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太空三人組 出差造“天宮”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上午10時44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搭乘長征2F火箭發射升空,經過6個(ge) 多小時的飛行,成功與(yu) 空間站核心艙進行交會(hui) 對接,中國航天員們(men) 再次進入中國空間站。此次升空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身負重任,將承擔起建造中國空間站的使命,參與(yu) 空間站從(cong) 核心艙單艙組合體(ti) 變身為(wei) 三艙組合體(ti) 的整個(ge) 過程。從(cong) 零起步到空間站即將建成,這一條路中國載人航天已經走了整整30年。
和神十二、神十三兩(liang) 個(ge) 乘組類似,神舟十四號飛船的三名航天員依然是兩(liang) 老帶一新的組合。指令長陳冬在2016年曾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創下了當時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單次駐留最長33天的紀錄;航天員劉洋曾參加神舟九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航天員蔡旭哲則是第一次參與(yu) 正式任務。早在兩(liang) 年半之前,他們(men) 就知道了自己將承擔神舟十四號的飛行任務。
航天員陳冬說:“壓力很大。因為(wei) 第一次執行任務是神舟十一號任務,是02的崗位,這一次自己成為(wei) 任務的負責人,需要考慮到、兼顧到的事情就很多。”
讓航天員們(men) 感到壓力的是神舟十四號乘組將要承擔的中國空間站建造重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說:“任務的主要目的為(wei) ,配合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與(yu) 核心艙的交會(hui) 對接和轉位,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完成空間站艙內(nei) 外設備及空間應用任務相關(guan) 設施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yu) 技術試驗,進行日常維護維修等相關(guan) 工作。”
在此之前,神十二和神十三的航天員生活工作都在核心艙單個(ge) 艙段組合體(ti) 內(nei) ,看起來就是個(ge) 一字構型,隨著問天夢天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中國空間站將由一字形變身為(wei) T字形構造,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將第一次享受到超過110立方米的艙內(nei) 活動空間。空間確實大了,但係統也更複雜,對航天員來說也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航天員劉洋說:“我們(men) 中間會(hui) 經曆九種空間站的構型,要經曆五次交會(hui) 對接、三次撤離、兩(liang) 次轉位實驗、機械臂的實驗等等。艙段更多、實驗更多、設備更多、整個(ge) 係統更加複雜。”
一年時間內(nei) ,神十二、神十三、神十四三艘飛船相繼升空,每一次飛行都是在此前飛行的基礎上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航天員陳冬說:“我們(men) 這次任務和神十二、神十三相比有傳(chuan) 承更有發展,我們(men) 先要入駐核心艙繼續開展相關(guan) 工作,這是傳(chuan) 承;而後準備迎接新的小夥(huo) 伴問天艙和夢天艙,三艙聯手打造係統更加穩航天員定、功能更加強大、設備更加齊全的中國空間站。我們(men) 會(hui) 利用好這樣的平台,開展科技含量更高、更複雜的實驗,讓科技成果服務全世界造福全人類。”
從(cong)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到今年即將完成在軌組裝建造,中國載人航天已經走過了30年的時間,航天員能力的提升是各係統發展的縮影。
在空間站任務之前,每次載人飛船的飛行任務都要間隔一到兩(liang) 年,當時對火箭和飛船的需求比較低。但從(cong) 去年開始,一年兩(liang) 次發射成了固定頻次,這對長2F火箭的生產(chan) 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2F火箭總指揮荊木春說:“從(cong) 工業(ye) 化的生產(chan) 角度來講,這個(ge) 火箭是批量生產(chan) ,可以在同一批不同型號的產(chan) 品中選擇,火箭有很多產(chan) 品是通用的,可以從(cong) 裏麵挑最好的,這比單發生產(chan) ,火箭可靠性和質量提升得更好。”
除了火箭,神舟飛船的生產(chan) 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載人航天器,向來是所有航天器中設計最複雜、要求最嚴(yan) 格的,在此前的任務中,由於(yu) 每一次飛行任務的不同,每一艘飛船都有變化。進入空間站階段後,神舟飛船也終於(yu) 能夠實現批量化的生產(chan)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係統項目技術副經理邵立民說:“我們(men) 希望能夠形成一艘標準的、狀態固化的神舟飛船,包括技術狀態,也包括飛行任務,都相對固定,現在神十二到神十五這個(ge) 批次已經是按照小批量生產(chan) 的模式。”
