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馬敬能:飛鳥是天上的使者——一位英國學者的中國情結

發布時間:2022-07-01 15:2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鳥兒(er) 真的很迷人,它們(men) 如此活潑,生命力飽滿。你看著它們(men) 飛的樣子會(hui) 說,天啊,我希望也能像它們(men) 那樣,展翅飛翔。”采訪視頻中,馬敬能張開雙臂,上下揮舞,肩膀也隨之左右擺動。他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專(zhuan) 家,過去100多年來,全球新發現的10種哺乳動物中,有3種和他有關(guan) ,他在越南、老撾邊境發現的“劍角牛”被譽為(wei) 20世紀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之一,他說:“我是屬於(yu) 荒野的。”

  在中國,馬敬能是觀鳥愛好者心中的“大神”,他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湖南教育出版社)被視為(wei) 觀鳥必備寶典,帶領無數人走進鳥的世界,大家親(qin) 切地稱他為(wei) “老馬”“馬大爺”。一位讀者寫(xie) 道:“《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是我觀鳥的啟蒙書(shu) ,相信也是許多‘鳥人’的第一本圖鑒。我的第一本被翻散架了,因為(wei) 剛買(mai) 完不久就斷貨,隻好收集殘頁去打印店封裝。”

  而這位“老馬”“馬大爺”,本是一個(ge) 英國人,名叫John MacKinnon。讀高中時,馬敬能到非洲給珍·古道爾博士做助手,研究黑猩猩和昆蟲,後來考入牛津大學生物學專(zhuan) 業(ye)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尼古拉斯·廷伯根指導下研究婆羅洲(加裏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的猩猩,取得了動物行為(wei) 學博士學位。之後,他曾在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hui)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機構工作,在亞(ya) 洲多個(ge) 國家擔任自然保護的顧問,協助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多個(ge) 國家建立了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

  1987年,應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的邀請,不惑之年的馬敬能第一次來中國,到四川臥龍參與(yu) 大熊貓保護項目。

  在臥龍工作的4年裏,馬敬能在研究大熊貓之餘(yu) ,最喜歡做的工作就是觀鳥,這是他小時候的愛好。他看到了自己最喜歡的中國鳥種——紅腹角雉,並且和工作站附近的幾隻混得挺熟。四川鳥類資源豐(feng) 富多樣,很多鳥是他在英國及之前考察的地方沒見過的,這些獨特又美麗(li) 的鳥兒(er) 吸引了他。

  當時中國還沒有一本圖文並茂的鳥類圖鑒,他不得不根據文字版的物種檢索表按照特征鑒定自己所觀察到的鳥類。“中國太大了,英國隻有500種鳥類,而中國目前有1500種。麵對如此多的鳥類,想要了解它們(men) 是很大的挑戰。”馬敬能說。

  之後,他又參與(yu) 了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統籌的另一個(ge) 項目——考察中國生物多樣性狀況,並為(wei) 多個(ge) 地方的生境(指物種或物種群體(ti) 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做環境評估,不僅(jin) 為(wei) 中國生態保護作出重要貢獻,還積累了大量中國鳥類基礎數據。

  1995年前,馬敬能曾與(yu) 人合作出版過幾本東(dong) 南亞(ya) 的鳥類圖鑒,和他合作多年的牛津大學出版社提出,希望他能編寫(xie) 一本中國觀鳥工具書(shu) 。得益於(yu) 國內(nei) 鳥類學家的幫助及提供的相關(guan) 文獻資料,一本對中國觀鳥活動產(chan) 生重大影響的工具書(shu) 誕生了。

