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貴州:奮鬥鑄就“黃金十年”

發布時間:2022-08-03 11: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跨越】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從(cong) 各項經濟指標掛末,到發展速度連年全國領先;從(cong) 貧困人口全國最多,到徹底消除貧困建成小康社會(hui) ;從(cong) “路不通、業(ye) 不興(xing) 、人不來”,到西部省區第一個(ge) 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數字產(chan) 業(ye) 增速連年全國第一,旅遊產(chan) 業(ye) 井噴式發展……10年來,貴州翻天覆地的變化是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大踏步發展的一個(ge) 縮影,在近4000萬(wan) 貴州各族群眾(zhong) 心中,這是“黃金十年”。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在貴州調研,擘畫出了一條有別於(yu) 東(dong) 部、不同於(yu) 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殷殷囑托化為(wei) 不竭動力,在鑄就“黃金十年”的奮鬥之路上,凝聚成了“團結奮進、拚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2022年1月,《國務院關(guan) 於(yu) 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出台,賦予貴州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範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內(nei) 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戰略定位。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貴州正奮進在寬廣的發展新路上。

  1.全麵小康,百姓生活幸福滿滿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遵義(yi) 市楓香鎮花茂村環山組,一片花椒樹綠了山頭,這是返鄉(xiang) “新農(nong) 人”楊清華搗騰的“寶貝”。2015年6月16日,楊清華拿出多年打工的積蓄,在村支兩(liang) 委的支持下流轉了100餘(yu) 畝(mu) 坡地種植花椒。剛開始,有些花椒樹因無法適應貴州冬季氣候被凍死,楊清華就到處請教專(zhuan) 家,終於(yu) 搞出了一套符合本地氣候和土壤特性的花椒管護技術。如今百畝(mu) 花椒林成了花茂村農(nong) 業(ye) 發展示範帶,楊清華帶動周邊30名群眾(zhong) 一起幹、一起致富。

  從(cong) 荒茅齊腰到花繁葉茂,千萬(wan) 個(ge) 花茂村的故事,講述著貴州告別貧困走向小康的曆史性轉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脫貧攻堅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貴州先後有923萬(wan) 群眾(zhong) 實現脫貧,192萬(wan) 人搬出大山實現易地移民安置,一張張曾經緊鎖的麵容舒展成由衷的笑臉,映照著黨(dang) 帶領億(yi) 萬(wan) 人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曆史偉(wei) 業(ye) 。

  安順市鎮寧縣的高蕩村,這座黃果樹大瀑布旁的千年民族村寨憑借優(you) 美的生態和獨特的文化,走上了旅遊興(xing) 村的致富路,通過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等傳(chuan) 播手段的推廣,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來到這裏體(ti) 驗布依人家的生活,享受高原夏日的涼爽。在蠟染非遺工作室內(nei) ,村民正在教遊客製作布依族手工藝品。致富帶頭人伍文芬驕傲地說:“我們(men) 這裏吸納了15名本地‘繡娘’就業(ye) ,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

  全麵小康隻是第一步,幸福生活剛開頭。去年以來,貴州在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中大力振興(xing) 鄉(xiang) 村,突出穩產(chan) 業(ye) 、擴就業(ye) ,確保“摘帽不摘政策”,全省農(nong) 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以超過10%的速度持續增長,2021年達到了12856元。

  2.生態優(you) 先,綠水青山碩果累累

  烏(wu) 江畫廊,青山掩映,碧水流淌。畢節市黔西市新仁鄉(xiang) 化屋村村民楊清鑫劃上打撈船,開始了一天的護河工作。2019年,打了20年魚的楊清鑫響應“清網行動”號召,離河上岸,成了一名護河員。“沒了網箱養(yang) 魚,汙水也進了處理廠,烏(wu) 江越來越漂亮了!”老楊自豪地說。

