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權威專家共議國際跨文化傳播

發布時間:2022-05-31 10:4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天津5月30日電 (石蘊玉)“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講雙方的故事,入耳、入腦、入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範疇,跨文化的傳(chuan) 播與(yu) 交流是永恒的舞蹈,不是獨舞,而是雙人舞、三人舞與(yu) 集體(ti) 舞。”北京外國語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校長賈文鍵表示。

  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高端論壇日前在天津外國語大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ju) 行。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等專(zhuan) 家學者圍繞當下國際傳(chuan) 播領域的熱點議題,從(cong) 外語類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和人才培養(yang) 的視角展開深入研討交流,探索跨文化傳(chuan) 播能力建設的方式和途徑。

  “從(cong) 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台中央的過程中,高校所擔負的人文交流任務是國家對外交流的重要一環,通過在海外發行學術期刊、講述中國故事,將有助於(yu) 拉進中國與(yu) 世界各國的距離。”賈文鍵表示,在海外創辦發行學術期刊的過程就是跨文化傳(chuan) 播過程,雙方出版社、編委等合作交流,總是體(ti) 現著雙方傳(chuan) 統與(yu) 文化記憶的碰撞。

  談及語言與(yu) 文化的關(guan) 係時,北京大學黨(dang) 委組織部部長,北京大學區域與(yu) 國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寧琦表示,跨文化的語言交流體(ti) 現的更多是文化與(yu) 思維的交流,需要相關(guan) 國別與(yu) 區域的研究能力,需要綜合社會(hui) 、人文、人類和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兼顧空間維度、曆史維度、文化溫度和社會(hui) 維度,構築全方位的知識體(ti) 係。

  在國別區域研究與(yu) 跨文化傳(chuan) 播過程中,“外語學科要建立人文學科的知識基礎,運用已有的外語資料,研究對象國的曆史文化、民族信仰、國民性等文化特征,充分照顧對方的期待性和文化的接受度,找到對方可以接受的文化傳(chuan) 播方式。”上海外國語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查明建這樣說道。

  與(yu) 此同時,這也對高層次跨文化傳(chuan) 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津外國語大學校長陳法春,以副詞的準確翻譯為(wei) 切入點,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差異給翻譯工作帶來的挑戰。因此,譯者要準確體(ti) 會(hui) 原文用詞的細微差別,慎重細膩而準確地進行語言轉換,文字精練準確地傳(chuan) 遞出文章所表達的內(nei) 容。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彭青龍表示,高校需進一步加強跨文化傳(chuan) 播人才核心素養(yang) 的培育,含括過硬的政治素養(yang) 、宏闊的格局素養(yang) 、堅實的學科素養(yang) 、融合的媒介素養(yang) 、深厚的人文素養(yang) 、賦能的科技素養(yang) 和創新的實踐素養(yang) 。讓有利於(yu) 國際文化傳(chuan) 播的外語學科專(zhuan) 業(ye) 人才有效促進中外雙方的人文交流。

  “僅(jin) 僅(jin) 通曉外語哪怕多門語言,對建立中國與(yu) 外部世界的切實聯係仍是遠遠不夠的。對域外曆史、文化與(yu) 現狀的深入研究,對中國曆史、文化與(yu) 現實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世界整體(ti) 性、係統性的認識和把握,是外語學習(xi) 者培養(yang) 自身跨文化能力所必須具備的自我修養(yang) 。”寧琦這樣說道。(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