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連“旅順匈奴皮雕”傳人傳承千年“絕技”
央廣網大連6月11日消息(記者 葛運福)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今年的主題是“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皮雕藝術發展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據族譜記載,45歲的叢(cong) 龍強是皮革雕塑第四代傳(chuan) 人。他小時候就很喜歡看爺爺叢(cong) 培青做馬鞍,這是皮雕藝術對他最初的啟蒙。如今,他作為(wei) “旅順匈奴皮雕”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和勞模工匠,用“一刀一斧”傳(chuan) 承皮雕工藝,並讓千年皮雕綻放出時代魅力。
45歲的叢(cong) 龍強說,清光緒年間,高祖叢(cong) 風滋就在旅順當地從(cong) 事馬具製作。上世紀80年代初,祖父叢(cong) 培清創作的“雕花馬鞍”曾獲得內(nei) 蒙古“那達慕大會(hui) ”銀獎。受家族熏陶,他從(cong) 小就會(hui) 製作加工皮具,現在還會(hui) 時時回想起幼時跟隨祖輩用酸奶鞣製牛皮的情景。可惜時代發展,很多古老工藝日漸冷落後繼乏人。從(cong) 事大學工藝美術教育剛開始那些年,他努力想把家傳(chuan) 工藝傳(chuan) 授給學生,但發現這並不能挽救這項古老藝術瀕臨(lin) 滅絕的境地。因為(wei) 受眾(zhong) 麵太窄,也因為(wei) 高高在上不接地氣。
據悉,皮革雕刻藝術簡稱皮雕,至今約有1500年曆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皮雕是利用手工鞣製的植鞣牛皮,進行複雜雕刻繪製的藝術。皮雕作品美輪美奐,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和實用價(jia) 值。在過去,皮雕隻是在馬具、盔甲等皮具上體(ti) 現,很顯然如果不改良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hui) 需要。
轉機出現在2009年2月,央視一期電視紀錄片介紹當代“蘇繡”,節目中刺繡的箱包、文創品、工藝品讓他突然醍醐灌頂,困擾多年的問題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叢(cong) 龍強經過反複實驗,大膽創新,把皮雕藝術用在旅遊文創品、箱包、靴鞋、衣帽、裝飾品等方麵,為(wei) 皮雕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傳(chuan) 承需要新鮮血液,他在大連建立了多處非遺文化傳(chuan) 承教學基地。在旅順開發區實驗小學基地,為(wei) 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學校投資20餘(yu) 萬(wan) 購買(mai) 設備器材,設立了200多平方米的皮雕教室,他固定每周四義(yi) 務給孩子們(men) 講授皮雕課程,已堅持5年。皮雕校本課培養(yang) 了一大批喜愛皮雕工藝的孩子。
2019年“旅順匈奴皮雕”被列入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名錄,叢(cong) 龍強成為(wei)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也被評為(wei) “大連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20年,他為(wei) 旅順近百個(ge) 景點研發的“皮雕非遺紀念幣”係列產(chan) 品被評為(wei) “大連禮物”,並被大連市政府推薦到遼寧省商務廳,最終獲得“遼寧禮物”稱號。2021年,他帶領學生參加全國職業(ye) 技能大賽遼寧省選拔賽,皮雕工藝斬獲全省冠軍(jun) ,3人進入前十名,現場製作的《雕花男鞋》被高價(jia) 訂購。2022年他榮獲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和遼寧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叢(cong) 龍強表示,一項技藝,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chuan) ;一個(ge) 傳(chuan) 統,烙印著古老民族記憶。他將不遺餘(yu) 力弘揚優(you) 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腳下這片熱土貢獻畢生精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