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純美的童心與曆史的初心

發布時間:2022-05-25 13: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吳義(yi) 勤(中國作協副主席、書(shu) 記處書(shu) 記)

  《琴聲飛過曠野》(明天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是徐貴祥創作的首部兒(er) 童文學作品,這既是一部從(cong) 正麵全方位描寫(xie) 幾個(ge) 孩子生活、情感和命運遭遇的作品,也是一部別樣的革命曆史小說,兒(er) 童及其生活既是小說表現的內(nei) 容和對象,也是作家進入中國現代革命曆史的獨特路徑。

  作品有著鮮明的現實主義(yi) 精神和浪漫主義(yi) 品格。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大別山區的紅色革命曆史為(wei) 背景,故事雖為(wei) 虛構,卻以曆史真實為(wei) 基礎。我們(men) 隨處可見重要曆史事件介入文學虛構,對人物生活和命運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部作品並不像作者以往小說如《曆史的天空》《高地》等那樣聚焦戰爭(zheng) 本身,致力於(yu) 革命曆史宏大場景的正麵展示,而是將“人”推上曆史前台,在社會(hui) 生活和人際關(guan) 聯中,致力於(yu) “人在曆史中”生存、生活和生命狀態的展現,同時又與(yu) “曆史中人的命運”的揭示聯係起來,同步推進,求得“曆史”與(yu) “人”的平衡、和諧。當代曆史小說,曾因過分偏重“曆史”,尤其是曆史本質和規律的揭示,而使“人”和“文學”變成了“曆史”——絕對的曆史權威的注腳。反過來,在對這種注腳式曆史小說的反思性寫(xie) 作中,曆史權威性的解構和曆史真實性的重構,又出現了麵目模糊曖昧,超曆史、非曆史乃至反曆史的精神化與(yu) 欲望化糾結不清的問題。作為(wei) 一位嚴(yan) 肅的曆史小說作家,徐貴祥顯然不願意在打開曆史想象豐(feng) 富空間的同時,再讓曆史變成現實欲望的投影,《琴聲飛過曠野》中延續了他對曆史的莊嚴(yan) 態度,以及對人性、人情的深摯關(guan) 切。

  《琴聲飛過曠野》對曆史真實性的還原,突出曆史與(yu) 人向上向善的一麵。這裏有細心關(guan) 注孩子的衣食生活、情感思想的葉晨霞和李桐,有關(guan) 切孩子稚嫩心靈、不希望他們(men) 看到過於(yu) 殘酷的戰鬥場麵而遭受血腥刺激的韋思源,有希望孩子掌握更多戲曲技能、富有俠(xia) 義(yi) 心腸的黃奎師傅,也有來自大城市用心教授孩子文化和藝術的朱瑪麗(li) 老師。革命者希望能“讓他們(men) 不再受窮,把他們(men) 的童年還給他們(men) ”,他們(men) 帶戲班走街串巷演出,並不僅(jin) 為(wei) 了掙錢,也為(wei) 讓孩子們(men) 見世麵,了解正在變化中的這個(ge) 世界。即便在戰火紛飛的時刻,他們(men) 想到的也是“一定不能再讓孩子們(men) 冒險了”,把孩子轉移到老根據地,給他們(men) 找地方讀書(shu) ,學知識,長大後“為(wei) 國家做大事”。

  作家用輕靈風趣的文字,呈現了一個(ge) 個(ge) 多姿多彩的兒(er) 童形象,展現了他們(men) 平凡淳樸而又可愛可敬的心靈,細致而又深入地發掘出孩子們(men) 純潔、堅強、善良的品質,以及潛藏在他們(men) 身上的發展潛力和強大可塑性。無論是在最初的茶山戲班,還是在紅軍(jun) 宣傳(chuan) 隊、隨營學校的文藝隊,抑或臨(lin) 時根據地的文藝隊,作家對孩子們(men) 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都進行了生動細致的表現,對師徒情、師生情、母子情的描寫(xie) ,都飽含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他們(men) 的胸懷是如此坦蕩,感情是如此朗健,心地是如此良善,意誌是如此強韌,某種意義(yi) 上已達到了現實與(yu) 理想完美交融、充滿崇高感的詩意境界。

  對善之高揚、弘揚,在根本上造就了藝術之美。《琴聲飛過曠野》之美,在乎山水自然之美的簡潔描畫,在乎人物心靈之美的輕妙點染,亦在乎生活之美舉(ju) 重若輕的發現。這裏的美,是生活化的、社會(hui) 化的,並不將人物的政治化情感、立場和態度排除在外。相反,當《國際歌》《團結起來到明天》等歌曲一次次唱起並往複回蕩於(yu) 山穀、曠野和人物的內(nei) 心之時,其感人的力量超越時空。《琴聲飛過曠野》中蘊含的理想主義(yi) 和英雄主義(yi) ,是建立在作者對“善”與(yu) “美”的信念和執著追求上的,拒絕蒼白、空洞和僵硬,是作者自我的精神救贖和靈魂洗禮。

  與(yu) 徐貴祥以往的小說相比,《琴聲飛過曠野》篇幅較為(wei) 簡短,風格更為(wei) 清新明朗,在人物塑造和曆史複雜性的揭示上也有所不同。但從(cong) 發掘革命精神資源、重新審視革命曆史,重新召喚和豐(feng) 富革命的精神意義(yi) 上看,《琴聲飛過曠野》又與(yu) 他以往的小說一脈相承。小說在聚焦革命年代兒(er) 童的生活、情感、心理和成長的同時,關(guan) 聯第二次國內(nei) 革命戰爭(zheng) 和抗日戰爭(zheng) 的宏大革命史,通過一個(ge) 個(ge) 具有鮮明個(ge) 性的兒(er) 童形象,不僅(jin) 展現了一個(ge) 藝術團體(ti) 和團隊的成長,更展現了現代曆史中民間社會(hui) 的生存狀態、抗爭(zheng) 意誌和命運轉折。小說具有回歸日常生活和人情倫(lun) 理的質感,也正是在日常生活和情感的質地上,生長出超越性精神訴求和終極信仰。這是小說的獨特價(jia) 值所在。

  小說中的兒(er) 童形象展示出一種革命最初萌芽、發生的狀態,他們(men) 與(yu) 更為(wei) 理性成熟的革命者一起,共同構成現代中國革命曆史源源不息的流脈和信仰傳(chuan) 承的譜係。小說用輕盈靈巧的筆法,通過其言其行表現其情其意,充滿童心童趣,更在其中寄寓著初心。曆史造就他們(men) 的信念,信仰鑄就他們(men) 的靈魂。對於(yu) 作者來說,這是一段尋訪初心、淨化靈魂之旅。對於(yu) 讀者來說,這何嚐不是尋找時代背後的宏深曆史血脈和超越性價(jia) 值理想的過程?

  在曆史通往現實的途中,如何對曆史進行更為(wei) 理性的認知和評判,如何對中國現代性曆史進行總體(ti) 的、兼有思想力度和情感溫度的體(ti) 認,是對關(guan) 注民族和人類未來的寫(xie) 作者的考驗。尊重曆史、立足現實、麵向未來,是曆史思考開放性品格建構的必由之路。返回革命曆史發生的起點和現場,以敬畏之心觸摸曆史和人性真實存在的細節,看到那段曆史中包含的崇高精神訴求,看到友愛團結、犧牲自我成就他人的道德理想,是《琴聲飛過曠野》的重要價(jia) 值和啟示。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