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線上線下放聲唱 新老民歌煥光彩

發布時間:2022-05-27 14: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周珊珊、金順愛(分別係東(dong) 北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博士研究生、東(dong) 北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教授)

  近日,首屆“歌之魂杯”東(dong) 北民歌藝術展演拉開帷幕,以“傳(chuan) 承文化唱經典 助力青年譜新章”為(wei) 主題,挖掘傳(chuan) 唱東(dong) 北地區優(you) 秀傳(chuan) 統民族經典歌曲,為(wei) 青年歌唱演員搭建成長舞台。活動的開展正是近年來民歌受到廣泛關(guan) 注的一個(ge) 縮影。如今,民歌不僅(jin) 在各類音樂(le) 平台、短視頻平台上大放異彩,還逐漸成為(wei) 不少綜藝節目青睞的香餑餑。

  《茉莉花》《沂蒙山小調》《南泥灣》《康定情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經典老歌在舞台上不斷煥發新彩;《眼淚花兒(er) 把心淹了》《花兒(er) 一唱天下春》等新歌因熱播劇《山海情》而唱進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心坎;《你莫走》《淚蛋蛋掉在酒杯杯裏》《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原創作品在網絡上掀起一股民歌熱潮。這些都在彰顯著民歌的強大生命力和廣泛的群眾(zhong) 基礎。那麽(me) ,民歌的魅力何在?當下我們(men) 又該如何做好民歌的保護傳(chuan) 承,讓民歌持續煥發光彩呢?這是新時代音樂(le) 人需要麵對的重要課題。

  關(guan) 於(yu) 原生態民歌保護傳(chuan) 承的大討論持續了很多年,隨著廣大鄉(xiang) 村舊貌換新顏,城鎮化加速,民歌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所變化,這一問題受到更多關(guan) 注。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保護傳(chuan) 承原生態民歌?一方麵因為(wei) 它獨特的文化價(jia) 值。社會(hui) 各界普遍認為(wei) ,源於(yu) 我國各族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實踐,廣泛流傳(chuan) 於(yu) 民間,即興(xing) 創作、口頭傳(chuan) 唱、形式活潑的民歌,是各族人民豐(feng) 富情感和傑出創造力的重要體(ti) 現,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之一。另一方麵源於(yu) 它厚重的藝術價(jia) 值。民歌從(cong) 民間來,從(cong) 人民中來,它豐(feng) 富多樣,色彩斑斕,以獨立完整的聲樂(le) 體(ti) 係蘊藏民族風情,活化石般彰顯民族根與(yu) 魂,能夠為(wei) 不同時期的音樂(le) 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養(yang) 料。

  我們(men) 應該如何傳(chuan) 承原生態民歌?多年來,相關(guan) 各方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是舉(ju) 辦民歌類比賽。如,20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的品牌賽事——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前身廣西國際民歌節),全國性、高水準的“中國原生民歌大賽”(前身“南北民歌擂台賽”),區域性的西南民歌邀請賽、中國陝北民歌藝術節、“左權民歌匯”、上海市民文化節江南民歌大賽等,會(hui) 聚高水平的原生民歌歌手,為(wei) 中國原生態民歌的展示提供舞台,促進各民族間音樂(le) 的廣泛交流與(yu) 發展,通過優(you) 秀原生民歌手的大聚會(hui) 、最美鄉(xiang) 野歌聲的集中展演,搶救、挖掘、整理、繁榮原生態民歌。

  二是策劃製作民歌類節目。以央視為(wei) 代表,曾推出多個(ge) 節目聚焦民歌。如《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較早地通過電視屏幕將充滿個(ge) 性、豐(feng) 富多彩的中國民歌藝術推介給廣大觀眾(zhong) ;《中國民歌大會(hui) 》,以賽歌打擂的方式,推廣中國民歌經典作品,普及傳(chuan) 統民俗知識,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藝術的魅力;《民歌·中國》則以中國原生態民歌歌種版圖概念係列化開拓中國民歌藝術視野,係列化介紹中國民族、民間的原生態民歌藝術。此外,廣西衛視品牌欄目《唱山歌》名家薈萃、新人輩出,山西衛視《歌從(cong) 黃河來》傳(chuan) 承經典、繼往開來,都曾引發強烈反響,促進了民歌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推廣與(yu) 普及。