  如何讓曾經的“牛奶河”變成清水河?貴州按照“標本兼治、源頭優(you) 先、末端兜底”的思路,在磷礦、磷化工、磷石膏庫“三磷”整治上突出剛性措施,全力治理烏(wu) 江流域的總磷濃度超標問題。2018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實施磷石膏“以渣定產(chan) ”,倒逼磷化工企業(ye) 加快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和轉型升級。2021年,烏(wu) 江幹流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流域水質總體(ti) 為(wei) 優(you) 。烏(wu) 江,這條貴州人的母親(qin) 河,如今已經成為(wei) 長江上遊牢固的生態屏障。

  良好的生態,不僅(jin) 是貴州人的“幸福不動產(chan) ”,還是“綠色提款機”。在畢節市黔西市金碧鎮萬(wan) 家寨社區,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文坤正帶領護林員穿梭在林海間,山風吹過,鬆濤如歌,文坤笑著說:“你聽!這就是致富的聲音。”今年2月15日,貴州首張林業(ye) 碳票在黔西市發行。據測算,此張林業(ye) 碳票覆蓋3.3萬(wan) 餘(yu) 畝(mu) 樹林,碳減排量13.573萬(wan) 噸,預計可實現碳交易價(jia) 值305萬(wan) 元左右。

  “碳票”變“鈔票”背後,是貴州始終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所取得的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貴州“綠色經濟”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45%,萬(wan) 元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累計降低率居全國前列;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12%,主要河流監測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為(wei) 97.7%,9個(ge) 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3.創新驅動,數字經濟生機勃勃

  苗嶺深處的黔南州平塘縣,這裏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日夜不停收發著電波,探索著宇宙深處的未知世界。自從(cong) 2016年落成以來,令世界科學界振奮的發現不斷湧現。

  前不久,貴州師範大學支啟軍(jun) 團隊又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新成果,通過對脈衝(chong) 星B1737+13的研究,揭示出了更多輻射機製的奧秘。42歲的支啟軍(jun) 對記者說:“有了FAST,貴州正在成為(wei) 世界級的射電天文研究中心和天文人才培養(yang) 基地。”支啟軍(jun) 的信心,來自貴州十年來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他們(men) 抓住國家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數字化戰略的曆史機遇,讓傳(chuan) 統的“科教小省”,在眾(zhong) 多領域不僅(jin) 實現了零的突破,更走在了全國前列。

  最近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shu) (2022)》顯示,2021年貴州數字經濟增速達20.6%,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十年來,貴州在FAST關(guan) 鍵技術研究、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石漠化治理技術、中藥民族藥研發等十大領域,取得了大量科技創新成果,並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

  貴州把大數據作為(wei) 後發趕超的戰略引擎,全力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2018年、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連續兩(liang) 年向在貴州舉(ju) 辦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發來賀信,為(wei) 貴州實施數字經濟戰略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不竭動力。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貴州大力建設全國一體(ti) 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中國·南方數據中心示範基地。華為(wei) 、騰訊、蘋果等大數據領軍(jun) 企業(ye) 紛紛落戶貴州,一批貴州本土大數據企業(ye) 快速成長。5G、雲(yun) 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應用不斷深化。2022年貴州在已累計形成“大數據+實體(ti) 經濟”融合標杆項目401個(ge) 、示範項目4234個(ge) 的基礎上,將再建設100個(ge) 融合標杆項目,實施1000個(ge) 融合示範項目,帶動2000戶以上實體(ti) 經濟企業(ye) 和大數據深度融合。

  【2012】

  ●地區生產(chan) 總值6742.24億(yi) 元

  ●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2655.39億(yi) 元

  ●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1437.97億(yi) 元

  ●高速公路通車裏程2630公裏

  ●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78.6%

  ●旅遊總人數2.14億(yi) 人次

  【2021】

  ●地區生產(chan) 總值19586.42億(yi) 元

  ●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6984.70億(yi) 元

  ●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4691.97億(yi) 元

  ●高速公路通車裏程8010.46公裏

  ●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95.5%

  ●旅遊總人數6.44億(yi) 人次

    數據來源:貴州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