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處有劇場
本報記者 賴 睿
走在北京東(dong) 城區美術館後街,夏日的陽光灑在青磚灰瓦上。在車水馬龍、行人如織的街角,77文創園安靜地坐落於(yu) 此,與(yu) 周邊民宅融為(wei) 一體(ti) ,時而有三五成群的年輕人進出,輕快與(yu) 自在彌漫於(yu) 空氣之中。
位於(yu) 美術館後街77號的77文創園,前身是成立於(yu) 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膠印廠。在北京“控增量、促減量、優(you) 存量”的城市更新思路下,這裏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走進77文創園,紅磚牆麵的小樓帶著濃厚的時代氣息,大煙囪、燙金模切機等工業(ye) 遺跡被保留下來,鏈接著過去與(yu) 現在。據說,好些膠印廠的老人時常還來園區逛逛,尋找年輕的記憶。2012年開始改造,2014年5月正式亮相,77文創園自創立之初就是以影視、戲劇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主題文創園區。這與(yu) 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邊人文環境密不可分。
沿著園區裏迂回旋轉的鋼梯來到樓頂,眼前豁然開朗——與(yu) 園區一街之隔有中國美術館、三聯書(shu) 店,向西是北大紅樓舊址,向南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向北則是中央戲劇學院。“我們(men) 在調研中發現,周邊戲劇、影視資源非常豐(feng) 富,於(yu) 是考慮將園區定位與(yu) 東(dong) 城區推進‘戲劇之城’建設發展的方向相契合。”77文創園運營方、東(dong) 方道樸公司總經理李明說。
77文創園園區本身是圍合型,運營者甚至在規劃之初就融入了“劇場”概念。園區裏的主要文化地標——77劇場,前身是一個(ge) 機修車間。運營者在原有建築結構基礎上進行加固並加以改建,使之成為(wei) 符合當下運營條件的現代劇場。劇場重達3噸的大門可以整體(ti) 抬升,能夠讓四麵封閉的劇場變身為(wei) 三麵環繞的開放式空間。這樣一來,77劇場就變成了舞台,整個(ge) 庭院就成了觀眾(zhong) 席。為(wei) 了強化“劇場”概念,運營者還在劇場兩(liang) 側(ce) 的紅磚小樓外牆上新增了鐵鏽陽台,看起來就像是劇場裏的小包廂。
在北京市優(you) 化營商環境和城市更新相關(guan) 政策的支持下,77劇場於(yu) 2018年拿到演出資質。據悉,該劇場可容納200多名觀眾(zhong) ,兩(liang) 岸小劇場藝術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部分演出單元等文化活動曾在這裏舉(ju) 辦。而這隻是77文創園戲劇生態中的一環。這裏還包括賈樟柯工作室、無用生活空間、單立人文化等多家知名企業(ye) ,它們(men) 聚合出園區鮮明的主題生態,並推動園區內(nei) 上下遊企業(ye) 合作。
77文創園是北京老舊廠房騰退利用、文化賦能城市更新的一個(ge) 縮影。東(dong) 城區近年來積極利用老舊廠房等疏解騰退空間建設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擴大“胡同裏的創意工廠”發展模式。目前,該區共有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42處,總麵積超過73萬(wan) 平方米,入駐企業(ye) 超過5000家。除77文創園,還推出了首創非遺詠園、大磨坊文創園、新隆福文創園、雪蓮·亮點文創園、南陽·共享際等項目,成為(wei) 全國老舊廠房轉型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最聚集和最具典型示範意義(yi) 的區域之一。
從(cong) 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是國內(nei) 外城市發展的一個(ge) 突出規律。“正是由於(yu) 文化的牽引,城市才能更好地傳(chuan) 承過去的物質遺存、空間和記憶,並使之活化為(wei) 滿足現代生產(chan) 生活需求的新產(chan) 業(ye) 和新場景。”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認為(wei) ,文化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為(wei) 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曆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feng) 富,有著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的天然優(you) 勢。宋洋洋表示:“北京在老舊廠房、老舊街區改造中,探索出一種文化賦能城市更新的特色模式,即尊重原貌、厚植文化、跨界融合、場景多元的模式。”
當前,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已進入轉型升級、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既需要強化存量更新,拓展文化產(chan) 業(ye) 承載空間;又需要園區打開“圍牆”,與(yu) 商區、社區、街區融合共生,實現文化生產(chan) 、商業(ye) 消費、城市生活的有機統一。“要用文化把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資產(chan) 、街區,從(cong) 需求和供給兩(liang) 端全麵激活。”宋洋洋說。
在北京市政府相關(guan) 政策引導下,一個(ge) 個(ge) 特色鮮明的文化產(chan) 業(ye) 園正成為(wei) 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you) 質文化企業(ye) 的聚集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
城市是棲身之所,也是心靈安放之處。文化產(chan) 業(ye) 園不僅(jin) 讓北京老城煥發生機,也賦予城市居民更多美好生活的空間和可能。期待文化賦能城市更新的探索,讓城市、環境、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讓文化的芬芳滋養(yang) 更多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