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給曆史留份文學底稿

發布時間:2022-08-03 11: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舒晉瑜在《風骨》中描述作家馬識途時寫(xie) 道:馬識途創作《夜譚十記》開筆不久,癌魔二度侵入他的身體(ti) 。馬識途住進了醫院,這本書(shu) 稿的創作也麵臨(lin) 半途而廢的可能。在家人為(wei) 他的病情擔憂之際,他想起了司馬遷發憤寫(xie) 《史記》的故事。“司馬遷的故事激勵了我,我也要發憤而作。我曾經對朋友說過,我的生活字典裏沒有‘投降’二字,我絕不會(hui) 就此向病魔投降。”就在他完成這本書(shu) 的初稿之際,保健醫生告訴他,經過半年多的藥物治療,肺上那個(ge) 腫瘤陰影竟然看不到了,查血的指標也完全正常了。馬識途戲言:“咋個(ge) ,癌魔和我鬥,落荒而逃了吧?”圖為(wei) 馬識途在閱讀。資料圖片

  作者:閻晶明(中國作協副主席)

  近幾年來,舒晉瑜時有新書(shu) 寄來,或交流中總會(hui) 談及正在準備出版的新書(shu) 。我發自內(nei) 心為(wei) 她的成績感到高興(xing) 。認識她逾二十年了,她始終做著同一份工作,堅守著同一個(ge) 崗位:做一個(ge) 專(zhuan) 業(ye) 的文學采訪者。我對她始終不離一線的堅持感到欽佩,更覺得非常值得。因為(wei) 她從(cong) 辛勤耕耘中不但盡到了一個(ge) 報社編輯、記者的職責,而且也收獲了自己的成績。

  在長期的職業(ye) 訓練中,舒晉瑜不斷取得進步。這種進步的階梯也許別的人看不見,舒晉瑜自己一定有深切的體(ti) 會(hui) 。一是她逐漸把自己的文學采訪係列化。去年出版的《深度對話茅獎作家》(修訂版)收入十屆36位茅獎得主,《深度對話魯獎作家》收入七屆49位魯獎得主。這一係列是非常有意義(yi) 、有價(jia) 值的文學記錄。這個(ge) 意義(yi) 一定會(hui) 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放大,有的甚至會(hui) 成為(wei) 珍貴的文學研究史料。二是她正在從(cong) 文學采訪向文學采寫(xie) 過渡。也就是說,一問一答式的文體(ti) 已經不能滿足她的要求,她要經過新的探索和嚐試,使自己作為(wei) 記者的作家采訪變得更綜合、更立體(ti) 、更有自主性。她本身也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她有能力對作家的創作、成長的經曆,文學思潮中的選擇、文學成就的方位進行自己獨立的判斷。加之她與(yu) 多位受訪的作家、學者相熟,因以誠相待而獲得對方充分信任,她也有更多機會(hui) 走進這些人的生活當中,近距離觀察,甚至走進他們(men) 的內(nei) 心,捕捉書(shu) 本之內(nei) 無法獲得的信息,領略對話當中無法得到的感受。這部《風骨:當代學人的追憶與(yu) 思索》(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22年6月出版)就是她這種嚐試和探索的最新成果。

  可以說這是舒晉瑜的個(ge) 人著作,因為(wei) 她采用的不是“采訪”而是“采寫(xie) ”式的文體(ti) 。同時她又一如既往地以真誠的態度麵對每一位受訪者。在這部新書(shu) 裏,她以“我”的口吻講述自己與(yu) 每一位作家、學者的交往史,包括每一次見麵,過程中的多方麵交流,最新的或最後的往來等。她又以記者的職業(ye) 敏感和女性特有的細膩,描摹著每一位人物。近30位文學人物,大多是年長她很多的長者,從(cong) 他們(men) 身上,可以映照出一代人的成長曆程,時代的變遷在他們(men) 身上留下烙印,更可以看到他們(men) 難得的精神品格、嚴(yan) 謹的學術態度、不懈的創作追求、令人感佩的人格風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也是一部致敬之書(shu) ,向一個(ge) 時代的文學高度致敬,也向某種精神風尚致敬。

  舒晉瑜顯然始終保持著這樣一種自覺的追求,即不做一個(ge) 人雲(yun) 亦雲(yun) 的普通知識和信息的重複販賣者,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和態度為(wei) 對方畫像,挖掘他們(men) 身上最突出、最寶貴的那一麵。舉(ju) 幾個(ge) 標題即可以看出她的這種自覺意識:“馬識途:我的生活字典裏沒有‘投降’二字”“馮(feng) 其庸:真實嚴(yan) 謹做學問”“宗璞:即使像螞蟻爬,也要寫(xie) 下去”“林非:做學問要講學術良心”等。標題本身就是對一個(ge) 人性格的某種概括。打開其中的文章,每一篇都有其可讀之處。這種可讀並不是作者以座上客的“老朋友”姿態去和對方談天說地,縱論天下。她對每一位作家學者都秉持著尊敬的態度,作為(wei) 一個(ge) 文學人,她又每每要從(cong) 他們(men) 身上去學習(xi) 和感悟。她以自己的真誠走近每一個(ge) 人物,在有限的交往中認真投入地獲取每一個(ge) 有用的信息。她盡可能準確地為(wei) 讀者提供一個(ge) 個(ge) 人物的素描。這素描不是單色調的、扁平的呈現,而是立體(ti) 的呈現,從(cong) 中可以透視和感受到某種特立獨行的性格。比如在關(guan) 於(yu) 宗璞的講述中,既有《北歸記》的創作經曆,也有作家對父親(qin) 的回憶,還有個(ge) 人成長經曆中各種風雲(yun) 變幻對創作的影響等,既鮮活生動,又是一份難得的研究資料。在關(guan) 於(yu) 嚴(yan) 家炎的描述中,她深入學理內(nei) 部,展開了一場頗有學術深度的討論,關(guan) 於(yu) “五四”新文學,關(guan) 於(yu) 魯迅,關(guan) 於(yu) 金庸和武俠(xia) 小說,都有很高的閱讀價(jia) 值。讀這些文章,仿佛也是打開一部文學史,甚至是一部領域更寬廣的曆史。

  這種記敘性的文字,既有現場感,也有超越具體(ti) 環境的深廣度。我個(ge) 人近年來有一種體(ti) 會(hui) ,從(cong) 事現代文學研究,尤其是作家研究,已有的龐大論述體(ti) 係固然十分重要,是我們(men) 進行研究時必要的參照,但年輕時不大在意的人物印象記、個(ge) 人回憶錄,盡管看上去沒有理論訴求,沒有學術結論,但其中的一點信息、一個(ge) 記述,很可能會(hui) 幫助我們(men) 打開理解一個(ge) 作家的窗口,看到一個(ge) 豐(feng) 富的人生世界,其中不少也完全可以用作學術研究。甚至有一段時期,我還設想過,是否可以編一本書(shu) ,把同時代人在各種場合記錄下來的魯迅話語匯集起來,合成一部“著作之外的魯迅言論”,雖是“僅(jin) 供參考”,但也定有其價(jia) 值。舒晉瑜此書(shu) 多寫(xie) 當代作家和學者,我相信,這些文章會(hui) 在時間的流逝中越來越顯現出難得的價(jia) 值。

  總之,我認為(wei) 舒晉瑜始終不渝的堅持已經收獲了豐(feng) 厚的回報,而且她依然會(hui) 把這樣的工作堅持下去,從(cong) 而累積下更多的成果。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