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可能,就去做好它”(奮鬥者正青春)
西北工業(ye) 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震——
“但凡有可能,就去做好它”(奮鬥者正青春)
本報記者 張丹華
在西北工業(ye) 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震不大的辦公室裏,有張折疊床,已經陪伴了他5年……
2016年底,王震放棄國外優(you) 厚的待遇回國,紮根西部。他帶頭組建實驗室、搭建科研團隊、攻關(guan) 關(guan) 鍵技術,為(wei) 盡快解決(jue) 國防安全領域重大課題,經常忙到深夜,在辦公室休息一晚,第二天接著工作。
“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革命突飛猛進,我們(men) 要抓緊幹。慢了,就會(hui) 辜負黨(dang) 和人民的期望。”王震這樣說,也這樣做:他主動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國家戰略、產(chan) 業(ye) 布局和區域發展,為(wei) 國家急需型基礎和應用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我回國發展的目標很清晰、很堅定”
生於(yu) 1986年的王震,是西北工業(ye) 大學一名很年輕的教授,主要從(cong) 事博弈智能、網絡空間智能對抗研究。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王震曾赴歐美進行科研交流合作學習(xi) 。這段時光裏,他同時擁有了跨越不同文化的足跡和放眼世界的視野,為(wei) 日後的科研創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當時已有多個(ge) 國家的科研機構要我留下,但我回國發展的目標很清晰、很堅定,錢學森、錢三強等科研前輩一直都是我的榜樣。”王震說。
2016年底,王震經過深思熟慮,決(jue) 定紮根西北服務祖國。“軍(jun) 工報國是我從(cong) 小的夢想。我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為(wei) 祖國強大作出自己的貢獻。”王震說。
“這個(ge) 非常前沿而重要的領域,需要做實實在在的基礎研究”
剛剛來到西北工業(ye) 大學的時候,所有事情都必須從(cong) 頭幹起。為(wei) 盡快解決(jue) 國防安全領域重大攻關(guan) 課題,王震專(zhuan) 注攻關(guan) ,每晚加班到深夜,節假日也不休息……
“博弈智能和網絡空間智能對抗方向的研究,在我國尚處於(yu) 起步階段,但這個(ge) 非常前沿而重要的領域,需要做實實在在的基礎研究!”王震選擇投身其中,將其與(yu) 國防軍(jun) 工需求和學科特色結合起來,從(cong) 最基礎處著手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nei) 外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jia) ,並獲得廣泛推廣與(yu) 應用。
經過多年努力,王震率領團隊建立的博弈智能分析理論和研製的群體(ti) 智能分析係統,為(wei) 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填補了相關(guan) 領域的多項技術空白,不僅(jin) 為(wei) 國家情報智能檢測與(yu) 分析、網絡認知安全等提供了支撐,也為(wei) 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穩定作出了貢獻。
作為(wei) 西北工業(ye) 大學的一分子,王震承擔著多項國家重要科技任務。樊仕琪是王震的博士生,他說:“王老師身上總有一股拚勁。”對王震來說,“但凡有可能,就去做好它。”
“我先後介紹100餘(yu) 位國際知名學者到學校交流合作”
作為(wei) 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王震不忘教書(shu) 育人的初心,積極推動課程教學改革,由傳(chuan) 統的注重傳(chuan) 授知識向注重培養(yang) 科研能力轉變。他始終堅持“對科學的興(xing) 趣應從(cong) 小培養(yang) ”的觀點,在陝西、江西等省份貧困地區的20餘(yu) 所中小學開展科普講座,建立長期幫扶機製,促進更多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
在小學生的科普課堂上,他常常從(cong) 雪花的形成原理、水蒸氣的變化、飛機的動力來源等講起,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調動起孩子們(men) 的好奇心,再將話題引入到更宏大的社會(hui) 議題中。
“我上學時,也是對基礎課十分感興(xing) 趣,後來又對某一個(ge) 方向感興(xing) 趣,直到堅持下來做科研。”王震將自己的成長經曆,融匯到他的教學方法中。
同時,王震還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的新途徑,為(wei) 青年教師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拓展交流平台。“回國這幾年,我先後介紹100餘(yu) 位國際知名學者到學校交流合作,為(wei) 學生打開國際視野,也能加強中外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王震說。
“不同老師對我們(men) 科研課題的點撥,能讓我們(men) 少走彎路、提高效率,4年博士生讀下來受益匪淺。”畢業(ye) 之際,王震的博士生賈丹陽回顧求學生涯,覺得很充實。
身處新時代,懷著對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無限熱愛的赤子之心和勇攀科技高峰的報國情懷,王震帶領他的團隊專(zhuan) 注智能分析和係統研究,在網絡強國建設的賽道上奮勇前行……
記者手記
唯有奮力拚搏 方能不負韶華
和王震的博士生聊天,他們(men) 對導師的描述,有一個(ge) 共同的特征:拚勁兒(er) 十足。當學生覺得一個(ge) 項目申請難度很大時,王震會(hui) 鼓勵他們(men) 試試看;當一個(ge) 科研探索遇到瓶頸時,王震勉勵他們(men) 再堅持一下;學生常聽老師“嘮叨”,一定要有明確的科研目標。
“不要去爭(zheng) 取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實,要拚搏一下,爭(zheng) 取更好的。最後不管結果怎樣,隻要我們(men) 拚過了……”王震把這作為(wei) 科研探索的精神指南。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在這個(ge) 時代,青年既有實現中國夢的使命,也有實現個(ge) 人夢的良好環境,把個(ge) 人夢與(yu) 中國夢緊密聯係在一起,青年就會(hui) 迸發出巨大的拚搏潛力。唯有奮力拚搏,方能不負韶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