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清華藥學院發布突破性研究成果:非生殖細胞或可產生生命

發布時間:2022-07-04 11:11:00來源: 新京報

  清華藥學院丁勝團隊發布突破性研究成果:非生殖細胞或可產(chan) 生生命

  清華大學藥學院丁勝團隊研究發現三個(ge) 小分子組成的化學藥物可以定向誘導並培養(yang) 出小鼠的全能幹細胞,證明了從(cong) 體(ti) 外非生殖細胞產(chan) 生小鼠全能幹細胞進而產(chan) 生生命的可能性。這一研究成果6月21日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引起關(guan) 注。

  對於(yu) 這項研究成果,清華大學官方微信指出,“在未來,不止像小說中孫悟空身上的毫毛,動物身上的血液、皮膚等任何一處體(ti) 細胞,都能通過重新編程為(wei) 多能幹細胞,進而‘用藥’後成為(wei) 能夠獨立形成生命的全能幹細胞。”

  這項研究成果是如何發現的,有著什麽(me) 樣的意義(yi) ,未來有哪些應用場景?就這些問題,記者對話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丁勝。丁勝告訴記者,這項研究成果能夠實現全能幹細胞的誘導及穩定培養(yang) ,隻是打開“毫毛變猴”這扇門的第一步,之後可以以它為(wei) 起點做更多的研究,探索生命產(chan) 生的過程,“希望圍繞生命產(chan) 生的起點做更多的工作。”

  談 研究意義(yi)

  最重要意義(yi) 是實現全能幹細胞誘導及穩定培養(yang)

  新京報:在你看來,這項研究最大的意義(yi) 是什麽(me) ?

  丁勝:在此之前,全能幹細胞是通過生殖細胞產(chan) 生的,這樣的一個(ge) 路徑是自然界存在的、進化來的係統。不通過這樣的一個(ge) 路徑,怎麽(me) 產(chan) 生全能幹細胞呢?我想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意義(yi) ,就是能夠實現全能幹細胞的誘導及穩定培養(yang)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之後就能以它為(wei) 起點,做更多的研究。

  新京報:有這個(ge) 研究成果做基礎,未來的研究方向會(hui) 是怎麽(me) 樣的?

  丁勝:從(cong) 我們(men) 的角度而言,我們(men) 要理解這個(ge) 起點,通過這個(ge) 起點的操作,研究生命產(chan) 生的過程。我認為(wei) 這個(ge) 是我們(men) 應該聚焦的地方。

  大家通常對再生醫學、組織器官的修複這些概念很熟悉,這些是過去幾十年大家很容易接觸到的、很容易去想象的應用場景。我覺得這部分會(hui) 有人去做,也一定會(hui) 有相當多的進展,也會(hui) 有它的意義(yi) 。但是就我們(men) 團隊而言,我們(men) 還是想圍繞生命的產(chan) 生和這個(ge) 起點去做更多的工作。

  新京報:這項研究的應用會(hui) 體(ti) 現在哪些地方?

  丁勝:像幾年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它的應用場景其實非常多,很多後來出現的應用場景也不是當時能想象到的,或者當時就能實現的。不好在早期對這麽(me) 一個(ge) 突破性的研究定義(yi) 它能做什麽(me) ,這需要整個(ge) 科學界相關(guan) 領域的人去發揮想象力。

  應用的場景我隻能舉(ju) 一兩(liang) 個(ge) 例子。最簡單的應用就是,研究這種全能幹細胞相對於(yu) 多能幹細胞,在被操作、基因編輯、分化成特異的細胞方麵,有哪些特色、區分度和優(you) 勢。這是最簡單的,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新京報:這項研究與(yu) 克隆技術有什麽(me) 不同?

  丁勝:克隆技術需要生殖細胞,需要卵子,而且這個(ge) 技術本身是比較難的,不容易被使用。

  新京報:會(hui) 不會(hui) 產(chan) 生科學倫(lun) 理問題?

  丁勝:我覺得出現倫(lun) 理方麵的探討是很自然的。倫(lun) 理是建立在人的認知和實踐基礎上的,它是有邊界的。當科學技術和真正能夠實現的事情邊界被突破之後,肯定會(hui) 涉及相關(guan) 的倫(lun) 理問題。人類社會(hui) 不斷出現著這樣的場景,就是當你的認知、你的能力突破了邊界,它就是會(hui) 涉及相關(guan) 倫(lun) 理問題。倫(lun) 理的邊界也不是不變的,當然,有些核心的價(jia) 值觀是幾千年來一直維持的。

  首先我們(men) 當前的工作不涉及倫(lun) 理問題,因為(wei) 它不涉及實踐操作。未來如果涉及了倫(lun) 理問題,也有規範。幹細胞領域從(cong) 來沒有缺少過對於(yu) 倫(lun) 理問題的討論,應該怎麽(me) 判斷,如何在倫(lun) 理的框架下去做科學研究,在這個(ge) 領域是有相當多的經驗的。

  談 研究過程

  實現“毫毛變猴”需要很多突破

  新京報:成功研究出這項成果的關(guan) 鍵是什麽(me) ?

