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障礙少 就餐飯菜好
核心閱讀
近年來,天津積極開展適老化改造:開展硬件設施改造,在小區樓道與(yu) 老人家中安裝扶手等設施,方便老人日常活動;開設老年人食堂,根據老人需求提供堂食與(yu) 送餐服務,解決(jue) 就餐難題;構建智慧養(yang) 老“三維防護網”,獨居老人遇到緊急情況可一鍵報警,並加強日常監測,保障老人安全……一係列舉(ju) 措,讓老年人在社區、在家中能更好實現“老有所養(yang) ”。
天津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300.27萬(wan) 人,占總人口的21.66%。“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依”是300多萬(wan) 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政府的工作重點。調研問需時,97%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yang) 老。天津根據現實情況,建立了與(yu) 老年人需求相適應的“973”養(yang) 老服務格局,即9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居家養(yang) 老,3%的老年人依托養(yang) 老機構養(yang) 老。
居家養(yang) 老要解決(jue) 哪些不便和困難?天津將適老化改造作為(wei) 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支點,與(yu) 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老年人助餐等統籌推進,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區,讓老年人在社區、在家中就能享受貼心的養(yang) 老服務。
一根扶手——
適老改造便利出行
位置高度因人而異
走進和平區新興(xing) 街朝陽裏社區,樓道裏靠牆處,一根長長的橘黃色扶手很顯眼。“這個(ge) 跟普通扁平扶手比,更細圓,而且是防滑材質,適合老人抓握。”和平區民政局養(yang) 老科工作人員田超群介紹。上到二樓拐彎處,一位大爺坐在凳子上休息。聊起歇腳凳,大爺說:“我們(men) 爬樓不比年輕人,中間得停會(hui) 兒(er) 歇口氣,有個(ge) 凳子坐坐挺好。”
樓梯道上,多一根扶手、一張折疊凳,帶來的是便利,溫暖的是人心。
順著樓梯來到80歲的劉大爺家裏,洗手間也安裝了無障礙扶手。馬桶右側(ce) 有一個(ge) “T”形可折疊助力扶手,馬桶上方有一個(ge) “U”形扶手。據介紹,扶手安裝的高度是根據老人身高以及站、坐時的便利度設定的。劉大爺的老伴常年臥床,“坐下、起來都費勁”。安裝扶手後,去洗手間有個(ge) 借力,“現在不用擔心自己扶不住老伴了。”劉大爺說。
需要安裝扶手的老人有多少?還有哪些居家設施不夠便利?和平區將適老化改造民心工程與(yu) “和平夜話”“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等機製結合,進社區走訪詢問,做好動態需求調研,並根據實際情況製定“一小區一策”“一樓棟一策”“一家庭一策”的適老化改造原則。
老舊小區建設年代久,無防護、台階高、輪椅難進出。針對這些設施上的共性短板,2019年,天津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養(yang) 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天津市促進養(yang) 老服務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其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居家養(yang) 老服務基礎設施達標和服務能力建設。2020年,天津市民政局會(hui) 同發改、財政、住建、衛健、銀保監、殘聯6部門印發《天津市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實施方案》,在全市範圍推動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作,先行將特困人員範圍的高齡老年人、失能老年人、殘疾老年人家庭納入居家適老化改造。2020年,天津完成“三類”重點人群居家適老化改造1429戶。2021年,補貼對象範圍擴大至低保、低收入家庭,由原來的“三類”擴展到“九類”,為(wei) 2000餘(yu) 戶特殊困難老年人群體(ti) 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
改造哪些位置?怎麽(me) 改造?天津根據群眾(zhong) 實際需求,逐一製定相應標準。按照“一戶一案”的原則,由專(zhuan) 業(ye) 機構或專(zhuan) 業(ye) 人員入戶調查、評估,明確具體(ti) 改造項目,設計改造方案。改造過程中,根據《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和老年用品配置推薦清單》,區分基礎類和可選類項目。基礎類項目涵蓋如廁洗浴設備改造、地麵改造等7項,可選類項目涵蓋自動感應燈具、配置輪椅等23項。
