表現了他們(men) 熱愛勞動的新觀念以及“愉快、熱烈地勞動”的新氣象。

  人民藝術家創作反映人民生活的藝術作品必然能夠打動人民之心

  吳印鹹在拍攝這個(ge) 鏡頭時是很講究的。他聚焦於(yu) 王大化演的哥哥,拍攝他的正麵表情,以突出其主角的地位。而李波則通過一個(ge) 側(ce) 臉造型來交代配角身份。這樣就細膩而準確地表現出劇中人物的主次關(guan) 係。他還渲染了現場觀眾(zhong) 的熱烈氣氛。人們(men) 看得喜笑顏開,津津有味。比如,坐在第一排的那個(ge) 女觀眾(zhong) ,笑得嘴都合不攏了。其實,與(yu) 她相似的還有毛主席和朱總司令。據李波回憶,毛主席在看戲時並不在意當時被風吹得四處飛揚的黃土,用手扒開旁邊人給他捂上的大白口罩,“隻是興(xing) 奮地張著嘴哈哈大笑”。

  此後,魯迅藝術文學院秧歌隊又連續在楊家嶺、中央黨(dang) 校、文化溝、聯防司令部等處表演,在延安掀起了秧歌運動的旋風,並且逐漸風行到各個(ge) 抗日根據地。最後,連國民黨(dang) 統治區也讚揚起《兄妹開荒》了。王大化因此成為(wei) 延安知名度最高的明星,獲得了大量忠實的觀眾(zhong) 。他每到一地演出,就會(hui) 有許多老百姓跟著去,呼朋喚友,說“去看王大化!”以至於(yu) 陝北根據地的一些企業(ye) 充分利用王大化的知名度,打出王大化招牌來推銷產(chan) 品,於(yu) 是出現了“王大化牌肥皂”“王大化牌香煙”等。忠實觀眾(zhong) 的出現和借用王大化之名進行品牌營銷都是文藝傳(chuan) 播中效應顯著的表現,都是受眾(zhong) 作用的彰顯。可見,那時延安的時髦也不輸當下。它昭示了一個(ge) 文藝作品若是沒有受眾(zhong) ,就會(hui) 失去存在的價(jia) 值而毫無意義(yi) ;而廣大受眾(zhong) 的熱烈歡迎,就是對作品的最高褒獎。人民藝術家創作反映人民生活的藝術作品必然能夠打動人民之心,獲得人民的熱愛!這個(ge) 道理至今還沒有過時。

   踐行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講話精神的成功作品

  王大化在創作這部劇之前曾經主演過蘇聯名劇《馬門教授》,飾演馬門洛克醫生。促使他從(cong) 熱心外國名劇表演到積極創作本土戲劇的轉變與(yu) 飛躍的原因正是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王大化全程參加了座談會(hui) 。他聆聽了毛澤東(dong) 主席的講話。毛主席不但指出了“我們(men) 的文學藝術都是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的,首先是為(wei) 工農(nong) 兵的,為(wei) 工農(nong) 兵而創作,為(wei) 工農(nong) 兵所利用的”方向,而且還結合自身經曆,提出了文藝家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改造思想感情,與(yu) 人民打成一片的創作建議。他說:“我們(men) 知識分子出身的文藝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為(wei) 群眾(zhong) 所歡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ge) 變化,來一番改造”。他又說:“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zhong) 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nong) 兵群眾(zhong) 中去,到火熱的鬥爭(zheng) 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feng) 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ti) 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zhong) ,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鬥爭(zheng) 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後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

  在吳印鹹拍攝的參會(hui) 人員大合影中,王大化站在最後一排的最右邊。會(hui) 後,王大化的創作思想發生了根本變化。他認真貫徹毛澤東(dong) 的講話精神,努力轉型,深入生活,親(qin) 自采風,直接找到邊區開荒勞動英雄馬杏兒(er) 及其父親(qin) 馬丕恩了解情況,並且運用陝北人民喜聞樂(le) 見的秧歌加以表現,創作出了《兄妹開荒》。

  該劇的成功就是踐行毛澤東(dong) 文藝思想的成功,它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yi) ,在當下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yi) 。王大化在1944年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hui) 上,被評選為(wei) 甲等文教英雄,在1945年邊區群英大會(hui) 上又被評為(wei) 甲等模範文化工作者。這表明他就是延安文藝界的勞動英雄。《兄妹開荒》的成功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堅定了他在為(wei) 人民而藝術的道路上奮勇前進的信心。1945年,他首次導演了引起更大轟動的歌劇《白毛女》,成為(wei) 中國革命文藝的代表作。1946年12月21日,他帶領創作組成員去東(dong) 北體(ti) 驗生活,在齊齊哈爾到訥河的路上,因道路顛簸,從(cong) 車上墜地而遇難。後來,經過毛澤東(dong) 主席的批準,中共中央東(dong) 北局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他用生命來踐行人民藝術家為(wei) 人民創作的理論,所以他的作品必然為(wei) 人民所愛,必然成為(wei) 經典。而這幅劇照的攝影者吳印鹹也因為(wei) 把鏡頭對準了人民,也被譽為(wei) 人民攝影家,他的作品也獲得了不朽的生命,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