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全球氣候治理中體現大國擔當

發布時間:2022-05-30 17: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當前,世界正麵臨(lin) 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荒漠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俄烏(wu) 衝(chong) 突引發了關(guan) 於(yu) 歐洲能源危機的討論,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將發生變動,也讓全球氣候治理這一事關(guan) 人類共同命運的緊迫問題麵臨(lin) 極大挑戰與(yu) 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中國作為(wei) 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5月27日至28日,在改革創新的熱土、“特區中的特區”深圳前海,一場共探全球氣候治理和中國“雙碳”戰略的百川論壇研討會(hui) 精彩上演。來自國家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等機構和高校的知名學者齊聚一堂,進行了精彩紛呈的觀點交流和思想碰撞,為(wei) 中國參與(yu) 全球氣候治理探索更具操作性的方案。

  如何從(cong) 全球視角看待氣候治理對世界格局重塑的影響?如何就氣候問題理性處理中美、中歐間的關(guan) 係?如何提升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並貢獻中國智慧?這些關(guan) 鍵議題都在本次論壇上得到了深入探討。

  “加強氣候治理已逐漸成為(wei) 全球共識,氣候治理也上升為(wei) 全球治理的核心議程。展望未來,大國地緣政治博弈將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發揮更為(wei) 重要的、具有實質性的作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說,2020年9月,中國就向國際社會(hui) 宣告了實現“雙碳”目標的願景,力爭(zheng) 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他認為(wei)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yi) 和保護主義(yi) 盛行的當下,應對氣候變化也成為(wei) 中國積極參與(yu) 全球治理、維係多邊主義(yi) 、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著力點。

  “今天,中美關(guan) 係陷入低穀,兩(liang) 者的關(guan) 係越來越呈現出對抗狀態,應對氣候變化更成為(wei) 中美推進‘不衝(chong) 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一新型大國關(guan) 係的壓艙石。”鄭永年認為(wei) ,更為(wei) 重要的一點是,在世界範圍內(nei) 氣候治理已經上升為(wei) 一種價(jia) 值觀共識,包括低碳在內(nei) 的環保問題本身就包含要改善人類福祉和社會(hui) 公平的意義(yi) 。同時,應對氣候變化也契合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存的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內(nei) 在需要。

  當前,“雙碳”議題備受關(guan) 注,其中碳中和的內(nei) 在動能是什麽(me)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教授從(cong) 顛覆性技術創新與(yu) 發展範式轉型的角度深入解讀了這一問題,並提供了具體(ti) 建議。“碳中和進程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也就是化石能源退出的進程。”他認為(wei) ,在傳(chuan) 統能源秩序中,化石能源長期被地緣格局和資本壟斷。石油、天然氣的儲(chu) 量在中東(dong) 就占了一半,中國的占比非常少。由於(yu) 中國的能源進口主要通過海上運輸和非本幣結算的國際支付係統來支付,因此麵臨(lin) 能源安全的隱患。

  “低碳的再生能源使地緣格局發生很大變化,像太陽能、風能可以使資源地緣壟斷失去發揮空間,全球的能源安全格局得以重塑。”潘家華說,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來看,新能源的產(chan) 業(ye) 鏈很長,所能創造的就業(ye) 、消費市場、生態安全價(jia) 值遠遠大於(yu) 化石能源。但是按照傳(chuan) 統發達國家的常規能效技術路線,無法實現碳中和,必須實現顛覆性的技術突破,並且對邊際理論進行重新界定,使發展範式實現根本性變革。

  5月22日至26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率團訪歐,與(yu) 美國、歐盟、德國、瑞士、埃及、馬拉維等多國政要及國際組織負責人進行會(hui) 談,圍繞氣候政策行動、雙多邊氣候合作、《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等議題開展交流。5月23日,我國從(cong) 6個(ge) 申辦國家中被世界氣象組織批準入選,啟動建設全球氣候觀測係統地麵基準站網(GSRN)牽頭中心,將監測全球地麵氣溫升高變化,加強對氣候變化的認識以及對其未來變化趨勢的了解,為(wei) 決(jue) 策提供科學依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未來,中國應與(yu) 美國、歐盟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形成怎樣的氣候治理合作機製?本次論壇上,這一關(guan) 鍵議題也被各領域專(zhuan) 家熱烈探討。

  “以能效、儲(chu) 能、氫能、負排放技術為(wei) 代表的關(guan) 鍵低碳技術發展,需要建立新的國際合作機製,才能夠加強低碳技術設備、裝備、產(chan) 品、標準的對接和互認體(ti) 係,從(cong) 而攜手金融和資本的力量,共同推行低碳科技產(chan) 業(ye) 的創新與(yu) 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學會(hui) 綠色貿易與(yu) 投資專(zhuan) 委會(hui) 榮譽主任委員、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唐丁丁認為(wei) ,“要積極承擔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大國責任,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合作機製,重點構建中美歐三方私營部門的合作格局,來推動和加強綠色低碳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的國際交流合作,同時要加強‘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治理和低碳轉型的合作。”

  在生態環境部環境與(yu) 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減汙降碳協同研究部主任李麗(li) 平看來,中歐環境合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yi) ,不僅(jin) 符合雙方的利益,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wu) 衝(chong) 突的背景下更加凸顯戰略性,具有世界性意義(yi) 。應該將環境和氣候合作置於(yu) 戰略地位,加強和深化中歐環境與(yu) 氣候高層對話機製,采取更加主動和務實的舉(ju) 措推動合作。

  “中國和歐盟的綠色發展理念是高度契合的,雙方都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道路,都分別設定了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的具體(ti) 目標。”歐盟中國商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秘書(shu) 長王稚晟建議,應當堅持重點領域和產(chan) 業(ye) 鏈的開放合作,促進中國和歐盟在新能源領域實現商業(ye) 化與(yu) 規模化發展,助力中歐及全球氣候目標達成,進一步協同綠色領域先進機製的建設,例如綠色金融、綠色債(zhai) 券、碳市場實踐等,發揮在全球的引領作用。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