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家級非遺“四川評書”傳承人77歲別舞台話“傳承”

發布時間:2022-07-04 11:1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7月3日電 題:國家級非遺“四川評書(shu) ”傳(chuan) 承人77歲別舞台話“傳(chuan) 承”

  中新網記者 鍾旖

  對77歲的渝派評書(shu) 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川評書(shu)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曾令弟而言,2022年有些不同。他暫別堅守了60年的曲藝舞台,將更多精力放在整理評書(shu) 史料及培養(yang) 接班人上。

  “因為(wei) 熱愛,便有責任。我想守住評書(shu) 陣地,不讓藝術斷代。”曾令弟3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透露,今年開春,自己一次性收下3位新徒。如今徒弟來自各行各業(ye) ,既有公務員、教師,也有魔術師、戲曲從(cong) 業(ye) 者……

  評書(shu) ,又稱說書(shu) 、講書(shu) ,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chuan) 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因其有“談古論今寓興(xing) 邦之大計,褒忠貶奸頌禮義(yi) 之先賢”之說,享有“高台教化”美譽。四川評書(shu) ,是主要流行於(yu) 重慶市和四川省的曲藝品種,至遲在清鹹豐(feng) 年間即已形成。

  曾令弟是地道的重慶人,1945年出生於(yu) 手藝工人家,從(cong) 小就對評書(shu) 展現出興(xing) 趣,哪裏有說書(shu) 茶館,他就去門前站著聽,耳濡目染結下不解之緣。17歲時,尚是電機廠學工的曾令弟被廠裏推薦參加“重慶市首屆工人文藝調演”,以自學的《糊塗知縣》一舉(ju) 奪魁而被賞識,師承中國評書(shu) 名家程梓賢,由此開啟藝術路。

  評書(shu) 本體(ti) 是說話的藝術,屬口頭文學。在曾令弟看來,它是文學藝術界間“最簡單”的,一人憑一張嘴,輔以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就可表演。它又是“最難的”,一開口就要表現“生旦淨末醜(chou) ”“喜怒哀樂(le) 憂恐”,既要說出人的內(nei) 心,還要與(yu) 時代呼應,鞭笞假醜(chou) 惡,褒揚真善美。曾令弟總結稱,最高的表演手法是“眼有所視,手有所依,足有所立,言未發而表樂(le) 俱出於(yu) 前”,一人演好一台戲,需兼具眼到、手到、心到、神到、意到。

  “要想出口成章,除了苦學苦練,沒有捷徑。”曾令弟回憶,當學徒時,市麵上可供學習(xi) 的評書(shu) 墨本屈指可數,基本上靠師父口傳(chuan) 心授。“萬(wan) 丈高樓平地起”的背後,離不開勤學苦練的日積月累。至今,他信手拈來的“言子兒(er) ”(重慶一種幽默的方言表達)、諺語、歇後語逾數千條,背誦50年前的段子也毫不費力。

  一扇收天地、兩(liang) 唇道古今。有老百姓的地方,就是曾令弟的舞台。

  60年來,曾令弟在沙坪壩區文化廣場前的黃葛樹下、千年古鎮磁器口、“母城”渝中區城牆邊,均留下堅持數年的藝術足跡。傳(chuan) 統如《三國》《水滸》,新書(shu) 之《紅岩》《智取威虎山》,都是他的話本。家鄉(xiang) 重慶更是絕對的“主角”,在本土特色《重慶掌故》等係列作品中,曾令弟以“方言評書(shu) ”方式,將重慶的文脈、曆史與(yu) 重慶人的性格嬉笑演繹,一人多麵、一腔多調,舞台效果在醒木裏、眼神裏、手勢裏呈現,貫口、爆發、停頓裏藏著“千軍(jun) 萬(wan) 馬”,民眾(zhong) 情緒隨書(shu) 中情節跌宕起伏,在川渝廣受熱捧。

  曾令弟不僅(jin) 能說書(shu) ,還熱衷創作,30歲起出版《紅岩英雄譜》《老侃趣話》等評書(shu) 專(zhuan) 輯50餘(yu) 萬(wan) 字。他說,評書(shu) 故事也需與(yu) 時俱進,抗震救災眾(zhong) 誌成城、“英雄機長”劉傳(chuan) 健等事跡都可以是創作靈感,但無論是傳(chuan) 承前人或自創新編,都要在尊重真實性的基礎上保持生活韻味,“要有血有肉才能教育人,假了就失去了教育意義(yi) ”。

  提及傳(chuan) 承,“年輕受眾(zhong) ”是曾令弟所看重的。他40年間去到400多所校園表演,最多時一天演3場,每場約兩(liang) 個(ge) 小時。“這是一種責任。”他期待,通過評書(shu) 講述,讓年輕一代感知中華五千年的曆史進程,體(ti) 會(hui) 今日生活來之不易,同時樹立文化自信。

  近年,同行的陸續離世,讓評書(shu) 藝術的後繼事業(ye) 愈顯緊迫。已近耄耋之年的曾令弟想與(yu) 時間賽跑,趁身體(ti) 還健康爭(zheng) 取多培養(yang) 出幾個(ge) 接班人。

  “傳(chuan) 承,是一個(ge) 不僅(jin) 難,還艱苦的過程。”曾令弟坦言,自己的擇徒標準較為(wei) 嚴(yan) 苛,“收徒以人品藝德為(wei) 第一考量,七分學做人,三分才是學藝術”,雖從(cong) 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注重挖掘年輕力量,但至今也僅(jin) 有20名弟子。

  “對曲藝藝術而言,傳(chuan) 承的要義(yi) 是出書(shu) 、出人、走正路。”教學中,曾令弟常向徒弟們(men) 表達期許:對傳(chuan) 統藝術心懷敬畏,老百姓喜聞樂(le) 見的形式不能丟(diu) ;評書(shu) 創新路上要“說新唱新”,絕不能歪曲走偏。(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