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紅色題材文學創作——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

發布時間:2022-07-01 15:22: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叢(cong) 治辰

  紅色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鬥的偉(wei) 大曆程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chuan) 。紅色文學也成為(wei)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主流。一部部講述黨(dang) 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的紅色經典,體(ti) 現著黨(dang) 領導文藝事業(ye) 取得的輝煌成就,記錄著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的曆史偉(wei) 業(ye) ,凝結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曆史記憶和思想情感。

  進入新時代,紅色題材文學蓬勃湧現,從(cong) 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對紅色故事和紅色資源進行挖掘和書(shu) 寫(xie) ,不僅(jin) 傳(chuan) 統的嚴(yan) 肅文學佳作迭出,通俗文學和網絡文學中的“紅色”元素也日益凸顯,一些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之後更是影響廣泛。講述紅色故事、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紅色題材創作承載厚重曆史的同時,不斷向廣闊的時代現實敞開,不斷推陳出新,有力彰顯著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

  通過藝術創新,把紅色曆史講到當代讀者心裏

  紅色文學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的獨特麵貌。作家積極參與(yu) 革命實踐、介入社會(hui) 的主動精神,對革命曆史進行藝術提煉、生動書(shu) 寫(xie) 的創作追求,堅持現實主義(yi) 原則進行人物塑造的美學模式,無不是紅色文學積累的寶貴傳(chuan) 統。創新是文藝的生命。隨著時代背景和讀者審美需求的變化,紅色文學在內(nei) 容視野、表現手法、思想內(nei) 涵上也在不斷尋求突破,力圖通過藝術創新,把紅色曆史講到當代讀者心裏。

  借助曆史研究最新成果,將案頭梳理和實地尋訪相結合,當代作家不斷深入紅色曆史,拓寬書(shu) 寫(xie) 視野,豐(feng) 富題材內(nei) 涵。以慶祝建黨(dang) 百年期間湧現的作品為(wei) 例,何建明《革命者》以犧牲在上海街頭的年輕烈士為(wei) 主角,講述早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理想信念英勇抗爭(zheng) 的感人事跡;丁曉平《紅船啟航》聚焦重大曆史節點,以文學筆法生動還原曆史現場;楊震林《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鐵流《靠山》等作品,則圍繞百年黨(dang) 史積累下來的寶貴曆史經驗,書(shu) 寫(xie) 和弘揚民族精神。

  一些創作在彰顯革命理想的同時,融入更多人文情懷,深化和豐(feng) 富現實主義(yi) 藝術手法。紅色文學的發展,與(yu) 當代文學藝術手法的日益豐(feng) 富密切相關(guan) 。得益於(yu) 幾十年來文學創作領域的不斷探索,今天的紅色文學在處理曆史與(yu) 藝術、題材與(yu) 形式等關(guan) 係上更顯從(cong) 容。鄭欣《百川東(dong) 到海》等一批革命曆史題材小說,根底上是宏大敘事但切入的角度更“巧”,塑造的是典型人物但形象更“活”,敘述也富有個(ge) 性,凸顯美學特色。

  一些創作麵向當代讀者,從(cong) 通俗文學以及大眾(zhong) 文化中汲取有益元素。事實上,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一些紅色經典,就吸納了中國古典通俗小說的優(you) 長,《林海雪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革命敘事天然具有英雄主義(yi) 的浪漫豪情與(yu) 傳(chuan) 奇色彩,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近年來海飛等一批作家從(cong) 紅色曆史中挖掘諜戰故事,陸續寫(xie) 出《麻雀》《蘇州河》等作品,有的經由影視劇改編,傳(chuan) 播廣泛。孫甘露《千裏江山圖》也借助類型小說和通俗文藝的手法,把革命曆史故事演繹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拉近了紅色曆史與(yu) 當代讀者的距離。

  立足時代背景,讓紅色精神從(cong) 曆史照進現實

  紅色題材聚焦的不隻是硝煙戰火中的紅色往事。進入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生了曆史性變革,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立足時代背景,讓紅色精神從(cong) 曆史照進現實,書(shu) 寫(xie) 紅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代代傳(chuan) 承,成為(wei) 紅色文學創作的重要課題。

