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推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發布時間:2022-06-14 16:13: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洪群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chan) 業(ye) 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以及增強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培育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程度不斷加深、趨勢不斷增強,許多行業(ye) 企業(ye) 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但目前來看,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範圍不夠廣、程度不夠深、水平不夠高,支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還不明顯。今後一個(ge) 時期,要深刻把握產(chan) 業(ye) 融合的規律和趨勢,堅持改革創新,圍繞重點行業(ye) 和領域,培育多元化融合發展主體(ti) ,探索特色融合發展路徑,促進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和服務業(ye) 提質增效升級。

  深刻認識產(chan) 業(ye) 融合內(nei) 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擴散,一些基於(yu) 工業(ye) 經濟時代大規模專(zhuan) 業(ye) 化分工的產(chan) 業(ye) ,邊界逐漸模糊或消融,並在原有的產(chan) 業(ye) 邊界融合發展出新的產(chan) 業(ye) 形態,成為(wei) 經濟增長和企業(ye) 價(jia) 值增長新的動力源泉。一般認為(wei) ,這就是產(chan) 業(ye) 融合。產(chan) 業(ye) 融合是建立在高度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基礎之上的,其實質是產(chan) 業(ye) 間分工的內(nei) 部化,即把社會(hui) 化分工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內(nei) 部分工。專(zhuan) 業(ye) 化分工深化細化是產(chan) 業(ye) 融合的基礎和前提。

  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是相對於(yu)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和傳(chuan) 統服務業(ye) 而言的,是深度應用現代化技術、管理、模式的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目前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經過技術改造和管理創新後,也可能演進升級為(wei) 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是受技術進步、市場開放和製度創新驅動,通過技術滲透、產(chan) 業(ye) 聯動、鏈條延伸、內(nei) 部重組等途徑,打破原有產(chan) 業(ye) 邊界、促進產(chan) 業(ye) 交叉融合、育成新業(ye) 態新模式,實現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相互支撐、高效協同、融合互動的動態過程,最終推動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升級。

  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發展隨著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不斷演進、升級,是一個(ge) 主體(ti) 多元、路徑多樣、模式各異、動態變化、快速迭代的過程。這個(ge) 過程既包括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相互滲透和互動、嵌入彼此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體(ti) 係,從(cong) 而形成緊密關(guan) 係,也包括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融為(wei) 一體(ti) ,形成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從(cong) 要素層麵看,服務特別是生產(chan) 性服務作為(wei) 製造業(ye) 中間投入要素的比重不斷提高,服務業(ye) 在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中創造的產(chan) 出和價(jia) 值不斷提高;從(cong) 技術層麵看,技術創新是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應用加速了產(chan) 業(ye) 融合進程,催生出眾(zhong) 多融合新業(ye) 態;從(cong) 企業(ye) 層麵看,企業(ye)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路徑增多,一些製造業(ye) 企業(ye) 轉型為(wei) “製造+服務”或服務型企業(ye) ,一些服務業(ye) 企業(ye) 向製造環節延伸;從(cong) 產(chan) 業(ye) 層麵看,製造業(ye) 、服務業(ye) 的專(zhuan) 業(ye) 化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會(hui) 產(chan) 生兩(liang) 者融為(wei) 一體(ti) 的新產(chan) 業(ye) 。

  關(guan) 注融合發展難點問題

  近年來,我國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程度持續加深、趨勢持續增強。但是,一些問題也值得關(guan) 注。

  一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發展相對滯後,影響產(chan) 業(ye) 融合進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融合起步較早、水平較高。發達國家的產(chan) 業(ye) 結構普遍存在“兩(liang) 個(ge) 70%”現象,即服務業(ye) 占GDP的70%、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占服務業(ye) 的70%,發達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為(wei) 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了強大支撐。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一製造業(ye) 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製造業(ye) 創新能力還不夠強、質量效益還不夠高,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發展尚不充分。

  二是融合發展的範圍不夠廣、程度不夠深、水平不夠高。從(cong) 範圍看,盡管我國一些行業(ye) 龍頭、骨幹企業(ye) 在融合發展上初見成效,但量大麵廣的中小企業(ye) 鮮有突破,裝備製造、家電等行業(ye) 的融合發展起步較早,其他行業(ye) 則相對滯後;從(cong) 程度看,一些企業(ye) 已經開展設計、采購、建造、係統集成等總承包業(ye) 務,但提供優(you) 質、高效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的能力還不強,存在核心技術缺乏、品牌影響力弱、服務增值帶來的營業(ye) 收入占比不高等問題;從(cong) 水平看,一些領域融合發展主要是沿襲或模仿發達國家、跨國企業(ye) 的既有模式,創新性和靈活性不夠,難以適應新的客戶需求和市場形勢變化。

  三是企業(ye) 間、產(chan) 業(ye) 間的協同性還不強,融合發展效益沒有充分釋放。具體(ti) 來看,許多企業(ye) 缺乏外包非核心業(ye) 務、專(zhuan) 注打造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意識,生產(chan) 經營涉及領域眾(zhong) 多、專(zhuan) 業(ye) 化不強,難以與(yu) 上下遊企業(ye) 形成有效的分工協作機製,導致核心競爭(zheng) 力弱。一方麵,融合發展新業(ye) 態總體(ti) 規模較小,局限於(yu) 領先企業(ye) 的先行探索,還沒有快速成長為(wei) 推動發展動能轉換和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麵,行業(ye) 的效益效率不高,融合發展還沒有形成推動企業(ye) 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攀升的力量。

