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①】植根沃野千百載,農業文化正葳蕤
【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①】
開欄的話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men) 要敬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考察時來到三蘇祠,又一次就保護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做出殷切囑托。
文化如水,潤澤萬(wan) 物。中華文明如浩蕩長河奔湧流淌,淘洗出無數或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承載民族記憶、彰顯文明魅力、訴說先民智慧的寶貴載體(ti) ;對它們(men) 的保護、傳(chuan) 承、活態利用,也成為(wei) 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的重要工作。從(cong) 今日起,光明視野版開設“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專(zhuan) 欄,與(yu) 您共同感受這些文化珍寶的無窮魅力,傾(qing) 聽它們(men) 背後的動人故事。
首期,讓我們(men) 從(cong)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開始。今年5月20日,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正式認定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內(nei) 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係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我國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增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成功申遺後,這些寶貴遺產(chan) 如何留根鑄魂、造福百姓,在助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同時持續釋放文化魅力?讓我們(men) 共同關(guan) 注。
“東(dong) 方樹葉”耀世界
講述人: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科學谘詢小組副主席、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研究員 李先德
不久前,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被認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我作為(wei)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科學谘詢小組副主席,一路走來,感慨良多。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具有獨特性和全球重要性,達到了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製定的全部五項標準。當地依靠茶葉產(chan) 業(ye) 發展,實現了從(cong) “最大的國定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的蝶變。整個(ge) 茶文化係統包括豐(feng) 富多樣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體(ti) 現了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特點。獨特的製作技藝,逐漸完備的種子基因庫,彰顯了當地種植技術的專(zhuan) 業(ye) 性。鬥茶、茶王賽、“茶敘外交”等茶文化積澱深厚。此外,安溪茶園蒼翠秀麗(li) ,遊人如織,風土人情引人入勝。
三年多來,我幾乎參與(yu) 了安溪鐵觀音申遺的所有重大活動,當地政府官員、大師名匠和普通茶農(nong) 都讓我印象深刻,正是他們(men) 辛勤的勞動、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讓神奇的“東(dong) 方樹葉”閃耀世界。
2019年9月,我和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專(zhuan) 家前往安溪進行實地考察。鐵觀音始祖魏蔭的第九代傳(chuan) 人魏月德大師一路陪同。為(wei) 了更好地展現安溪鐵觀音的獨特之處,他在我們(men) 沿路走過的地方隨手摘下一片茶葉,隨後,用力地在手上拍打。不久,茶葉馥鬱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這背後的原理與(yu) 安溪鐵觀音製作的一道工序——“搖青”有異曲同工之妙。安溪鐵觀音自古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yu) 香”的美譽,正是得益於(yu) “搖青”這一精湛工藝。
我曾十幾次前往安溪考察,每一次,都能學到新的東(dong) 西。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琴棋書(shu) 畫詩酒茶”,茶葉都是國人生活的必需品,我逐漸感悟到,茶文化的核心在於(yu) 人與(yu) 自然的聯係、人和土地的情感、人對文化的敬畏之情。
為(wei) 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應當平衡保護與(yu) 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我期待,當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回訪時,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依然能夠保留文化內(nei) 核,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環境質量也越來越好。
遊牧文化潤草原