從(cong) 一兩(liang) 年一艘到一年兩(liang) 艘,這對神舟飛船的生產(chan) 效率和一致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生產(chan) 技術和工藝帶來了新的挑戰。
自動化和數字化技術提高的不僅(jin) 僅(jin) 是神舟飛船單個(ge) 生產(chan) 工序的效率。以往,因為(wei) 手工生產(chan) 可能會(hui) 有誤差,一些生產(chan) 環節必須等上一個(ge) 環節結束後才能開始,在設計圖紙也實現數字化後,這些環節不用再環環相扣,可以同時進行。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裝與(yu) 環境工程部宇航產(chan) 品設計副主任工程師郭濤說:“內(nei) 裝飾好比家裏的家裝,可能要去量一量尺寸,這個(ge) 過程比較耗時耗力。現在可以基於(yu) 三維模型,實現內(nei) 裝飾精確數字化的設計,把三維模型轉化成為(wei) 二維平麵加工模型,實現精確裁剪。從(cong) 前端設計,到後端製作都形成數字化過程,生產(chan) 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裝與(yu) 環境工程部總裝技術副主任工程師徐奕柳說:“整個(ge) 返回艙大概有500多塊的內(nei) 裝飾,如何很快把內(nei) 裝飾安裝到位呢?我們(men) 引入了增強現實的技術,把內(nei) 裝飾模型和實物艙體(ti) 進行疊加顯示,師傅戴著眼鏡,就能快速知道自己手裏拿的內(nei) 裝飾應該裝在哪個(ge) 位置,效率大大提高。”
火箭和飛船生產(chan) 的批量化,是航天員實現一年兩(liang) 次乘組輪換的最基本保證。進入空間站階段後,為(wei) 了確保在軌航天員的安全,在航天員飛天的起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火箭和飛船實行“一主一備”的輪換機製。任何時候都至少會(hui) 有一枚火箭和一艘神舟飛船處於(yu) 待命狀態,等待將航天員送往空間站或是接航天員回到地球。此次發射的神舟十四號飛船和長2F遙14火箭在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時一直處於(yu) 應急待命狀態,經過了近10個(ge) 月的直立守候,成功完成了任務,也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紀錄。這背後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人員悉心的守候。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鄭永煌說:“我們(men) 對廠房的溫度、濕度、潔淨度進行了精準控製,讓火箭和飛船處於(yu) 良好組裝環境,同時對產(chan) 品也進行了常態化檢查和定期測試,使產(chan) 品始終處於(yu) 可靠的值守狀態。”
為(wei) 了適應空間站階段火箭、飛船貯存、發射的需求,發射場從(cong) 電力保障到溫度濕度,研發了一整套監控係統,更好地監測各個(ge) 設備的運行狀態。
鄭永煌說:“以前都是靠人過去抄數據、抄表,走一圈下來費時費力,也很辛苦,而且數據還不好管理,現在信息化手段一上來,提高了效率。”
航天員進入太空後,與(yu) 地麵的聯係,就要靠天地間的無線電波。30年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後,我國衛星測控係統專(zhuan) 門為(wei) 載人航天配備了多套USB測控設備,以便進行更精準的測控。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渭南測控站站長顏東(dong) 來說:“USB不是通常說的優(you) 盤接口,是S頻段統一測控係統的英文縮寫(xie) ,國際上載人航天基本都采用這種測控係統,飛行器的遙測信號、聲音、畫麵等數據的上傳(chuan) 下載都可以用同一路信號完成,不僅(jin) 精度高,而且實時性強,速率也很快,可靠性高,對載人任務來說非常重要。”
30年來,隨著載人航天測控網絡的不斷升級,這些USB設備也已經經曆了三次迭代更新。第一代設備隻能單獨跟蹤神舟飛船一個(ge) 目標,第二代可以同時跟蹤神舟飛船和天宮空間實驗室兩(liang) 個(ge) 目標,現在使用的第三代已經可以實現自動化多目標的跟蹤,讓天地通信真正實現“無縫”連接。
30年前,中國載人航天夢想起航,30年後,隨著神舟十四號的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又將迎來新的起點!
這次出征的神十四航天員們(men) ,飛行任務繁多、責任重大,此次任務期間他們(men) 將全麵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wei) 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屆時將真正實現我國載人航天“造船為(wei) 建站、建站為(wei) 應用”的理念。今年年底,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也將和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實現在軌輪換,中國空間站也將拉開長期有人值守的序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