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舊時京城的端陽印記

發布時間:2022-06-06 14:00:00來源: 北京晚報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端節、菖蒲節、天中節等。端午節與(yu) 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wei) 中國四大傳(chuan) 統節日,是傳(chuan) 統節日中名稱最多、包含內(nei) 容最廣的民俗活動。在舊時的北京城,端午節的民俗活動多姿多彩,並在諸多的史冊(ce) 中留下印記。

 

  球場射柳馬如飛

  遼金以來,北京地區的端午節既傳(chuan) 承了我國端午節的整體(ti) 特征,又有獨特之處。《金史》載:“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禮。”拜天禮畢,“行射柳、擊球之戲,亦遼俗也。金因尚之”。射柳時,“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wei) 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yu) 不能中者,為(wei) 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擊球則“各乘所常習(xi) 馬,持鞠杖。杖長數尺,其端如偃月。分其眾(zhong) 為(wei) 兩(liang) 隊,共爭(zheng) 擊一球。先於(yu) 球場南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wei) 門,而加網為(wei) 囊,能奪得鞠擊入網囊者為(wei) 勝,或曰‘兩(liang) 端對立二門,互相排擊,各以出門為(wei) 勝。’球狀小如拳,以輕韌木枵其中而朱之。皆所以習(xi) 蹺捷也。既畢,賜宴,歲以為(wei) 常”。

  元代和明代,射柳逐漸成為(wei) 一項固定的端午武戲,在皇城及軍(jun) 隊中流行。《萬(wan) 曆野獲編》載:“今京師端午節尚有射柳之戲,俱在天壇,俱勳戚,中貴居多。各邊文武大帥,例亦舉(ju) 射,行宴犒禮。”如果說金元時期端午節以朝廷拜天儀(yi) 式為(wei) 中心,輔之以具有演武性質的射柳、擊球競技,是一種國家主導的節俗形態的話,那麽(me) 明清以後,北京的端午節已演化為(wei) 天壇避毒、金魚池走馬觀魚等占據主導地位的節日民俗活動。明末清初之《北京歲華記》亦載京師舊俗,“端午用角黍、杏子相遺,挈酒遊高梁或天壇,壇中有決(jue) 射者,蓋射柳遺意”。《北京風俗雜詠》中描繪端午習(xi) 俗時,也有“球場射柳馬如飛,艾葉催裝七事衣”的詩句。

  金魚池位於(yu) 天壇公園北側(ce) ,今金魚池東(dong) 街、金魚池中街、金魚池西街均為(wei) 金魚池舊址所在。過去這裏分布著大片水坑和小湖泊,是金、元、明、清直至民國時期飼養(yang) 金魚的地方,稱“金魚池”。附近居民以培育金魚為(wei) 業(ye) ,數十畝(mu) 池塘星羅棋布,培育出許多優(you) 良的金魚品種,然後到市場上出售。金魚池一帶曾有不少達官貴人的園亭樓閣,明代武清侯李偉(wei) 的新園就很有名,園內(nei) 有魚池,可以泛舟,還有梅花亭、鳧樓、船橋、魚龍亭、長廊等建築,極為(wei) 秀麗(li) 壯觀。園中之水引自北麵的三裏河,南穿金魚池流入龍須溝。從(cong) 天壇北牆到這裏,地勢空闊,適於(yu) 舉(ju) 行賽馬盛會(hui) 。金魚池四周種植了許多柳樹,每到端午時走馬觀魚,池邊遊人相望不絕。清初文壇領袖王漁洋有詩雲(yun) :“記來劇飲暮春天,絡馬青絲(si) 白玉鞭。卻倚回廊望珠箔,吳歌趙舞為(wei) 君妍。”

  五色新絲(si) 纏角粽

  流行於(yu) 清代中後期的百本張岔曲《端陽節》中,對老北京過端午節的習(xi) 俗有段很生動的描述:“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er) 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朵朵似火榴花開瑞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men) 頭上寫(xie) 個(ge) 王老虎,姑娘們(men) 鬢邊斜簪五色綾蝠”。

  粽子是端午節的應節食品,北京的傳(chuan) 統粽子是江米小棗、江米豆沙粽。每次端午節前,胡同裏的街坊親(qin) 友有互相送粽子以及櫻桃、桑椹、荸薺、桃、李、五毒餅、玫瑰的習(xi) 俗,借以表示祛疫消災。五毒指毒蛇、蜈蚣、蠍子、壁虎、蟾蜍。五毒餅是把刻有五毒形象的紅色印章蓋在特製的玫瑰酥皮餅上,也有一種用模子刻出五毒圖案的桃酥式圓形糕點。《燕京歲時記》載:“京師謂端陽為(wei) 五月節,初五日為(wei) 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之。每屆端陽以前,府第朱門,皆以粽子相饋貽,並附以櫻桃、桑椹、荸薺、桃、李,及五毒餅、玫瑰等物。”

