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中華文化更“活”更火?——推進文化數字化創新實踐調查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怎樣讓中華文化更“活”更火?——推進文化數字化創新實踐調查
新華社記者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數字化文化有什麽(me) 新特點,如何更好地落實文化數字化戰略?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走訪。
解鎖新創意、催生新業(ye) 態、刺激新消費
從(cong) 飛出壁畫的敦煌飛天到行駛在“光影”大運河上的“沙飛船”,從(cong) 取材泰山古典文化的數字藏品到線上重遊八路軍(jun) 駐重慶辦事處舊址……
《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ti) 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近年來,在數字技術加持下,文化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現象。
——數據資源規模化、集成化進程加速。在敦煌,目前200多個(ge) 洞窟的數據已超過300TB,匯集形成的“數字敦煌”中英文數據庫免費向全球共享。得益於(yu) 這一資源,遊客們(men) 能夠在球幕影院中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壁畫,在數字“飛天”的陪伴下暢遊洞窟。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提升。目前,“江蘇公共文化雲(yun) ”已實現全省各級文化館全入駐、線上累計服務人次超1.9億(yi) 。
“讀者經過裝備RFID無線射頻的借閱通道時,不必停留就能辦完借閱,實現真正‘無感’。”江西省圖書(shu) 館新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隨著各類新技術在文化服務領域被廣泛應用,服務體(ti) 驗不斷提升。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觀眾(zhong) 可登上一艘巨大的“沙飛船”,在四周投影的帶動下,模擬坐船揚帆遠行,感受兩(liang) 岸的繁華盛景。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信息部主任劉華成告訴記者,通過結合VR、AR、MR以及互動魔牆等技術手段,該館製作了虛擬展和係列動畫,受到觀眾(zhong) 歡迎。
——紅色革命文化數字內(nei) 容供給能力增強。山東(dong) 博物館副館長高震告訴記者,該館推出了多項數字化展陳設計,將革命文物數字化采集成果與(yu) 裸眼3D、VR、全息投影等技術創新結合,如:中國首輛重型卡車黃河係列JN150下線3D展示、《紅色跡·憶》巨幅長卷等。
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對渣滓洞、白公館、八路軍(jun) 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等多處革命舊址進行了3D虛擬建模,還開發了“巴渝往事”“紅岩記憶”等AR程序APP,及“火燒渣滓洞”牆體(ti) 投影產(chan) 品。
——文化消費新場景不斷“解鎖”。今年2月以來,泰山景區管委會(hui) 發行3期泰山數字藏品,實現銷售收入數百萬(wan) 元。在有效保護數字版權的前提下,不可複製、永久保存、隨時鑒賞的數字藏品成為(wei) 文化消費場景創新的“排頭兵”。
2021年底,敦煌文旅集團啟動敦煌文創IP授權業(ye) 務,在聯名、跨界等創新模式下,敦煌文化以更加年輕的麵貌進入大眾(zhong) 生活。
《意見》有望進一步打通文化數字化進程堵點
《意見》明確要求建立文化數字化標準體(ti) 係、提升科技支撐水平、健全文化資源數據分享動力機製、加強文化數據安全保障、激活智力智庫資源等。記者發現,《意見》提出的這些措施,將大大緩解文化數字化過程中的問題。
據專(zhuan) 家介紹,由於(yu) 當前部分地方文化數字化水平偏低,缺乏頂層設計,各單位在相關(guan) 標準確定上往往自行其是。
重慶一位專(zhuan) 家表示,目前各地大多采用300DPI的檔案采集標準,但是要看清紙質文物上的蟲眼、折痕、印跡等細節,往往需要800DPI以上的分辨率,到底采用哪一標準更合適,大家莫衷一是。
“我們(men) 館目前沒有做古籍數字化掃描,如果投入巨大,結果卻不符合國家標準怎麽(me) 辦?”山東(dong) 師範大學圖書(shu) 館古籍特藏部主任王恒柱說。
江蘇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說,在數字文旅產(chan) 業(ye) 領域,由於(yu) 尚未確立統一的標準和路徑,行業(ye) 規模化進展緩慢、產(chan) 品創新不足、品牌難以成型。
重慶一位供職於(yu) 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數字化保護專(zhuan) 家表示,由於(yu) 國內(nei) 缺少專(zhuan) 門針對文物的數字化識別軟件,難以精準識別圖片上的文字信息,采集了海量圖片後也難以形成可供搜索、查詢的有效數據庫。
王恒柱透露,一些企業(ye) 受托從(cong) 事古籍數字化掃描工作,但技術能力有限,隻能將古籍逐頁拆開,這導致部分古籍難以恢複原貌。
此外,有專(zhuan) 家表示,在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傳(chuan) 輸存儲(chu) 等環節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安全措施。
部分地方數字化“活性”不足。部分地方數據聯通、共享程度仍有待提高。記者了解到,江西各縣級數字圖書(shu) 館基本沒有實現互通,市以下的數字文化館則未完成與(yu) 省館數字平台的對接。
山東(dong) 大學文學院研究員李振聚告訴記者,當前珍稀古籍數據開放聯通程度偏低,這與(yu) 各單位希望自家能優(you) 先甚至壟斷使用稀缺資源的觀念有關(guan) 。
數字旅遊領域同樣存在此類問題。山東(dong) 省旅遊行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王德剛認為(wei) ,一些雲(yun) 展覽、雲(yun) 演藝仍停留在“網頁化”階段,並未根據數字形態優(you) 化內(nei) 容,僅(jin) 將線下內(nei) 容“平移”上線,觀感不佳。
專(zhuan) 家認為(wei) ,《意見》提出的要求,非常具有針對性。落實《意見》提出的舉(ju) 措,必將大大推進我國文化數字化發展進程。
建立科學標準 加快規範供給 堅持深度創新
專(zhuan) 家認為(wei) ,《意見》為(wei) 打通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堵點提供了分類施策、綜合發力的重要依據與(yu) 方向。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說,《意見》提出要加快文化數字化建設標準研究製定。完整、有序、統一的數字化標準是對數字資源開發利用的關(guan) 鍵,該院正在聯手相關(guan) 機構,完善文物數字化采集加工標準,開展絲(si) 路沿線文化遺產(chan) 及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項目。
專(zhuan) 家認為(wei) ,《意見》要求在文化數字化建設領域布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這為(wei) 深化文化服務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勁動能。劉華成說,文化數字化建設,推動文化存量資源轉化為(wei) 生產(chan) 要素,利用全息呈現、數字孿生等技術,將帶來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ti) 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業(ye) 和信息化法治戰略與(yu) 管理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趙精武表示,推進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保障措施和優(you) 惠政策,將確保文化數字產(chan) 品能夠“村村通”“家家通”。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力認為(wei) ,《意見》明確要構建與(yu) 文化數字化建設相適應的市場準入、市場秩序、技術創新、知識產(chan) 權、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規體(ti) 係。這正是針對相關(guan) 工作具有跨領域、跨部門、跨時段、跨場景的特征提出的。
趙精武表示,文化數字化擴寬了文化產(chan) 業(ye) 市場空間與(yu) 消費場景,但保障市場秩序、維護公平競爭(zheng) 也很重要。既要及時填補數字化進程可能帶來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空隙,也要平衡好權利保障與(yu) 促進產(chan) 業(ye) 創新動能之間的關(guan) 係。(記者:張玉潔、周文衝(chong) 、孫曉輝、朱筱、程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