  三是打造民歌類文旅融合產(chan) 品。近日,廣西桂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恢複演出的消息讓不少人喜出望外。談及民歌類文旅融合產(chan) 品,《印象·劉三姐》無疑是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印象·劉三姐》開實景演出先河,以劉三姐為(wei) 引,通過寫(xie) 意的畫麵與(yu) 大家耳熟能詳的山歌,代表性地展示出廣西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的風俗風情以及漓江周邊的百家萬(wan) 象,受到廣泛歡迎,許多民歌作品傳(chuan) 唱不衰。

  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於(yu) 從(cong) 走過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過往的積極探索和寶貴經驗能為(wei) 我們(men) 帶來哪些啟示?如何繼往開來,助力新老民歌煥發光彩?我們(men) 需要進一步總結思考。

  麵對機遇和挑戰,線下民歌比賽、會(hui) 演,線上民歌競技、展示,仍是保護傳(chuan) 承民歌最有效、最具傳(chuan) 播度的方式之一。比如今年新播的《春天花會(hui) 開》在創新表達傳(chuan) 統民歌,聯係新時代大眾(zhong) 方麵進行了有益探索,一些作品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比如節目中兩(liang) 個(ge) 東(dong) 北女孩演繹的東(dong) 北民歌《從(cong) 前的冰糖葫蘆》,甜美嗓音喚醒很多人的童年記憶,節目中的伯樂(le) (評委)也紛紛唱起記憶中的民歌或采風收集的原生態民歌。當然,無論是線下會(hui) 演,還是線上節目,既要有守正創新、時代化表達,也要堅守底線,拒絕“糟改”“亂(luan) 改”。

  提到《解放區的天》《地道戰》《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等紅歌,熟悉的旋律會(hui) 立刻在腦海中響起。其實,它們(men) 之所以受到廣泛歡迎,民歌添彩功不可沒。《解放區的天》樂(le) 譜來自作者劉西林孩提時代所聽的民歌《十二月》;《地道戰》融合了河北民歌和戲劇元素;《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的旋律則取材於(yu) 晉察冀邊區流傳(chuan) 的民歌《霸王鞭》。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創作經典音樂(le) 無數,其中一個(ge) 法寶便是從(cong) 民歌中汲取營養(yang) 。比如《好漢歌》音樂(le) 動機取自山東(dong) 鄆城民歌《呀兒(er) 喲》和單縣民歌《王大娘補缸》,歌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借鑒了陝北民間的打夯歌等等。可以說,民歌成就了很多優(you) 秀音樂(le) 作品,音樂(le) 作品反過來也在為(wei) 民歌代言,推動了民歌保護與(yu) 時代化表達。當前,我們(men) 的音樂(le) 創作仍然需要從(cong) 民歌中汲取創作靈感,這不僅(jin) 能提高音樂(le) 作品的文化底蘊,還能有效矯正歌手缺乏個(ge) 性、“千人一聲”的問題。

  隨著黨(dang) 和國家不斷提高對文藝創作和文旅融合的重視,民歌保護傳(chuan) 承擁有更加廣闊的前景。近年來,許多文藝創作主動向民歌取經,比如歌劇《運之河》,主旋律取自地道的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舞劇《一把酸棗》音樂(le) 元素融入《想親(qin) 親(qin) 》《看秧歌》《繡荷包》等山西民歌;音樂(le) 劇《冰山上的來客》唱響“花兒(er) 為(wei) 什麽(me) 這樣紅”;楚劇《大別山人》響起“月兒(er) 鬧三更,送郎當紅軍(jun) ”。此外,文旅融合的深入開展為(wei) 各地保護傳(chuan) 承民歌打開了新的思路。不少地方在景區常設民歌演出場所或定期舉(ju) 辦民歌會(hui) 演活動,既彰顯地方特色,又讓民歌煥發新的生機,一舉(ju) 多得。民歌是一個(ge) 資源寶庫,值得我們(men) 守護並不斷挖掘其時代價(jia) 值。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