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發布時間:2022-06-09 16:01: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許耀桐(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特聘教授)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在係統概括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核心內(nei) 容的“十個(ge) 明確”中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蘊涵著重大深遠的理論意義(yi) 。

  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入闡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要義(yi) ,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豐(feng) 富的時代內(nei) 涵。他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如此透徹的解析,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五大重要特征。

  五大重要特征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精準凝練和科學概括。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現有14億(yi) 多人口,要整體(ti) 邁入現代化,在人類曆史上是空前的,必將對人類進步事業(ye) 作出重要貢獻。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當前,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yan) 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我們(men) 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ti) 人民,努力解決(jue) 地區差距、城鄉(xiang) 差距和收入差距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勢。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社會(hui) 全麵進步的基礎和前提,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處理好的基本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隻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才能順利向前推進。”其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li) 中國”。我們(men) 將“美麗(li) ”列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內(nei) 容,持續推動生態環境好轉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人民要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但我們(men)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會(hui) 走擴張主義(yi) 和殖民主義(yi) 道路,更不會(hui) 給世界造成混亂(luan) 。”這標示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摒棄西方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這五大顯著特征涉及人的全麵發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以及國家和平發展問題,可以說也是全世界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推動解決(jue) 這些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必然產(chan) 生世界性的影響。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應有之義(yi)

  在中國式現代化確立了戰略任務和目標的情況下,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途徑來實現,就成為(wei) 關(guan) 鍵。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國家治理問題同現代化相聯係,深刻揭示了國家治理與(yu) 現代化的內(nei) 在關(guan) 係。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應有之義(yi) ”。

  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相輔相成。國家治理體(ti) 係涵蓋了現代化建設各領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國家治理體(ti) 係是在黨(dang) 領導下管理國家的製度體(ti) 係,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和黨(dang) 的建設等各領域體(ti) 製機製、法律法規安排”。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推動各方在黨(dang) 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全麵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製度管理社會(hui) 各方麵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nei) 政外交國防、治黨(dang) 治國治軍(jun) 等各個(ge) 方麵。如果沒有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難以實現。

  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有一個(ge) 顯著特點,就是通過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優(you) 勢,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掌握經濟社會(hui) 發展態勢、暢通溝通渠道、助力決(jue) 策施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jue) 策和社會(hui) 治理的機製,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hui) 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jue) 策科學化、社會(hui) 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隨著互聯網運用普及和大數據等技術快速發展,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為(wei) 加快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提供了必備條件。

  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強勁動力

  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己任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登上曆史舞台後,就把實現現代化作為(wei) 不懈奮鬥的目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我們(men) 黨(dang) 孜孜以求的宏偉(wei) 目標。自成立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就團結帶領人民為(wei) 此進行了不懈奮鬥。”對於(yu)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內(nei) 在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總任務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顯而易見,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緊密相連。沒有中國式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式現代化能夠為(wei) 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強勁動力。

  現代化肇始於(yu) 近代工業(ye) 革命催生的迅猛發展的生產(chan) 力,包括生產(chan) 工具的機械化、自動化和生產(chan) 過程的社會(hui) 化,以及繼之帶來一係列的現代化。依據馬克思主義(yi) 曆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現代化是一種生機勃發的原動力,現代化產(chan) 生的力量,不可阻遏地推動著社會(hui) 進步和發展,推動著民族解放和複興(xi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目的就是為(wei) 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

  現代化的力量,需要合理開發和優(you) 化配置,才能有效發揮強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們(men) 黨(dang) 總是把握時代要求,提出富有感召力的行動綱領和奮鬥目標,不斷激發現代化的內(nei) 生動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偉(wei) 戰略部署。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規劃了實現宏偉(wei) 目標的兩(liang) 個(ge) 階段:從(cong) 2020年到2035年,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從(cong) 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兩(liang) 個(ge) 階段,環環相扣,措施有力,層層遞進,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明前景。

  堅定不移地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就一定能如期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創造人類發展史上新的奇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