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芳在供電一線奮鬥34年:靠勞動實現價值 心裏最踏實
在開闊的野外,矗立著一座座高壓電線鐵塔。方美芳在這裏一邊操縱著無人機,一邊說:“這些電網將電送進千家萬(wan) 戶,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保證它們(men) 不出岔子!”
1971年出生的方美芳是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丹陽市供電公司配電運檢中心配電運檢技術工作人員,已經在供電一線奮鬥了34個(ge) 年頭。無人機巡檢,是她掌握的一門新技能。2021年2月,丹陽市供電公司著手打造無人機巡檢團隊。同年4月,方美芳和年輕人一起報名,到連雲(yun) 港接受無人機課程培訓。30名學員中,除了方美芳,其他人的平均年齡隻有29歲。
她是年齡最大的,也是最刻苦的。1個(ge) 月時間裏,她白天在戶外接受操作培訓,晚上回房間要背1000多道題。最終順利通過考試,取得無人機駕駛證。“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喜歡學習(xi) ,我可不能掉隊。”她笑著說。
作為(wei) 一名電力係統的老職工,她大半輩子都在和新技術打交道。在她看來,新技術就意味著能夠讓同事們(men) 更省時、更高效地保障轄區居民用電。
方美芳是丹陽市延陵鎮楊莊大隊北頭村人。父親(qin) 是一名老電工,每當父親(qin) 幫助村民解決(jue) 了用電的困難後,方美芳總能看到村民們(men) 滿臉的笑容,聽到說不完的感謝。
從(cong) 那時起,方美芳的心裏就埋下了要當電力工人的種子。1988年,17歲的她如願進入丹陽市供電局工作。入職後,她被分到專(zhuan) 業(ye) 性較強、技術含量較高的高壓電氣試驗班。
當時方美芳隻有初中文化,對於(yu) 電力工作幾乎是零基礎,卻要檢測供電設備,每天麵對許多儀(yi) 器、儀(yi) 表。怎麽(me) 辦?“笨鳥先飛!”她就從(cong) 最基礎的擰螺絲(si) 、接線學起。白天聽老師傅傳(chuan) 授經驗,一點點記下來。到了晚上,再翻書(shu) 鑽研。不到1年時間,她的筆記就記滿了3大本。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方美芳非常珍惜每次現場見習(xi) 的機會(hui) 。她經常和老師傅們(men) 一起冒著風雨,蹲在顛簸的大卡車車鬥裏,一手抓欄杆、一手扶設備。她爬過無數滿是汙水的電纜溝、用壞了數不清的工具刀……
不到1年時間,方美芳就從(cong) 一個(ge) 門外漢變成內(nei) 行人,變成同事們(men) 口中的“方工”。
1993年,丹陽市供電局組建變電綜合班。方美芳主動報名參加,幹起電纜工這個(ge) “男人活”。麵對苦、髒、累,方美芳比男人還爺們(men) 兒(er) 。電纜井裏有很多淤積髒汙,氣味刺鼻,常常男同事還沒緩過神來,她就第一個(ge) 跳進去了。
方美芳每天打交道的電纜,跟她的手臂一樣粗。幹活兒(er) 時,身上、衣服上蹭的都是油汙,手指也累紅腫了。家人幾次勸說方美芳換個(ge) 輕鬆崗位,但她說:“勞動哪有輕鬆的?我就是靠著勞動實現自己的價(jia) 值,我才覺得踏實。”
參加工作30餘(yu) 年間,方美芳參與(yu) 了鎮江市1000餘(yu) 千米長電纜入地敷設、安裝電纜頭超過8000個(ge) ,從(cong) 未發生因施工安裝導致的電力故障。
她還一直堅持學習(xi) 、創新。電纜頭製作是影響電纜絕緣性能和安全運行的關(guan) 鍵工序,技術含量高、工藝複雜。2006年起,方美芳就開始思考縮短電纜頭製作時長的辦法。
僅(jin) 剝電纜半導電層這一工序,方美芳就進行過上千次試驗,最終形成采用了“4毫米厚直型玻璃片、以15度角刮剝”的方法。
經過一次次改進,她將電纜頭製作時長從(cong) 一般的兩(liang) 三個(ge) 小時壓縮到40分鍾,節約了三分之二的時間。
在電力施工現場,接地線掛接不到位或漏掛、漏拆的問題時有發生,存在較大安全隱患。2021年年初,方美芳帶領一批年輕人開始了“智能接地線”科技項目攻關(guan) ,經過一遍遍現場試驗,最終完成了項目研究報告。該項目在傳(chuan) 統接地線設備上嵌入芯片,將三相接地線掛接情況,以5G傳(chuan) 輸手段高效穩定地上傳(chuan) 後台,以實現信息采集、分析和安全告警。
同時,方美芳還盡心盡力培養(yang) 年輕技術能手。2010年,方美芳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她把自己的20本工作心得體(ti) 會(hui) ,分享給年輕的團隊成員。
10餘(yu) 年來,她和團隊成員開展“電纜抱箍及夾具研製”等項目攻關(guan) 研究,獲得國家專(zhuan) 利30餘(yu) 項。其中,20多項成果獲得推廣應用,產(chan) 生經濟效益數千萬(wan) 元。
如今,看到電網“越織越密”,方美芳的心裏美滋滋的。她最大的希望就是,90後、00後可以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把電網事業(ye) 越做越強,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尤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