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係
作者:高培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2016年5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大戰略任務。6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多個(ge) 場合就構建什麽(me) 樣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怎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這一重大時代問題提出了一係列重要論斷。2022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這為(wei) 我們(men)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站在“十四五”以及新發展階段這一新的曆史起點上,領會(hui) 貫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一係列重要論述,從(cong)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的高度,謀劃和推進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行動,將《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落實落地,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構建,要圍著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而轉,奔著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而去,緊盯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而持續發力,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建構在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基礎之上。
1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核心在於(yu) “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這一特定稱謂中最重要的關(guan) 鍵詞,就在於(yu) “中國特色”四個(ge) 字。之所以冠之以“中國特色”,稱之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而非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就在於(yu) “我國有獨特的曆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必須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的構建“不能跟在別人後麵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作為(wei) 標準和模式,而要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路。
“中國特色”涉及多方麵、各領域,但其最基本、最重要、最關(guan) 鍵的一條,就在於(yu)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堅持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根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區別於(yu) 其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根本標誌。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21世紀馬克思主義(yi) ,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最大增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chuan) 承和弘揚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wei) 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
綜上,在遵從(co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一般學術規範、汲取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養(yang) 分的同時,圍繞“中國特色”做文章,在“中國特色”上下功夫,“在指導思想、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等方麵充分體(ti) 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關(guan) 鍵點和要害處。
2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奔著解決(jue) 中國問題而去的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根本目的在於(yu) 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立足中國實際,解決(jue) 中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離不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支撐和支持,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必須“以我們(men) 正在做的事情為(wei) 中心”,“在研究解決(jue) 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讓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實踐層麵關(guan) 注的實際問題合拍,把學問做在祖國大地上,做在將中國的事情搞清楚、說明白的基礎之上,做在解決(jue) 中國的實際問題有用、能用、管用的基礎之上,實現理論與(yu) 實踐的良性互動。
這提示我們(men) ,隻有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以立足中國實際、解決(jue) 中國問題作為(wei)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密切貼近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實踐,才能築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根基。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將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有機融合、全麵貫穿哲學社會(hui) 科學各學科知識體(ti) 係,“以中國為(wei) 觀照、以時代為(wei) 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jue) 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真正屹立於(yu) 世界學術之林”,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著力點和著重點。
3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構建具有堅實基礎
從(cong) 常識來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之所以是成功的,一定是因為(wei) 我們(men) 做對了什麽(me) 。毫無疑問,這些做對了的東(dong) 西,是從(cong) 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教科書(shu) 中難以找到的,也不可能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那裏照抄照搬,隻能從(cong) 中國的實踐中來。把實踐中做對了的東(dong) 西總結出來,本身就是理論創新,就是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貢獻。同樣毫無疑問,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成功實踐的背後,隱含著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理論創新和理論貢獻。這些具有理論創新和理論貢獻意義(yi) 的觀點、主張、理念、思路等,是循著與(yu) 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不大一樣的研究範式生成的,但它們(men) 來自中國實踐、立足中國國情,是“接地氣”的,是有用、能用、管用的,實踐也證明是做對了的東(dong) 西。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構建具有堅實基礎,並非空中樓閣。在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和實踐研究闡釋的基礎上,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進而講清中國奇跡背後的道理學理哲理,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豐(feng) 富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是擺在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麵前的一個(ge) 躲不開、繞不過的重大課題,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一條必由之路。