  以上這些問題,既源於(yu) 長期以來形成的路徑依賴和分工格局難以在短期內(nei) 改變,也存在現有體(ti) 製機製難以適應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發展進程的因素。一些行業(ye) 、企業(ye) 需改變“服務內(nei) 置化”的封閉發展路徑,積極探索新的生產(chan) 經營模式。同時,也要著力解決(jue) 一些行業(ye) 管理方式滯後、政策不配套、標準不健全、數據不開放等難點問題,在公共數據獲取、數據確權和交易、數據安全等方麵加快完善製度保障,為(wei) 產(chan) 業(ye) 融合提供良好條件。

  瞄準融合發展重點方向

  “十四五”時期,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趨勢,圍繞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培育融合發展主體(ti) ,探索融合發展路徑,發展融合新業(ye) 態新模式,創新體(ti) 製機製,激發企業(ye) 融合發展內(nei) 生動力,實現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協同互促與(yu) 深度融合,為(wei) 製造強國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打造多元化融合發展主體(ti) 。企業(ye) 是融合發展主體(ti) ,需強化企業(ye) 主體(ti) 地位,支持企業(ye) 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對資源要素、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的有效整合,同時注重發揮平台型組織、產(chan) 業(ye) 集群的重要作用。既要支持鏈主企業(ye) 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分工協作與(yu) 聯動融通,實現資源、要素、產(chan) 能、市場的深度整合與(yu) 共用共享,又要強化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的示範引領作用,支持融合基礎條件好、技術模式領先的企業(ye) 在產(chan) 業(ye) 融合的方向、路徑、模式上先行先試,形成推廣一批融合發展效果好、轉型升級效應強的經驗做法,還要完善平台型組織的綜合服務功能,積極培育融合平台型企業(ye) ,引導優(you) 勢企業(ye) 和上下遊企業(ye) 、關(guan) 聯企業(ye) 圍繞核心業(ye) 務和產(chan) 品共建業(ye) 務信息平台、交互研發設計平台、供應鏈管理平台、工業(ye) 雲(yun) 平台等,形成融合共生的產(chan) 業(ye) 生態圈。

  二是積極探索重點行業(ye) 的融合發展路徑。我國製造業(ye) 門類齊全,服務業(ye) 業(ye) 態眾(zhong) 多,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是一個(ge) 雙向的過程,既包括製造業(ye) 向後端延伸的服務化,也包括服務業(ye) 反向延伸的製造化,必須突出重點行業(ye) ,根據行業(ye) 特點,探索適合的融合發展路徑。具體(ti) 來看,可加快原材料行業(ye) 和服務業(ye) 融合步伐,從(cong) 研發設計到生產(chan) 製造各個(ge) 環節對接下遊企業(ye) ,加快原材料行業(ye) 從(cong) 提供原料產(chan) 品向提供原料和工業(ye) 服務解決(jue) 方案轉變;推動消費品行業(ye) 和服務業(ye) 深度融合,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和居民多樣化、個(ge) 性化、品質化需求,推動創新設計、市場營銷、品牌管理、售後服務等環節變革;提升裝備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融合水平,發展係統集成、工程總包、遠程維護等服務,拓展增長空間;推進製造業(ye) 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引導電信運營企業(ye) 、互聯網企業(ye) 等積極轉型,發展麵向重點行業(ye) 和區域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強化研發設計服務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新模式,通過研發設計增強製造業(ye) 產(chan) 品的綠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推進物流服務與(yu) 生產(chan) 製造無縫對接,推動製造業(ye) 借助現代供應鏈開展資源整合和流程優(you) 化,實現供需精準匹配,降低實體(ti) 經濟成本,提升製造業(ye) 運行效率。

  三是培育融合發展的新業(ye) 態新模式。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型組織模式,能催生許多新業(ye) 態新模式。從(cong) 趨勢看,共享工廠、柔性化定製、反向製造等具有很大發展前景。可依托完整工業(ye) 體(ti) 係和強大生產(chan) 能力,麵向中小企業(ye) ,建立共享生產(chan) 平台,推廣共享工廠模式,推進廠房、設備、人才等資源整合,既能提升產(chan) 能利用水平,又能節省生產(chan) 投入成本;可支持企業(ye) 增強柔性製造能力,將用戶需求直接轉化為(wei) 生產(chan) 訂單,實現以用戶為(wei) 中心的個(ge) 性定製與(yu) 按需生產(chan) ;可發展服務反向製造,鼓勵服務業(ye) 企業(ye) 通過品牌授權、貼牌生產(chan) 、連鎖經營等方式嵌入製造業(ye) 企業(ye) ,拓展產(chan) 業(ye) 增長空間和增值能力;還可以推進文化旅遊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支持有條件的工業(ye) 企業(ye) 、園區和曆史遺跡通過挖掘文化底蘊、豐(feng) 富品牌內(nei) 涵、優(you) 化工廠設計,打造集生產(chan) 、展示、觀光、休閑、科普、購物等於(yu) 一體(ti) 的工業(ye) 旅遊景點景區。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