  2000年,他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何芬奇合作出版了《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這雖不是國內(nei) 第一本觀鳥工具書(shu) ,卻是當時最好用也最全麵的鳥類圖鑒。自此,中國國內(nei) 觀鳥人數明顯上升,幾乎人手一本《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這本書(shu) 的出版可以說是中國觀鳥史上的一個(ge) 裏程碑,影響了不止一代中國觀鳥愛好者,也極大地幫助了專(zhuan) 業(ye) 研究者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但馬敬能卻謙遜地說,這是個(ge) 時機問題,因為(wei) 中國當時已有不少人開始將觀鳥作為(wei) 一種休閑方式。

  作為(wei) 觀鳥愛好者,我也深受這本書(shu) 的影響。2006年,網絡購物還不太發達,我輾轉聯係上中文版的出版社,購入了第一本《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它陪我完成了本科階段的野外實習(xi) 、本科畢業(ye) 論文還有很多地方的鳥類調查工作。再後來,考研時我選擇了鳥類生態學研究方向。2009年,第23屆國際保護生物學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我第一次見到了馬敬能先生,還得到了他的簽名。

  科研的進展,為(wei) 鳥類分類體(ti) 係帶來變化,隨著研究人員和觀鳥愛好者隊伍的壯大,中國的鳥類分布信息也豐(feng) 富了許多,2000年版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到了需要更新的地步。

  2018年前後,古稀之年的老馬開始籌備修訂自己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通過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介紹,他和商務印書(shu) 館愉快達成了修訂版出版協議。經過了近3年的準備、翻譯、編輯加工,全新修訂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馬敬能新編版)》終於(yu) 在2022年1月和讀者見麵。新書(shu) 添加了150多種鳥類,共收入1505個(ge) 鳥種、2845張繪畫、1448條鳴聲二維碼。

  為(wei) 方便觀鳥愛好者,修訂版增加了很多細節,如拆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冊(ce) ,上冊(ce) 為(wei) 圖版,方便帶到戶外對照,下冊(ce) 為(wei) 文字版,回家後可以學到更詳盡的知識;增加了識別要點,更新了最新的國家重點保護等級;掃描分布圖下的鳴聲二維碼,即可聽到鳥的美妙叫聲。

  遺憾的是,2019年底,馬敬能回英國過聖誕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他沒能再回到中國。前段時間,應鳳凰衛視的一個(ge) 欄目邀請,我和記者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與(yu) 他連線,75歲的馬敬能精神狀態非常好,聊起了之前他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觀鳥以及2019年夏天在青海觀察野生動物的經曆。在老馬心中,鳥兒(er) 是天上的使者,將生命的種子交付大地。哪怕是最普通的鳥,也有特殊的科學價(jia) 值。

  他很想念中國,“我的太太是中國人,她的家人都在中國,而且我的許多文件,還有電腦、相機都留在了中國。在英國我隻是個(ge) 傻老頭,沒人知道我是誰。不,不是指名譽,而是付出努力去做有用的事情,或者做那些人們(men) 理解並且感激的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我想回到中國。”即便暫時無法回到中國,他卻仍在默默為(wei)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著,目前正在參與(yu) 中國黃渤海沿海地區的世界自然遺產(chan) 申遺工作。

  馬敬能與(yu)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早已結下不解之緣,他曾擔任中國環境與(yu) 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hui) 生物多樣性工作組主席長達14年。在過去的30多年裏,他幾乎跑遍了中國,考察了超過1000個(ge) 生境,最終選中40個(ge) 最重要的棲息地,建議中國政府成立自然保護區,並協助保護區申請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他編製了8冊(ce) 自然保護區評估準則,還向中國政府提出未來15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議。

  他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非常高的評價(jia) 。中國豐(feng) 富的生物資源深深吸引著他,他也樂(le) 於(yu) 盡其所能為(wei)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馬敬能認為(wei)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men) 承受精神壓力,也讓人們(men) 發現大自然的治愈力量,“我們(men) 得去享受、欣賞大自然的美,野外的美,不然就不會(hui) 懂得如何正確對待自然”。

  (作者胡運彪係《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e) (馬敬能新編版)》責任編輯)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