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學逗唱有陝味兒,小劇場裏樂一回
陝西是中國喜劇重鎮之一,陝西曲藝在全國獨樹一幟。其中,以陝派相聲聞名的珍友社、青曲社、王木犢劇場、天禧苑相聲會(hui) 館、竹韻齋陝西少兒(er) 曲藝培訓中心、相聲新勢力、新曲社等曲藝文化品牌,形成了陝西相聲的矩陣。“陝派相聲經曆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孕育出了千姿百態、欣欣向榮的陝西相聲文化生態圈。”陝西省喜劇美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薑增祥說。
台上,一張蓋了紅布的方桌,兩(liang) 把扇子、兩(liang) 方手絹、一塊醒木,“入相”門和“出將”門旁掛著一副對聯“喜怒哀樂(le) 愁新腔一曲唱打油,生旦淨末醜(chou) 捧逗二人說宇宙”;台下,桌椅板凳有序擺放,看客們(men) 沉浸其中。6月23日揭牌的相聲劇社新曲社,為(wei) 陝西曲藝再添“新丁”。
7月23日,新曲社揭牌一個(ge) 月之際,班主馬騰翔說:“想把自己的所感所得都轉化成相聲說給大家聽,帶給別人快樂(le) 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不斷開張的相聲小劇場和強勢崛起的曲藝新生代,正在將傳(chuan) 統與(yu) 創新融合,讓複古與(yu) 新潮共振,演繹著陝派相聲的新態勢。
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勢頭強勁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陝西相聲人對相聲形式大膽創新,在全國文化市場中光彩奪目,勢頭強勁。
“相聲作為(wei) 一個(ge) 外來的曲藝曲種,傳(chuan) 入並紮根在陝西這片土地上是從(cong) 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省曲協副主席王茵介紹,這門藝術由京津相聲藝人關(guan) 寶琦、張玉堂等帶入陝西。
1955年,張玉堂等20多位藝人成立了西安市實驗曲藝團,他們(men) “說新唱新”,創作並演出了一大批優(you) 秀的相聲作品,包括《天蘭(lan) 路上走一趟》《精打細算》《小毛病》等。這些作品反映老百姓的心聲,用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藝術形式記錄時代。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陝派相聲迎來了一個(ge) 新的發展期。1974年,西安市曲藝團正式成立,吸納了張玉堂、諶實、李天成、包鬆年等優(you) 秀相聲演員,先後招收了周春曉、蒲克、魏元成、於(yu) 海濤、尼康等相聲學員。這一時期,陝西相聲人對相聲形式進行大膽創新,將音樂(le) 等藝術形式與(yu) 相聲相結合,推出了《拉網小調》《千歌萬(wan) 曲》等一批音樂(le) 相聲,在全國引起轟動。
1985年,西安市曲藝團“歡歌笑語”相聲專(zhuan) 場在全國10多個(ge) 省進行巡回演出,成為(wei) 當時文化市場中一支光彩奪目、勢頭強勁的專(zhuan) 業(ye) 相聲團隊。
“老相聲藝術家對藝術標準的要求很高,對學生的要求也很嚴(yan) 。”馬騰翔頗有感觸,“我的師父範振鈺先生就是這樣,既要揣摩故事情節,又要研究人物心理,在台上演出時力求自然真切。”憑著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這一時期的陝派相聲名家多、作品精、隊伍精銳,為(wei) 陝西相聲的持續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生代崛起,新潮時尚
陝派相聲方言較多,夾雜新鮮的網絡語言、外語等,大多取材於(yu) 生活,看似信手拈來,實則精心打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小劇場。
20世紀90年代,受多種因素影響,陝派相聲步入低潮期,以相聲表演為(wei) 主的茶館劇場也幾乎銷聲匿跡。
然而,陝西相聲人並未消沉,一直在苦練內(nei) 功。
2007年至今,是西安相聲小劇場的持續發展期,珍友社、青曲社、笑友堂、王木犢劇場、天禧苑相聲會(hui) 館、聚樂(le) 社、竹韻齋陝西少兒(er) 曲藝培訓中心、相聲新勢力、新曲社等眾(zhong) 多相聲品牌不斷湧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小劇場,感受陝派相聲的藝術魅力。
近日,記者走訪了西安多家小劇場。
位於(yu) 西安市土門的珍友社是西北地區首家民間相聲社團。園子不大,古色古香。珍友社由相聲演員衡小珍、劉文友等創立,演員們(men) 的功底都很深。
青曲社的班主苗阜師承曲藝名家鄭小山,藝術總監王聲師承曲藝名家鄭文喜,主要演員有張常鎖、張常泰以及新秀呂納超、張再馳、木頭、紀鳴亮等。他們(men) 的作品在繼承傳(chuan) 統相聲精髓的基礎上,巧妙融入了陝西特有的曆史文化。
天禧苑相聲會(hui) 館班主李小龍師承相聲名家張常泰。會(hui) 館場地簡約雅致,演出也很接地氣。作品中方言較多,很多都是取材於(yu) 生活,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是根據語言的節奏、包袱的鋪墊,經過精心再加工後,不斷打磨完成的。
相聲新勢力由盧鑫、玉浩創辦,憑借年輕時尚的風格贏得了年輕觀眾(zhong) 的青睞。盧鑫師承相聲名家鄭小山之子鄭宏偉(wei) ,玉浩師承侯耀文弟子魏元承。相聲新勢力的演員思維活躍,節目以原創相聲為(wei) 主,夾雜新鮮的網絡語言、外語等。原創相聲劇《諸葛亮不亮》將相聲文本與(yu) 京劇表演完美結合,廣受好評。目前,相聲新勢力已經在鄭州市和武夷山市成立了演藝劇場。在盧鑫的計劃中,未來他們(men) 將在杭州市和太原市同時開設分館。
