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玻璃油畫技藝傳承人:澄澈匠心守護40餘載
中新網廊坊6月7日電 (宋敏濤 鄭佳慶)一張老舊的木桌,幾支極細的毛筆,幾管油畫顏料,一塊擦得透亮的玻璃……7日,走進河北省文安縣史各莊鎮北辛莊村,在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玻璃油畫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裴小苓的家中,年逾花甲的裴小苓正伏在桌麵上專(zhuan) 心致誌地創作玻璃油畫。
屋內(nei) 牆上懸掛著《仕女圖》《雍正十二妃》《八仙過海》等各式各樣精致的玻璃油畫。畫中的仕女,鳳眼、柳葉眉、櫻桃小嘴、窄溜肩,配上華貴的發飾和服裝,流露出濃厚的東(dong) 方情調,每幅油畫似乎都散發著時間的氣息,典雅而滄桑。
玻璃油畫,顧名思義(yi) 就是在玻璃上繪製油畫,18世紀由西方傳(chuan) 入中國,最初流傳(chuan) 於(yu) 宮廷和皇親(qin) 國戚手中,用於(yu) 表現帝王宮廷生活和個(ge) 人藝術意境,後來隨著玻璃產(chan) 量的增加逐漸傳(chuan) 入民間,但由於(yu) 玻璃油畫工藝難、銷路窄,幾近失傳(chuan) 。
上世紀70年代,在文安籍畫家裴景純努力下,玻璃油畫在文安古城重放異彩。1980年,裴小苓跟隨父親(qin) 裴景純學習(xi) 玻璃油畫技法,為(wei) 它守護40餘(yu) 年,文安玻璃油畫製作技藝也因此被列入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其實,玻璃油畫是一門反筆的民俗工藝,與(yu) 紙上作畫的程序相反,這就是玻璃畫的鏡麵特性。在紙上作畫,是由遠及近畫畫,而在玻璃上作畫,則是由近及遠。”裴小苓說,由於(yu) 玻璃光滑,顏料很難附著,必須慢慢移筆,畫好一層顏色後,等到顏料完全幹燥後才能畫第二層,構思和顏色的層疊非常有講究。玻璃油畫既有素描基礎,又有版畫傳(chuan) 承,更兼水彩畫與(yu) 油畫技法,因這一特殊繪畫技法,玻璃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由於(yu) 玻璃油畫製作周期長,完成一幅人物較少、設計較簡單的玻璃油畫,至少需要選料、擦玻璃、起稿、調金銀粉、勾線條、填充顏色、襯色等工序,不僅(jin) 難度很大,而且耗時很長,需要近一個(ge) 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仔細想來,現在玻璃油畫越來越少了,如果再不傳(chuan) 承,以後我們(men) 就隻能在文字上體(ti) 驗玻璃油畫的魅力了,我有責任有義(yi) 務讓更多的人看到這門技藝。”裴小苓說。
40餘(yu) 年來,裴小苓創作出數百幅玻璃油畫精品。她繪製的作品繼承了玻璃油畫的傳(chuan) 統繪製技法,具有典型的宮廷文化特色和強大的藝術震撼力,她以一顆澄澈匠心,讓所創作的作品體(ti) 現出極高的曆史、文化、藝術和社會(hui) 價(jia) 值,備受收藏界的推崇。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積極推動下,這項非遺技藝得以走進社區、走進村街、走進校園,廣大群眾(zhong) 也因此能夠近距離感受玻璃油畫的魅力,從(cong) 而進一步厚植了這項技藝的傳(chuan) 承土壤。
不僅(jin) 如此,在當地文廣旅遊部門的推薦下,裴小苓還多次帶著作品去了廊坊、滄州、北京等地參展。裴小苓表示,隻要有人想學,她願意免費教授。現在,不少人慕名而來學習(xi) 玻璃油畫,這門藝術在不斷創新中得到繼承和發揚,逐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