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聞隨筆】正視陪讀媽媽這一群體

發布時間:2022-06-13 16: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王丹

  隨著高考落下帷幕,有一群人也卸下了肩上的重擔,暫時結束了她們(men) 的使命。她們(men) 規模龐大,卻很少出現在大眾(zhong) 視野中,她們(men) 有著同一個(ge) 名字——陪讀媽媽。

  顧名思義(yi) ,所謂陪讀,就是指那些以孩子教育為(wei) 首要目標,在孩子就讀的學校附近陪伴孩子學習(xi) 並照顧他們(men) 生活起居的社會(hui) 現象。不過,不同於(yu) 城市中因派位而產(chan) 生的家庭市內(nei) 或區內(nei) 遷移,這裏所指陪讀的主要發生地在縣城。隨著農(nong) 村孩子進入縣城讀書(shu) ,家裏人也隨之前往縣城,在學校附近租房或買(mai) 房,為(wei) 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後勤保障,直到其參加高考,陪讀的任務才能宣告結束。

  而至於(yu) 為(wei) 何是陪讀媽媽而不是陪讀爸爸或其他家庭成員,似乎並不難理解,隻要看看你身邊輔導孩子寫(xie) 作業(ye) 的、周末帶孩子去上輔導班的是誰就會(hui) “頓悟”。不同的家庭,在性別分工這一點上倒是高度趨同。陪讀媽媽的群體(ti) 規模到底有多大?目前暫無確切的統計數據,不過一些縣城學校附近緊俏的出租房源以及村鎮學校裏驟減的學生人數,或可說明一切。

  陪讀當然是家庭決(jue) 策,為(wei) 孩子盡可能爭(zheng) 取好的教育資源是所有父母的目標。對農(nong) 村孩子來說,教育的重要意義(yi) 更加凸顯,舉(ju) 全家之力托舉(ju) 一個(ge) 孩子,被賦予了傳(chuan) 承一個(ge) 家庭甚至家族社會(hui) 積累的使命。不過,當陪讀不再隻是個(ge) 別家庭的選擇,而越來越成為(wei) 一種不容忽視的“主流”和現象時,基於(yu) 家庭內(nei) 部策略的闡釋就顯得有些無力。

  那麽(me) ,陪讀何以成為(wei) 一種社會(hui) 現象?如果將陪讀的擴散曲線與(yu) 村鎮教育的發展曲線並列來看,似乎能看到某種相關(guan) 關(guan) 係。不少研究也指出,近些年來,隨著撤點並校等政策的推進,原本就並不均衡的縣城和村鎮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進一步擴大,而城鎮化也加速了縣城教育資源的集中。當村鎮的教育水平不再能滿足農(nong) 村父母的需求和期待,那麽(me) 進城尋求更好的教育就成為(wei) 順理成章的選擇。而一些縣城學校不甚理想的食宿條件、無法推卸的家庭教育責任等,也促使不少家庭做出媽媽陪讀的決(jue) 策。而且不少孩子在小學甚至幼兒(er) 園階段就會(hui) 進入縣城讀書(shu) ,也很難離開貼身照料。

  對於(yu) 孩子來說,這似乎是最好的安排。對於(yu) 家庭來說,這筆教育風險投資的成本卻並不低。除了進城買(mai) 房或租房這項不小的成本外,作為(wei) 媽媽的女性被束縛其中、遠離勞動力市場,對家庭來說也是不小的損失。接送孩子、製作三餐這些事將她們(men) 的時間切得稀碎,要想找個(ge) 像樣的工作並不容易。

  之前我們(men) 也曾關(guan) 注過著力實現媽媽們(men) 工作與(yu) 家庭平衡的“媽媽崗”就業(ye) 探索,但客觀地說,在陪讀盛行的很多中西部縣城,並不具備這樣的產(chan) 業(ye) 空間和經濟基礎。而且,對整個(ge) 社會(hui) 來說,她們(men) 退出勞動力市場也是不小的人力資源損失。高考結束後,陪讀媽媽們(men) 除了打零工,似乎很難實現其他形態的再就業(ye) 。

  另一個(ge) 值得審視的角度是,“劇場效應”下,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被卷入陪讀中來,教育投資也水漲船高,教育不平等或將被進一步拉大。

  陪讀媽媽們(men) 的堅忍和犧牲當然值得被看見,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其背後城鄉(xiang) 教育不均衡的結構性背景。因為(wei) ,這正是該群體(ti) 大規模存在的根源。她們(men) 的存在及困境提醒我們(men) ,在保障農(nong) 村學生享受更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和更平等的教育機會(hui) 這件事上,還有很多需要我們(men) 去做。有關(guan) 部門也應重新認識陪讀媽媽這一身份標簽,把對該群體(ti) 的就業(ye) 技能培訓及服務等納入公共服務視野,為(wei) 人力資源市場不斷積蓄能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