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回到文學創作的生活現場

發布時間:2022-05-30 16:56:00來源: 光明網

  在注意力日益碎片化的當下,大眾(zhong) 花費在嚴(yan) 肅文學作品上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如何激發大眾(zhong) 對文學的熱情,成為(wei) 文藝工作者的一大使命。近兩(liang) 年如《文學的日常》《但是,還有書(shu) 籍》《一本好書(shu) 》等一係列節目,借助影像的力量,帶領觀眾(zhong) 走進文學的世界,取得了不錯的傳(chuan) 播效果,也讓節目中提及的不少作品成為(wei) 熱銷書(shu) 。

  近期,東(dong) 南衛視、海峽衛視和優(you) 酷同步播出的紀錄片《文學的日常》第二季,以“用文學照亮日常,以思想反芻生活”為(wei) 宗旨,每期邀請一位作家和他的朋友回到與(yu) 作家的作品有著深刻聯係的某個(ge) 地點,在漫遊式的體(ti) 驗中展開深度的交流。節目營造出一個(ge) 文學與(yu) 日常交匯的影像場,展現了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yu) 解讀,也勾起了觀眾(zhong) 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好奇。

  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往往是因為(wei) 它體(ti) 現出了深刻的人民性,紮根於(yu) 人民與(yu) 生活之中,將生活中的精華提煉出來,變成一種寶貴的精神食糧。《文學的日常》第二季就跟隨劉亮程、於(yu) 堅、李修文、雙雪濤、陳彥、李洱6位作家的腳步,回到了文學創作的生活現場。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菜籽溝村,作家劉亮程建起了一個(ge) 完全屬於(yu) 自己的詩意村莊,在前往尋訪散文集《一個(ge) 人的村莊》原型之地的過程中,他告訴朋友洪啟“自己其實是通過寫(xie) 作成功修改了自己的童年”。在雲(yun) 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詩人於(yu) 堅與(yu) 好友虎良燦穿過迎暉門,來到建水古城,古城裏有著三百多年曆史的天緣橋和六百歲的鍾,都給予《建水記》這部作品充足的養(yang) 分。

  在走訪、體(ti) 驗、觀察中,《文學的日常》展現出作家與(yu) 作品之間的血肉聯係和奇妙碰撞,也將一部部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鋪展在觀眾(zhong) 們(men) 的麵前。與(yu) 此同時,節目還在呈現文學作品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通過作家與(yu) 朋友間的對談,延展出對故土、生命、市井生活的看法,體(ti) 現出深刻的時代觀照,給予觀眾(zhong) 真實具象的文學思考與(yu) 豐(feng) 厚細膩的人生體(ti) 悟。

  在甘肅,作家李修文在路上行走的時候,與(yu) 一位摘榆錢的大叔熱絡地聊天,他聽大叔分享著日常生活的瑣碎,彈錯了調子的胡琴,聊到興(xing) 處他感慨地說道:“什麽(me) 樣的人是最美的,最值得歌頌的?就是這些在生活裏麵泡過的人。”在陝西,作家陳彥帶著朋友陳小朵逛西安的西八裏村,他時常到村民家中走訪,幾乎對這個(ge) 地方的所有人都了如指掌。在他看來,這些用自己辛勤的勞動獲得了尊嚴(yan) 的勞動者,有著精神的高光,是他創作的源泉。

  《文學的日常》最標誌性的場景是每一位作家捧起作品朗讀的畫麵,這仿佛一個(ge) 神聖的儀(yi) 式,向觀眾(zhong) 發出召喚,沉澱下浮躁的內(nei) 心,在文學中收獲寧靜與(yu) 省思。在出版行業(ye) ,有一種書(shu) 籍的類型被稱之為(wei) “橋梁書(shu) ”,能帶領人們(men) 走進文字的世界。而像《文學的日常》這樣的紀錄片也如同橋梁一般,帶領觀眾(zhong) 走進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創作現場,更透過節目觀照現實,反芻生活,喚起人們(men) 對文學和生活的熱愛。(彭 侃)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