講述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高澤遠
每年6月,內(nei) 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北部草原,當地牧民都會(hui) 開始一年一度的大遷徙。牧民們(men) 幾家結伴同行,牛羊成群,浩浩蕩蕩。在夏營地放牧點,為(wei) 了防止踩踏草地,牧民們(men) 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搭建蒙古包。夏至過後,牧民們(men) 開始剪羊毛、硝製牛皮製作各種生產(chan) 用品。盛夏的草原上,祭敖包、那達慕活動頻繁舉(ju) 辦,遊客慕名而來。中秋前後,牧民趕著畜群回到大興(xing) 安嶺南坡的定居點安度冬春。寒暑往來,世代不息。
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係統,是一個(ge) 以畜牧業(ye) 為(wei) 主體(ti) ,農(nong) 林相互依存、優(you) 勢互補的複合生產(chan) 體(ti) 係,承載了牧民千百年來積澱的生存哲學、生態文化選擇。在這方天地中,人畜草平衡的自然法則孕育出古老而獨特的草原遊牧文化,牧民獨有的生產(chan) 方式、生活習(xi) 俗、文化特質等,時刻體(ti) 現著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而今,即使牧民穿上了運動鞋,開上了吉普車,用上了手機,一年一度的遊牧轉場仍是牧民與(yu) 這片草原發自內(nei) 心的約定。
年過八旬的老牧民哈木爾囑咐90後的孫子莫日根圖:遷徙轉場時不能著急、注意讓牲畜少出汗、多在水草豐(feng) 美處休息……遊牧知識通過老人樸實的話語得到了傳(chuan) 承。
在轉場時,莫日根圖路過了管護站,根據要求出示了放牧證和車輛通行證。為(wei) 保持人畜草平衡,阿魯科爾沁旗要求牧民上報自家草場麵積,計算確定參與(yu) 遷徙的牛羊數,再根據草場長勢決(jue) 定遊牧的線路和時間。為(wei) 了加強對遊牧區的保護,夏營地放牧點建築必須為(wei) 臨(lin) 時可移動式蒙古包,不能對草地產(chan) 生永久性破壞;對夏營地實行階段性封閉管理,在封閉期內(nei) ,除執行公務外,禁止一切社會(hui) 車輛進入。同時,良種引進、提純複壯等現代畜牧業(ye) 生產(chan) 技術的運用,逐漸破除了傳(chuan) 統遊牧業(ye) 對於(yu) 自然的過度依賴。
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係統被認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為(wei) 當地發展生態旅遊打出了金字招牌。現在,休閑旅遊度假基地、牧歌鄉(xiang) 村旅遊示範帶等一批項目正在草原上“蓬勃生長”,讓遊客充分感受草原遊牧文化的獨特魅力。
“梯田生金”富山民
講述人: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農(nong) 藝師 賀獻林
5月20日,位於(yu) 太行山東(dong) 麓的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有了亮麗(li) 新名片——入選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作為(wei) 一名梯田保護者、申遺人,從(cong) 而立之年到年近花甲,我將20多年的歲月許給了這片梯田。申遺成功那一刻,我熱淚盈眶,感到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涉縣旱作梯田始於(yu) 元初,興(xing) 於(yu) 明清。元代以來,先人為(wei) 躲避戰亂(luan) ,來到當時交通閉塞的太行深山區,開山鑿石,建起了廣袤梯田,留下了被稱作“中國第二個(ge) 長城”的人間奇跡。
1996年8月,一場暴雨過後,時任涉縣農(nong) 業(ye) 局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的我來到受災嚴(yan) 重的劉家村。從(cong) 山頂到山穀,近千米梯田被衝(chong) 毀,形成一道洪溝。為(wei) 排除險情,我和村幹部一起上山尋找“洪雨管湧點”。滿目狼藉、山高岩滑,向前幾乎沒有路,我們(men) 手腳並用才爬上去,人人都成了“泥猴兒(er) ”。經過3個(ge) 多小時跋涉,終於(yu) 找到了管湧點,並冒著生命危險堵疏排除了險情。
群眾(zhong) 賴以生存的梯田,咋能說毀就毀了?我籌措資金,組織群眾(zhong) 修砌加固被水衝(chong) 毀的石堰,冒著嚴(yan) 寒整整修了一個(ge) 冬天。正是在這個(ge) 過程中,我了解了先輩的“懸空拱券鑲嵌”式石堰修複技術、花椒樹生物埂等智慧,深深認識到梯田係統的珍貴。
怎麽(me) 真正保護梯田?我意識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農(nong) 民始終不棄耕。為(wei) 此,我們(men) 引進優(you) 良穀種、推廣地膜小麥、地膜蔬菜等技術,提高群眾(zhong) 耕種梯田的積極性,讓他們(men) 有錢賺,也有動力保護好世代傳(chuan) 承的梯田。
2014年,在多方努力下,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有了第一張“金字招牌”——入選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緊接著,我們(men) 又走上了世界申遺路。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我們(men) 聯合河北農(nong) 大等高校一次次申報,終於(yu) 在2022年申報成功。
2017年,我倡議成立了涉縣旱作梯田保護與(yu) 利用協會(hui) ,如今已發展到120餘(yu) 人。2019年,我又牽頭成立了王金莊農(nong) 民種子銀行,保存了上百個(ge) 老種子資源,向村民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並聯合當地電商提供銷售渠道。眼下,我們(men) 還要做好多事: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闊眼界,樹立大發展格局;發展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發展農(nong) 業(ye) 特色旅遊……這些路子走通了,梯田一定會(hui) 更美,鄉(xiang) 村一定更有活力!
