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外研究團隊首次精確揭示北京雨燕遷徙規律

發布時間:2022-07-01 14:30:00來源: 光明日報

  北京雨燕,即普通雨燕北京亞(ya) 種(Apus apus pekinensis),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已有研究表明,每年4月,北京雨燕從(cong) 非洲南部抵達北京築巢繁殖,7月底、8月初,再返回非洲南部越冬。然而,這條往返行程近三萬(wan) 公裏的遷徙之路具體(ti) 經過哪些國家,是否存在停歇點,沿途氣候如何,長期以來人們(men) 仍知之甚少。近日,一項針對北京雨燕遷徙行為(wei) 的追蹤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運動生態學》上正式發表,首次精確揭示了北京雨燕遷徙生態學規律。

  據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山大學生態學院教授劉陽介紹,該研究項目由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瑞典隆德大學、英國“雨燕行動”團隊和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綠色發展基金會(hui) 觀鳥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的誌願者聯合實施。2014年至2018年,研究團隊在位於(yu) 北京頤和園的廓如亭先後為(wei) 66隻北京雨燕佩戴微型光敏定位器。借助這種記錄光照強度、以晝夜變化規律進行定位跟蹤的低耗回收型設備,科研人員成功獲得了其中25隻個(ge) 體(ti) 的光照強度數據。

  數據顯示,北京雨燕的秋季遷徙大多始於(yu) 7月中旬,它們(men) 離開北京,向西北進入蒙古國,進而向西進入我國新疆北部,由準噶爾盆地進入中亞(ya) 地區,8月中旬越過紅海,9月初到達非洲中部,在剛果盆地或鄰近區域作40天的短距離移動。隨後,北京雨燕緩慢南下,最終於(yu) 11月初到達越冬地——海拔約1000米的南非高原,全程14733公裏,用時111天。在結束了越冬期長達100天的遊蕩生活後,北京雨燕於(yu) 次年2月中旬開始向北迅速移動,在剛果盆地東(dong) 部逗留近1個(ge) 月。隨後,它們(men) 轉向東(dong) 北,於(yu) 4月初離開非洲,日夜兼程,在4月下旬回到北京,全程13572公裏,用時64天。在整個(ge) 往返遷徙過程中,北京雨燕共飛經亞(ya) 洲和非洲的37個(ge) 國家。

  人們(men) 以往認為(wei) ,北京雨燕在遷徙途中會(hui) 直奔目的地,中途不作停留,然而研究結果表明事實並非如此。北京雨燕單日移動距離通常超過250公裏。若將3天內(nei) 移動距離低於(yu) 500公裏視為(wei) 停歇,那麽(me) ,北京雨燕秋季遷徙中途停歇2到6次,停歇71天,平均速度134公裏/天,春季遷徙中途停歇1到2次,停歇36天,平均速度217公裏/天。剛果盆地及周邊地區、紅海西南岸和裏海南岸為(wei) 三個(ge) 最主要的停歇區域。結合飛行軌跡判斷,北京雨燕在春季可能采取了更為(wei) 直接的遷徙路線和更快的遷飛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雨燕在部分生活史階段表現出對半幹旱區生境的適應,其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年降水量均顯著低於(yu) 分布在歐洲的普通雨燕指名亞(ya) 種。除了剛果盆地及周邊區域,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穿越了多處荒漠。在本研究中,北京雨燕在非繁殖季節,有長約123天的時間處在年降水量低於(yu) 600毫米的地區,占非繁殖期時長的46.1%。在論文第一作者、廣西科學院助理研究員趙岩岩看來,降水量可能通過改變食物資源的豐(feng) 度和分布來影響候鳥遷徙規律和策略,這或許能夠解釋,為(wei) 什麽(me) 當我國北方地區進入季節性降水量較大的7月時,北京雨燕卻選擇陸續離開。

  未來,科研團隊將使用基因組測序技術破譯北京雨燕遷徙奇跡背後的遺傳(chuan) 學密碼。“相信通過這些努力,北京雨燕非凡運動能力背後的秘密將被逐漸揭開。”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趙欣如說。(徐譚)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