  端午節前,北京市麵上有人把菖蒲、艾草紮成小捆出賣。菖蒲具有消除邪氣的作用,艾草有佐陽、避邪、理氣血、逐寒濕的功能。北京天安門東(dong) 側(ce) 有條長約600米的菖蒲河,由西向東(dong) 蜿蜒至南池子,它既是西苑三海的出水道,也是紫禁城筒子河向南流經太廟的出水口。菖蒲河古時稱禦溝,因河內(nei) 菖蒲叢(cong) 生,遂得此名。端午節時,人們(men) 在這裏采菖蒲葉子插在門上。《燕京歲時記》:“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yu) 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後來又增加了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端”,可與(yu) 五毒相克。

  北京人常說“善正月,惡五月”。五月氣候濕熱,古人有請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邪的習(xi) 俗。《燕京歲時記》載:“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競相購買(mai) ,貼之中門,以避祟惡。”為(wei) 了對付五毒,古人在端午節還有送扇子,給小孩戴虎頭帽等習(xi) 俗。此外,舊時古人還有喝雄黃酒的風俗,認為(wei) 端午喝雄黃酒能避邪毒,還用雄黃酒塗在小孩子的額上、耳朵上,防毒驅蟲。《清嘉錄》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餘(yu) 酒染小兒(er) 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去毒蟲。”

  端午節還有“女兒(er) 節”之稱。明沈榜在《宛署雜記》中寫(xie) 道:“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各歸家,俗呼是日為(wei) 女兒(er) 節。”從(cong) 端一到端五,青年女子梳妝打扮,頭插石榴花,已嫁之女亦各歸家走親(qin) 。小姑娘則在節前用五色絲(si) 線在硬紙上繞粽子,勒小葫蘆、小老虎等小玩意兒(er) 。到初一這天,小女孩臂係彩絲(si) 謂之長命縷,頭上戴用花紅線編成的小老虎、櫻桃、蝙蝠等,叫做福兒(er) ;鬢邊插一朵石榴花,身佩五彩絲(si) 穿起來的各色花紙做成的小虎、葫蘆、櫻桃、桑椹、小蝙蝠、小粽子,叫飾小閨女。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就把這些東(dong) 西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也揭下來,一並扔到門外,叫做“扔災”。

  明黃色緞地平金銀彩繡五毒活計,端午節佩戴之物。(清)故宮博物院藏

  端午避毒入天壇

  明清兩(liang) 代,京城人士過端午時,有的到金魚池,有的到高梁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攜觴踏青。《日下舊聞考》上說:“踏青本清明故事,獨燕京以五月五日避天壇鬆林、高梁橋、柳林、滿井,藤陰結伴攜觴者甚眾(zhong) 。近鹹集於(yu) 金魚池上,他處皆間寂矣。”《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曰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係絲(si) 段角黍俗,而亦為(wei) 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

  天壇是皇家禁地,明清兩(liang) 代的平民百姓如何能進去參加端午活動呢?筆者特意請教了天壇公園原總工程師徐誌長先生。原來,莊嚴(yan) 肅穆的天壇內(nei) 不僅(jin) 蓋有民房小院,還開著茶館、酒肆和藥店。

  早在明永樂(le) 十八年(1420)初建天壇時,就在天壇西門、今祈穀壇西天門外南側(ce) 與(yu) 齋宮隔牆相對的位置上建造了神樂(le) 觀,清代更名神樂(le) 署,用於(yu) 管理壇廟祭祀的樂(le) 舞機構和樂(le) 班駐地。作為(wei) 明清兩(liang) 代皇家最高樂(le) 舞學府,鼎盛時期署內(nei) 有樂(le) 舞生2200多人。早期神樂(le) 觀還在壇外,直到嘉靖朝增辟外壇,才被圍入壇內(nei) 。由於(yu) 祭天大典並非年年按期舉(ju) 行,道士們(men) 閑時就在觀外北、西、南地麵自建起住房和胡同,並在觀內(nei) 栽花、開設茶館酒肆、濟生堂藥店等吸引遊客。壇內(nei) 店鋪之多,難以想象,僅(jin) 清嘉慶、道光時期就達40家左右。

  天壇南神廚前有座綠琉璃瓦頂六角井亭,井名甘泉。因其水清味甜,祭天祈穀時用的供饌和糕點全用此水調製。傳(chuan) 說此井水源在天,被明世宗朱厚熜賜名“天泉”,道士們(men) 就高價(jia) 賣水賣茶。清代翰林王士禎有詩雲(yun) :“京師土脈少甘泉,顧渚春芽枉費煎。隻有天壇石甃好,清波一勺買(mai) 千錢。”天壇內(nei) 植物繁多,其中以益母草最為(wei) 著名,嫩芽叫“龍須菜”,中醫用以治療婦科疾病。道士煉膏以售,名“天壇益母草膏”,很受購買(mai) 者歡迎。此外,天壇又增加了神樂(le) 署摸影壁,以求去除五毒,祈福避禍的民間習(xi) 俗。雍正朝供職於(yu) 皇宮的潘榮陛著有《帝京歲時紀勝》,書(shu) 中記載“帝京午節,極勝遊覽……於(yu) 天壇長垣之下,騁騎走繲。更入壇內(nei) 神樂(le) 所前,摸壁賭墅,陳蔬肴,酴餘(yu) 酒,喧呼於(yu) 夕陽之下,竟日忘歸”。(王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