桑基魚塘展新顏
講述人: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人大主席 楊建中
我生長的村落——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位於(yu) 桑基魚塘核心區塊。小時候,我經常跟著母親(qin) 在基麵上種桑喂蠶,將蠶蛹和蠶沙倒進塘裏喂魚,等各種腐殖質和魚糞沉聚到塘底變成淤泥,再鏟起來給桑樹施肥。那時隻覺得幹農(nong) 活辛苦,長大後才知道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
穿越2500年,桑基魚塘成了農(nong) 業(ye) 生態活化石,更是當地農(nong) 業(ye) 發展的一張“金名片”。20世紀90年代,桑基魚塘也經曆了低穀。那時,有的農(nong) 戶長期在外經商、打工,桑基魚塘一下子冷清了,桑地、塘埂坍塌,桑樹老化,缺枝嚴(yan) 重,魚塘埂低,塘底淤泥不斷增多……雖然“魚塘像盤子,塘埂像筷子”的傳(chuan) 統風貌還在,但功能已經退化,產(chan) 出率很低。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2014年,桑基魚塘入選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這給了我們(men) 恢複其曆史風貌的信心。趁著這股熱乎勁,當地政府一邊大力保護和修整桑基魚塘,一邊著手將這張“金名片”推向世界,我也有幸參與(yu) 了“浙江湖州桑基魚塘係統”申報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工作。那段時間,我們(men) 吃住在村裏,白天走訪農(nong) 戶、取證拍照,晚上忙著整理材料、歸檔保存,梳理了近10萬(wan) 字的文字資料。桑基魚塘日漸恢複活力,我也從(cong) 一個(ge) 門外漢成長為(wei) 桑基魚塘研究的“土專(zhuan) 家”。
2017年,桑基魚塘係統被列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喜訊傳(chuan) 來,人們(men) 更加重視老祖宗傳(chuan) 下來的這筆寶貴遺產(chan) ,一河之隔的荻港古村落也跟著火了起來。和孚鎮以鄉(xiang) 村文化體(ti) 驗和曆史文化展示為(wei) 重點開發方向,按照農(nong) 事季節安排各種農(nong) 事體(ti) 驗活動,開辦“漁文化節”。不少漂在外地的人回到了村裏創業(ye) ,這片土地越來越興(xing) 旺美好了。
如今,我還會(hui) 時常去荻港村,領略一番桑茂、蠶盛、魚旺的桑基魚塘千年美景。這美景啊,永遠看不夠!
一站式體(ti) 驗農(nong) 林牧
講述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迭部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四級調研員 閆國慶
甘肅甘南州迭部縣益哇鎮紮尕那村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部邊緣,平均海拔近3000米。這裏農(nong) 耕文化、遊牧文化和森林文化交織融合,造就了特殊的農(nong) 業(ye) 文化——紮尕那農(nong) 林牧複合係統。千百年來,村民們(men) 在較平坦的土地上種莊稼,到半山的草場牧牛羊,閑暇時進山樵采。農(nong) 林牧複合係統保育了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農(nong) 田、河流、民居與(yu) 森林、草地相映成趣,形成別具韻味的田園生活空間。
2012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支持下,迭部縣開始了申遺工作。次年5月,“甘肅迭部紮尕那農(nong) 林牧複合係統”入選首批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2017年11月入選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申遺期間,迭部縣出台了《甘肅迭部紮尕那農(nong) 林牧複合係統管理辦法》,編製了《甘肅迭部紮尕那農(nong) 林牧複合係統保護與(yu) 發展規劃》,並將遺產(chan) 地的發展規劃納入縣域經濟重點項目建設。
隨著紮尕那知名度的提高,旅遊業(ye) 也發展起來了。到了這裏,遊客們(men) 能夠一站式體(ti) 驗農(nong) 林牧的不同特色,盡享自然樂(le) 趣。現在,當地的農(nong) 家樂(le) 由2012年的6家發展到2021年的169家,來迭部縣旅遊的遊客達到了108.54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超過2億(yi) 元。
藏族朋友桑傑是紮尕那旅遊發展的受益者。他看到商機,把家裏新建的二層樓改造成有20個(ge) 床位的客房,灶房騰出來讓遊客自己做飯。開業(ye) 後,客房天天爆滿,3個(ge) 月收入就超過了3萬(wan) 元。“日子越來越美啦!這提醒我們(men) ,一定要保護好紮尕那。”桑傑喜滋滋地說。
2017年、2021年,迭部蕨麻豬肉和羊肚菌接連通過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認證、綠色產(chan) 品認證。品牌效應的形成,讓當地群眾(zhong) 享受到產(chan) 業(ye) 發展的紅利。迭部縣還出台辦法,將紮尕那農(nong) 林牧複合係統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引導農(nong) 牧民自覺參與(yu) 生態保護。在大家的嗬護下,紮尕那的明天一定會(hui) 更美好!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陳晨、高建進、王瀟、耿建擴、陳元秋、陸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周金立、張斌、謝尚國、魏子航)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13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