  這一方麵需要創作者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在曆史中認識現實、從(cong) 現實中發現曆史。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建設美麗(li) 中國,文學書(shu) 寫(xie) 新時代的偉(wei) 大實踐時,若能將其放置到百年奮鬥曆程中去認識,放置到綿延賡續的紅色精神脈絡中去表現,無疑會(hui) 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加深讀者對現實和曆史的理解。範穩《太陽轉身》不僅(jin) 講述一位曾經的戰鬥英雄如今在刑警崗位上兢兢業(ye) 業(ye) 的故事,同時將一座村莊的脫貧之路與(yu) 幾十年來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曆程聯係在一起,讓讀者在曆史的縱深中感悟共產(chan) 黨(dang) 人信仰的力量和奉獻精神。溫燕霞《琵琶圍》以贛南山區為(wei) 背景,書(shu) 寫(xie) 這裏怎樣從(cong) 革命年代的紅色熱土,變成新時代扶貧開發的奮鬥熱土。這些作品既有曆史的景深,又有現實的溫度,生動呈現了新時代的麵貌,也揭示出曆史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另一方麵,需要深入時代現場,及時捕捉新的現實經驗和新的英雄楷模形象,弘揚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紅色精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紅色經典中,既有著重表現革命曆史的《紅岩》《紅日》《紅旗譜》,也有表現農(nong) 業(ye) 合作化運動的《創業(ye) 史》《山鄉(xiang) 巨變》,還有工業(ye) 題材小說如《乘風破浪》等,體(ti) 現出對當時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事業(ye) 的及時書(shu) 寫(xie) 。新時代呈現的新氣象、湧現的新人物,更需要今天的紅色文學去敏銳發現、生動表達。80後作家董夏青青在走訪邊防的過程中,積累下對艱苦條件下駐守邊防的戰士們(men) 的真切認識,以作品《科恰裏特山下》等為(wei) 軍(jun) 旅書(shu) 寫(xie) 提供新鮮經驗。紫金《大地如歌》講述北京市公安局恩濟莊派出所已故民警高寶來的生平故事,塑造了感人的新時代雷鋒式人物形象。

  發揚優(you) 良傳(chuan) 統,讓紅色題材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

  紅色文學是紅色文化的獨特載體(ti) 。它持續發現曆史記憶中的紅色元素,彰顯紅色文化的新內(nei) 涵,同時憑借語言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紅色文化贏得讀者共鳴。在紅色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中,文學的地位與(yu) 作用難以替代。紅色題材作品成為(wei) 近年來網絡文學一支強有力的勁旅,就體(ti) 現出紅色故事對當代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的吸引力。

  展現信仰力量,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引導人們(men) 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這是紅色題材無可取代的價(jia) 值和魅力,也是紅色文學常寫(xie) 常新、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朱秀海《遠去的白馬》講述一位女支前隊長跟隨部隊在東(dong) 北戰場屢建奇功,革命勝利以後回到沂蒙山區,深藏功與(yu) 名,過著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她對革命的認識、對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的理解樸素而真誠,引發今天讀者的思考。老藤《北地》書(shu) 寫(xie) 北大荒建設者堅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小說人物在對父輩曆史的追索中深刻體(ti) 會(hui) 到,父輩的理想信念和今天的時代血肉相連,曆史傳(chuan) 承的背後有精神的傳(chuan) 承。

  對當下的紅色題材創作而言,我們(men) 不僅(jin) 有波瀾壯闊的革命曆史和蕩氣回腸的人物事跡可供開掘、書(shu) 寫(xie) ,還有根脈深厚的創作經驗和文學傳(chuan) 統可供借鑒、汲取。梁斌、吳強、曲波等老一輩作家自身有革命鬥爭(zheng) 的經曆,在血與(yu) 火的洗禮中確立了為(wei) 人民書(shu) 寫(xie) 的信念。他們(men) 在深厚生活積累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千錘百煉,創作出既有紅色基因又有經典品質、既有革命激情又有泥土氣息的優(you) 秀作品,彰顯中國文學的風格氣派。今天的創作者理應從(cong) 前輩寶貴的文學經驗中汲取動力和養(yang) 分,自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美學精神。

  無論文學怎樣變化,講述紅色故事、傳(chuan) 承紅色精神的書(shu) 寫(xie) 不會(hui) 停止,它們(men) 構成中國文學永恒的魅力。期待紅色題材創作不斷產(chan) 生黃鍾大呂之作,以新時代紅色經典彰顯中國氣派。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係)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