  丁勝:第一,要有經驗的積累,這個(ge) 是必須的,要有足夠的經驗、足夠的能力、足夠的認知;第二就是要有投入,需要時間、資源、人力投入;第三還要有所謂的運氣。三點聚焦碰撞,才會(hui) 產(chan) 生這樣的結果。

  新京報:用六年時間在幹細胞領域做出這樣一個(ge) 突破,時間是長還是短?

  丁勝:我個(ge) 人認為(wei) 算是短的,這樣的研究二三十年不出結果也很正常。因為(wei) 突破式的科學發現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預測不了到底問題在哪兒(er) ,在什麽(me) 時間一定會(hui) 有發現。當然,中間有認知的提高,因為(wei) 不斷地嚐試,不斷地驗證科學假設,會(hui) 發現先前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不斷去修正。但到底它和真實還有多遠,其實是不知道的。它不是漸進性的問題,是突破性的問題,是不能夠被預測的。

  新京報:清華大學官方微信提到了“毫毛變猴”,這項研究以後真能實現“毫毛變猴”嗎?

  丁勝:這項研究隻是個(ge) 起點,是打開這扇門的第一步。未來從(cong) 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要經曆一係列的研究。

  拔一根毛發變成一個(ge) 個(ge) 體(ti) ,是一個(ge) 很形象、很接近中國文化的理解,但要實現這樣的場景,中間需要實現很多突破,我們(men) 要在一些規則下去檢驗、去嚐試,需要非常多的時間。

  新京報:網上有人說這個(ge) 研究成果是諾獎級的,你怎麽(me) 看?

  丁勝:我個(ge) 人覺得我們(men) 不去做期待或者做評論。這種重大的發現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一旦有重大發現,後續的應用、認知,是會(hui) 有很多人去做的。一定有很多人去使用它、認知它、推進它,才能夠進一步想象它怎麽(me) 被認可。

  我當然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重大的、突破性的發現,確實能夠使我們(men) 和領域內(nei) 的人進一步做很多事情,重要性肯定是有的。得不得一個(ge) 獎項的核心是研究是否確實是一個(ge) 有用的、有價(jia) 值的重大發現,但是最終能不能得到,也有非客觀的變量和因素,包括時間。

  我個(ge) 人覺得,沒有必要做太多的自我想象,特別在這麽(me) 早期的突破階段。能有機會(hui) 實現我們(men) 的研究目標已經很幸運了。

  談 科研

  做科研一定要聚焦目標

  新京報:中國目前的幹細胞研究是怎麽(me) 樣的?

  丁勝:國內(nei) 對幹細胞領域非常重視,科技部15年到20年前就把幹細胞作為(wei) 國家重大專(zhuan) 項。曾經國家有5個(ge) 方向的重大專(zhuan) 項中,幹細胞就是其中一個(ge) 方向,中國在這個(ge) 領域的投入相對是比較大的。過去一二十年的積累,加上從(cong) 海外引進人才,中國幹細胞研究在國際上算是領先的。

  新京報:你從(cong) 2003年起就開始在這個(ge) 領域做研究,當時為(wei) 什麽(me) 想進入這個(ge) 領域?

  丁勝:我最早是做化學合成,簡單說就是創造一些分子。創造的這些分子能有什麽(me) 用,是我當時思考的一個(ge) 問題,比如怎樣通過分子去實現細胞的調控、實現再生。

  當然再生不是一個(ge) 新的問題,一百多年前就有生物學領域的大家、大師研究過這樣的問題。這個(ge) 尚未被解決(jue) 、充滿科學想象力的領域吸引了我,所以我才進入這樣的一個(ge) 領域。

  新京報:你之前在國外研究了很多年,為(wei) 什麽(me) 想到回國發展?

  丁勝:我先前主要是聚焦基礎科學研究、科學發現和成果轉化,這是我回國之前聚焦的方麵。

  2014年來清華,當時我思考的一個(ge) 問題是,除了做科研、做轉化以外,還能夠怎麽(me) 實現價(jia) 值。一個(ge) 有效的途徑就是賦能他人,讓別人也能有條件有能力去做同樣的事情,因為(wei) 我自己能做的事情畢竟是有限的。

  創建一個(ge) 學院,在這個(ge) 過程中創建一些體(ti) 係、一些機製,是一個(ge) 有效的、合理的路徑去實現這個(ge) 目標。

  新京報:回國創建藥學院之後,你的身份變成了一個(ge) 管理者,如何平衡這些角色?

  丁勝:我覺得平衡是一方麵,但是回國以後我主要的精力還是聚焦體(ti) 係建立和管理,因為(wei) 我回國後的目的和責任不是做科研。

  科研是我感興(xing) 趣的,也是一直在做的,但是我的定位、目標不一樣了,我的目標,更多是聚焦學院的管理、機製體(ti) 製的探索。

  不能說有多大的能量,就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聚焦。從(cong) 實現目標的角度而言,完全平均分配時間和精力是不現實的,其實也是不應該的。

  包括做科研也是一樣,一定要聚焦科研目標,如果哪個(ge) 都做,哪個(ge) 都做不好,就變成一個(ge) 投機的做法了。一定要聚焦地去投入,才能實現重大目標。

  新京報記者 齊鑫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