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畫好大學生就業“同心圓”
作者:薑姝(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強調各地各高校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誘導畢業(ye) 生簽訂就業(ye) 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ye) 證書(shu) 、學位證書(shu) 發放與(yu) 畢業(ye) 生簽約掛鉤,對任何形式的就業(ye) 統計弄虛作假行為(wei) ,堅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這“四不準”的紀律要求,正是針對目前部分高校就業(ye) 率“注水”、學生“被就業(ye) ”這一亂(luan) 象出台的,贏得了社會(hui) 各界的普遍點讚。
對於(yu) 剛剛走出菁菁校園的畢業(ye) 生而言,今年的求職季並不輕鬆,約有1076萬(wan) 名大學生置身其中。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疊加,就業(ye) 供需結構存在著重重矛盾,招聘兩(liang) 頭搶手中間遇冷等問題凸顯。如此嚴(yan) 峻的就業(ye) 形勢,再加上就業(ye) 率往往作為(wei) 社會(hui) 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評價(jia) 指標,於(yu) 是出現了虛假就業(ye) 率的怪現象。被強行“催高”的就業(ye) 率,本質而言就是高校促進就業(ye) 領域的“唯流量論”“唯政績論”。不交就業(ye) 證明就不發畢業(ye) 證、就業(ye) 情況同招生規模掛鉤、學生“被就業(ye) ”等負麵現象,不僅(jin) 使學校本身產(chan) 生信譽危機,還會(hui) 使社會(hui) 產(chan) 生人才信任危機。這種“吹”出來的就業(ye) 率,會(hui) 導致大學辦學與(yu) 社會(hui) 需求脫節,對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乃至整個(ge) 高等教育發展環境都會(hui) 有不良影響。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作為(wei) 育人才、促就業(ye) 的關(guan) 鍵主體(ti) ,高校如何與(yu) 畢業(ye) 生雙向奔赴,搭建崗位人才供需匹配“緩衝(chong) 區”,合力畫好大學生就業(ye) “同心圓”?一方麵,高校要踏實促就業(ye) ,為(wei) 解決(jue) 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提供深層次解決(jue) 方案。當下,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ye) 問題,頻頻向就業(ye) 市場釋放紅利,各地政策“大禮包”頻頻助力。高校要同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保持緊密聯係,校企協同,合作培養(yang) 滿足市場跨界、跨專(zhuan) 業(ye) 、綜合化人力資本需求的人才。
要助力畢業(ye) 生們(men) 勇於(yu) 接受就業(ye) 大考的洗禮,樹立科學、理性的就業(ye) 觀,緊扣國家與(yu) 時代發展脈搏,得其所、安其心、樂(le) 其業(ye) 。漫漫求職路上,畢業(ye) 生所麵對的困惑不能僅(jin) 靠個(ge) 人來排解,學校應該助其一臂之力,提供不斷線就業(ye) 服務、就業(ye) 幫扶指導、就業(ye) 檢測反饋等務實暖心之舉(ju) 。尤其隨著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迅猛發展,靈活就業(ye) 、“慢就業(ye) ”等新型就業(ye) 方式不斷出現,高校與(yu) 畢業(ye) 生更應該順應數字化發展潮流,雙向發力、攜手共赴、逐夢明天。隻有踏踏實實做好促就業(ye) 工作,堅持就業(ye) 服務精準化,努力為(wei) 畢業(ye) 生搭渠道、拓崗位、穩就業(ye) ,才能打好就業(ye) 服務的精準牌。
另一方麵,高校也要實事求是地做好就業(ye) 統計,保證就業(ye) 率數據的精準性,構建科學平衡的評價(jia) 體(ti) 係。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就業(ye) 關(guan) 係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高校必須牢牢堅守立德樹人,促進人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就業(ye) 率打假是當前著力加強誠信教育、上好畢業(ye) 生從(cong) 校園走向社會(hui) 前的“最後一課”、為(wei) 社會(hui) 輸送誠實守信高質量人才的題中之義(yi) 。部分畢業(ye) 生在離校前如果虛構畢業(ye) 去向、給求職簡曆注水,是自毀就業(ye) 誠信。
麵對激烈的職場競爭(zheng) ,畢業(ye) 生要接住“橄欖枝”,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升求職力,在嚴(yan) 格自律中尋找新天地。高校要從(cong) 根本上轉變“蓋個(ge) 公章就是就業(ye) ”的粗糙認定方式,多關(guan) 注學生中長期就業(ye) 質量,並建立就業(ye) 觀察跟蹤服務機製,讓就業(ye) 率指標擺脫利益的羈絆、卸載功利的重負。如此,才能便於(yu) 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掌握專(zhuan) 業(ye) 設置、學校綜合實力、大學生就業(ye) 整體(ti) 趨勢,進而優(you) 化高校資源配置。隻有在就業(ye) 率數據上“不敢作假、不能作假、不必作假”,高校才會(hui) 更好地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千方百計開拓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業(ye) 指導服務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