除此之外,陝西還有以學生為(wei) 主的校園相聲社團,如西工大樂(le) 翔社、陝師大紫雲(yun) 相聲社、西安交大博雅相聲社、西農(nong) 大曲藝隊等。他們(men) 活躍在校園中,擁有一定的校園影響力。
融入陝西元素,打響品牌
陝派相聲在“說、學、逗、唱”中融入了陝西方言、陝西文化元素,包袱抖得脆、幹淨利落,在講好陝西故事的同時形成了廣泛的社會(hui) 影響。
陝派相聲之所以區別於(yu) 其他地域的相聲,是因為(wei) 陝派相聲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陝西相聲名家魏元成認為(wei) ,陝派相聲萬(wan) 變不離其宗,演員在“說、學、逗、唱”中融入了陝西方言、陝西文化元素,更接地氣。與(yu) 京津相聲“鋪、平、墊、穩”後再甩包袱的慢條斯理不同,陝派相聲講究包袱抖得脆、幹淨利落,這也符合陝西人的性格特點。
2014年,苗阜、王聲攜相聲《滿腹經綸》亮相北京衛視一炮走紅。《滿腹經綸》在製式和語言上遵循了傳(chuan) 統相聲的經典,同時在內(nei) 容上進行了創新,融入了方言包袱,帶有一定陝西地方特色,得到觀眾(zhong) 的好評。
“將相聲內(nei) 容本土化,能夠更好地激發觀眾(zhong) 熱情。比如我說‘從(cong) 百草園到三味書(shu) 屋’時,就改成‘從(cong) 百草園到五味十字’。你說三味書(shu) 屋長什麽(me) 樣?大家可能都沒見過,但你說五味十字,西安人立刻就明白了。”新曲社相聲演員張衝(chong) 說。
正是憑借著獨具特色的陝西味道和紮實的藝術功底,陝派相聲厚積薄發,頻繁亮相央視、北京衛視、東(dong) 方衛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電視台,以及騰訊、愛奇藝、抖音、快手等各大網絡平台,還在國家級、省級藝術大賽中獲獎不斷。
中國曲藝牡丹獎是經中宣部批準,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共同主辦的全國曲藝最高獎。“2014年10月18日,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在南京舉(ju) 辦了隆重的頒獎典禮。這一年,由省曲協報送的周春曉、於(yu) 海濤的相聲《南腔北調》獲節目獎,王茵的論文《相聲在陝西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獲理論獎,苗阜獲新人獎。這不僅(jin) 實現了陝西曲藝在牡丹獎上零的突破,還一次性捧回了3項大獎。一時間,‘相聲陝軍(jun) ’引起了業(ye) 界的高度關(guan) 注和熱議,被稱為(wei) ‘陝西相聲現象’。”省曲協秘書(shu) 長趙光遠介紹。此後陝西曲藝連摘“牡丹”:2016年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王聲獲新人獎;2018年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楊錦龍獲表演獎,紀鳴亮獲新人獎;2020年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熊竹英獲表演獎,盧鑫獲新人獎。
繼苗阜、王聲之後,馬騰翔和李小龍憑借相聲《百家講壇》獲得2014年第八屆全國CCTV相聲大賽全國五佳相聲演員稱號;2016年盧鑫、玉浩在東(dong) 方衛視的綜藝節目《笑傲江湖》中奪冠,2017年他們(men) 又在《笑聲傳(chuan) 奇》中獲得亞(ya) 軍(jun) 。
今年6月,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入圍名單揭曉,我省青年演員竇晨光、常鵬旭合作的相聲《騙你沒商量》,趙銀磊、李俊傑合作的相聲《學豫劇》,雙雙入圍新人獎;玉浩表演、盧鑫助演的相聲《倒打燈》入圍表演獎。
陝西相聲人才隊伍梯隊化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老中青少四代演員在全國各類賽事活動中均有不俗表現。為(wei) 進一步促進陝西曲藝事業(ye) 的繁榮發展,近年來我省加大對曲藝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由省委宣傳(chuan) 部、省文聯共同組織實施的“陝西百名青年文藝家扶持計劃”中,陝西相聲人苗阜、王聲、馬騰翔、李小龍、盧鑫和相聲作家王茵等成為(wei) 扶持對象。省曲協授予青曲社“少兒(er) 曲藝傳(chuan) 承中心”稱號,授予竹韻齋陝西少兒(er) 曲藝培訓中心“陝西省少兒(er) 曲藝培訓基地”稱號。
陝西喜劇大師石國慶寄語青年相聲演員:“希望他們(men) 多出作品、走正路,通過有人、有事、有趣、有味、有勁的節目,給老百姓帶來更多快樂(le) ,為(wei) 講好陝西故事、中國故事作出新貢獻,為(wei) 陝西曲藝事業(ye) 爭(zheng) 光。”
從(cong) 中國文聯到省文聯、省曲協,近年來都著重加強對新文藝群體(ti) 的支持。為(wei) 著力打造陝西文藝新品牌,省文聯、省曲協先後舉(ju) 辦了陝西相聲現象研討會(hui) 、韓起祥一百周年誕辰座談會(hui) 、首屆西部優(you) 秀曲藝節目展演等係列活動,持續開展的“陝西相聲神州行”活動已經在全國30多個(ge) 城市舉(ju) 辦了400多場相聲交流展演,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廣泛的社會(hui) 影響。李向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