“以後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有防滑坡道、休息長椅,樓道內(nei) 有扶手,樓梯轉角有歇腳凳,提高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天津市民政局養(yang) 老處工作人員段磊介紹,生活困難的老年人,隨時可向民政部門提出申請,實施入戶安裝扶手、地麵防滑處理、高台階拆除等改造,解決(jue) 老年人如廁洗澡、起居行走等問題,降低在家發生意外的風險。
一頓飯菜——
打造居家養(yang) 老中心
滿足老人就餐需求
天氣好時,82歲的侯桂榮奶奶時常一早就下樓遛彎兒(er) ,順便把菜買(mai) 了,中午自己做飯。“可遇到下雨下雪,自己就不敢出門買(mai) 菜了。”侯奶奶說自己身體(ti) 還行,等行動不方便時,就希望附近能有個(ge) 老年食堂,解決(jue) 買(mai) 菜做飯的難題。
2019年,河西區對全區老人數量及需求開展摸底調查,建立老年人檔案。調研發現,20餘(yu) 萬(wan) 名老年人普遍反映,助餐是第一位的需求。
為(wei) 做好這項工程,河西區決(jue) 定在距社區0.7公裏、適宜老年人步行範圍內(nei) ,打造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在助餐基礎上,逐步開展助醫、助浴、休閑活動中心,打造15分鍾老年宜居生活服務圈。
過去,有些社區也有日間照料中心,但很多服務需要交給專(zhuan) 業(ye) 機構和人員做。為(wei) 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河西區確立“企業(ye) 為(wei) 主、黨(dang) 政助力、公益支持、群眾(zhong) 參與(yu) ”的工作思路,多方協力,共同解決(jue) 老年人用餐難的問題。
“一開始隻提供送餐服務,但老年人反映想堂食,吃熱乎菜,還能跟其他老年朋友聊聊天。”河西區南昌路45號院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運營經理田浥介紹,中心剛建成時是用電做飯,燒菜的口味跟燃氣比有差距。運營方提出需求後,相關(guan) 部門立即協調,幫助解決(jue) 了燃氣接入問題。
食堂開放後,侯奶奶詢問訂餐和堂食情況,工作人員耐心詢問:“喜歡清淡的還是辣的?有什麽(me) 忌口嗎?”並向她解釋補貼政策,“河西區戶籍老人助餐補貼,從(cong) 年滿80周歲以上降低到年滿70周歲以上,原來的午餐補助改成午餐或晚餐二選一。”老人吃飯的煩惱解決(jue) 了。
截至目前,天津推動街道社區根據實際情況改造開設老年人食堂1701家,每個(ge) 食堂配備老年人餐盤桌椅,打造老年友好型用餐環境。
一通電話——
緊急情況一鍵報警
日常呼叫確保安全
1月4日淩晨2時24分18秒,河西區大數據管理平台居家養(yang) 老呼叫中心值班人員接到“一鍵通”報警信息;2時25分整,值班人員熊雪婷聯係上報警的老人,得知其身體(ti) 不適、喘不上氣,立刻幫忙聯係親(qin) 屬;電話無人接聽,熊雪婷立即幫忙呼叫120派車到家中急救;老人身體(ti) 恢複後,非常感謝大數據管理平台在關(guan) 鍵時刻提供的急救幫助。
“一鍵通”是河西區為(wei) 獨居老人打造的智慧養(yang) 老“三維防護網”中的一道防線。一個(ge) 手環,一端連著獨居老人,一端連著河西區大數據管理平台。平台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老人一鍵按下“SOS”報警功能後,值班人員電腦會(hui) 收到報警信息,並顯示報警人地址、電話、緊急聯係人、所在社區網格員信息等內(nei) 容。呼叫中心值班人員會(hui) 立即回電詢問情況,初步判斷緊急程度,進而決(jue) 定聯係親(qin) 屬、網格員或是呼叫救護車,讓獨居求助老人第一時間獲得急救幫助。
除了緊急情況,為(wei) 保障獨居老人的安全,平台日常會(hui) 每隔一天主動給老人打一次電話,確認老人安全無恙。“呼叫電話以智能呼叫為(wei) 主,如果無人接聽,則會(hui) 轉入人工呼叫,並通知所在社區網格員上門詢問確認。”呼叫客服中心經理陳晶介紹,通過“物防、技防、人防”三維防護融合,線上與(yu) 線下融合,管理與(yu) 服務融合,共同打造適合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ti) 的安全防護網。
河西區從(cong) 2019年啟動智慧養(yang) 老,建成全區統一、互聯互通的養(yang) 老服務平台。通過搭建全區老年人數據庫,打通戶籍、養(yang) 老、社保、健康檔案等數據壁壘,整合居家養(yang) 老服務、醫療服務、緊急救援服務、誌願服務、安全監管等服務功能,提供“互聯網+養(yang) 老+醫療+應急呼叫+管理”的智慧養(yang) 老服務,提升養(yang) 老服務工作效能。
“適老化改造,不僅(jin) 包括有形的設施改造,也包括無形的適老化服務。”天津市民政局局長朱峰說,天津將堅持“大改造與(yu) 小改造同步走、大環境與(yu) 小環境齊改善、大服務與(yu) 小服務相銜接”,加快推進適老化改造工作,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對宜居環境的多元需求,讓老年人生活更便利、更舒心。(記者 龔相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