4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構建要力求整體(ti) 與(yu) 局部的統一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一個(ge) 整體(ti) 概念,涵蓋了曆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軍(jun) 事、黨(dang) 建等各領域,囊括了傳(chuan) 統學科、新興(xing) 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進程中,既不能隻見森林不見樹木,滿足於(yu) 整體(ti) 視角、就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而論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更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止步於(yu) 局部視角、以各門具體(ti) 學科的構建而論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構建。不僅(jin) 要加快構建作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組成部分的諸如中國特色文學、中國特色史學、中國特色哲學、中國特色經濟學、中國特色法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學等各門具體(ti) 學科,而且要加快構建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作為(wei) 專(zhuan) 門學問加以係統研究。
這即是說,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不等於(yu) 各門具體(ti) 學科的簡單相加,要加強對於(yu)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整體(ti) 研究,將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作為(wei) 一個(ge) 係統工程,從(cong) 整體(ti) 與(yu) 局部的結合上作出總體(ti) 謀劃,加以統籌推進。
5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建設要有係統思考,立足總體(ti) 推進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的統一。既不可不加區分地將學科、學術、話語三大體(ti) 係混為(wei) 一談,將同一研究成果當作“萬(wan) 金油”用於(yu) 不同語境、不同場合,也不能割裂學科、學術、話語三大體(ti) 係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讓處於(yu) 不同語境、不同場合的研究成果各唱各的調,各念各的經。要統一規劃學科、學術、話語三大體(ti) 係建設,納入統一棋局實行一體(ti) 化推進。以此為(wei) 基礎,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重點突出、層次清晰、互為(wei) 支撐的學科體(ti) 係,立足全球視野、引領學術前沿、體(ti) 現原創能力、服務國家戰略的學術體(ti) 係,反映中國實踐和理論創新、融通中外的話語體(ti) 係。
一方麵三大體(ti) 係同教材體(ti) 係密不可分,其建設成效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凝結於(yu) 教材體(ti) 係,要通過教材體(ti) 係建設體(ti) 現出來;另一方麵從(cong) 論文到專(zhuan) 著,再到教材,往往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果演進以及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成長的必然路徑,因此,不僅(jin) 應當將教材體(ti) 係納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建設視野,而且可以將教材體(ti) 係建設作為(wei) 抓手,通過教材體(ti) 係建設引領和推動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建設。
這就意味著,堅持係統觀念對於(yu)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十分重要。必須緊緊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以及與(yu) 之相適應的教材體(ti) 係,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實現整體(ti) 性推進。
6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以人才隊伍建設為(wei) 中心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一個(ge) 整體(ti) 發展戰略。它不僅(jin) 包括出高質量成果,而且包括出高水平人才。兩(liang) 者相輔相成,彼此依存,是一個(ge) 密不可分的統一體(ti) 。相對而言,高水平人才是前提和基礎,出高水平人才是“牛鼻子”。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沒有高水平人才,就出不了高質量成果。出不了高質量成果,也談不上高水平人才。表麵上是高質量成果的產(chan) 出,其深厚的根源則存在於(yu) 高水平人才的支撐之中。外在表現在學科、學術、話語三大體(ti) 係以及與(yu) 之相適應的教材體(ti) 係建設上,其中心和重心則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隊伍建設。正是基於(yu) 如此的認識,《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正式提出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為(wei) 中心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整體(ti) 發展戰略,建設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結構合理、專(zhuan) 業(ye) 突出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體(ti) 係”。
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隊伍建設不僅(jin) 包括現職人才的培養(yang) ,也包括後備人才的培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的學生稱為(wei) “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後備軍(jun) ”。並且指出“如果在學生階段沒有學會(hui) 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沒有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將來就難以擔當重任”。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哲學社會(hui) 科學高等教育在培養(ya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後備人才上負有神聖使命。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便是一個(ge) 突出的例子。作為(wei) 一所根據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組建、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主管、誕生於(yu)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曆史背景下的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不僅(jin) 在培養(yang) “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後備軍(jun) ”方麵肩負重任,而且以培養(ya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最高層級研究型人才”為(wei) 辦學定位。如同鳥之兩(liang) 翼、車之兩(liang) 輪,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科研與(yu) 教學雙重職責不僅(jin) 可以並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為(wei) 倚重、彼此支撐,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進程中雙向發力。
就此而言,走科研與(yu) 教學融合之路,實現科教更緊密融合發展,不僅(jin) 是辦好哲學社會(hui) 科學高等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需要。應當把科研與(yu) 教學融合作為(wei) 事關(guan)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