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北京中軸線承載的禮製文明與文化認同

發布時間:2022-08-04 16:08:00來源: 中國藝術報

  作者:謝偉(wei) 銘

  北京中軸線自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創建,至今已走過755年的曆史。七百多年來,北京中軸線不僅(jin) 是北京都城的建築特色與(yu) 標識,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體(ti) 現與(yu) 見證。其中,禮製文明是北京中軸線蘊含的文明基因之一,體(ti) 現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作為(wei) 儒家“三禮”之首的《周禮》,構想了理想國都的建設模式。元大都的營建,將《周禮·考工記》所載“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這一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營城理念完全落實到了現實中,既是對儒家禮製文明的認同,亦是對禮製文明的傳(chuan) 承。此後明清兩(liang) 代在北京城的營建和維護上都延續著禮的精神。

  “禮”表達和諧有序的秩序感

  古代建築形製都有明確的禮的規定。比如建築物的高度,以高者為(wei) 尊;房屋間數以用“九”為(wei) 尊,屋頂顏色以黃色為(wei) 尊,等等。中軸線上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均建在三層漢白玉台基上,是中軸線上最高的建築群。太和殿、保和殿均麵闊九間,後經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因木材原因,太和殿擴充為(wei) 十一間,因此,太和殿成為(wei) 故宮建築群落中建築等級最高的建築,彰顯皇權至尊。還有古代屋頂樣式的等級從(cong) 高至低依次為(wei) 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重簷攢尖頂、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單簷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四角攢尖式屋頂等。其中,太和殿采用了我國古建築最高製式的重簷廡殿頂,中和殿采用了單簷攢尖頂,保和殿采用了重簷歇山頂的形式。作為(wei) 後妃生活的東(dong) 西六宮區域,主體(ti) 宮殿是次一等的單簷廡殿頂或單簷歇山頂。重簷與(yu) 單簷,搭配不同的樣式,形製不同,但又變動有序,呈現出整體(ti) 的和諧。在禮的規範下,中軸線上的建築群落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整體(ti) 觀之,黃色屋頂耀眼突出,綠色、黑色點綴周圍,可謂主體(ti) 突出,莊嚴(yan) 又不失活潑。因此,雖然紫禁城規模龐大、宮殿眾(zhong) 多,但在禮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秩序井然的生活正是在禮製中徐徐展開。禮製強調一種規範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範,一切才有理可循;禮製強調一種節製性,懂得節製,才能保證事物各得其所,在規範、節製中才呈現出和諧有序的美。

  “禮”呈現深厚的人文關(guan) 懷

  “禮”不僅(jin) 體(ti) 現著對都城營建的規範,更體(ti) 現著由建築到社會(hui) 、人倫(lun) 關(guan) 係的人文關(guan) 懷。“禮有五經,莫重於(yu) 祭”(《禮記·祭統》),祭祀典儀(yi) 是禮製文明一個(ge) 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禮製精神也經由一項項莊嚴(yan) 有序、體(ti) 係化的祭祀儀(yi) 式表現出來。而用於(yu) 開展祭祀活動的建築也稱為(wei) 禮製建築,中軸線建築上的壇廟建築均屬禮製建築,是古代帝王行祭祀之禮的場所。

  敬天、尊祖、重農(nong) 、重社稷,一直是中軸線建築所承載的重要功能,這種對祖先的敬重追溯,對天下社稷的責任願景在各種禮製建築的祭祀、慶典活動中得到傳(chuan) 承。今天位於(yu) 中軸線上的天壇是明清兩(liang) 代皇帝(1421年-1911年)祭天祈穀的祭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有學者統計,從(cong) 明初到清末,共有22位皇帝在這裏舉(ju) 行過654次祭天大典。在古代中國人眼中,天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自然萬(wan) 物、飲食收成都仰賴天的滋養(yang) ,並且天道向善,作為(wei) 天之代言的天子要與(yu) 天道合其德才能實現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景,如果失其德而違背天意,人間就會(hui) 遭遇災害。因此古人雲(yun) :“唯天為(wei) 大,合其德者弗違。”“合其德”就要敬民、保民、愛民,“天矜於(yu) 民,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天”守護著“合其德者”,也約束著天子的言行,從(cong) 而古代中國人對天既滿懷敬畏又心存感恩。對天的祭祀始終傳(chuan) 達著感念天恩、惠施德政、祈願天下安寧的人文情感。同樣,太廟祭祖之禮也彰顯著人文關(guan) 懷,對祖先的敬畏和崇拜是對生命的產(chan) 生和繁衍的感激和報答。元明清三朝都在太廟禮製中延續著祭祖的傳(chuan) 統。祭祖之禮使人們(men) 慎終追遠,不忘祖恩,在感念中生活,在有儀(yi) 式感的規範中傳(chuan) 承先祖的德行。當然,還有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的先農(nong) 壇祭祀,祈願江山永固、萬(wan) 民安泰的社稷壇祭祀等。總之,在禮製建築的祭祀活動中,無論是祭壇的位置、布局和建築樣式,還是祭祀的時間、規矩和禮儀(yi) 製度都有嚴(yan) 格的要求,在這些儀(yi) 式和要求的背後,體(ti) 現著報本反始、觀照天下的人文情懷。

  “禮”體(ti) 現新時代的大國風範

  禮製文明融匯於(yu) 建築製式中,又從(cong) 建築延展到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場景,並融入曆史發展的進程中。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中軸線曆經了巨大變化,但“變化”之中有“堅守”,那就是禮製文明的延續與(yu) 創新。

  首先,天安門廣場的修建,成為(wei) 新時代承載禮製精神的重要建築載體(ti) 。開國大典的舉(ju) 辦,見證了中國從(cong) 傳(chuan) 統帝製社會(hui) 向人民當家做主的現代社會(hui) 的轉變。自此,每逢國慶、閱兵等重要禮儀(yi) 活動,都在天安門廣場舉(ju) 辦,天安門廣場見證著國家典禮的每一個(ge) 重要時刻。其次,人民大會(hui) 堂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建立,兩(liang) 相對稱,空間上分別位於(yu) 傳(chuan) 統中軸線社稷壇和太廟的正南方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對世代先輩人文精神的偉(wei) 大創造的紀念和傳(chuan) 承,表達著敬“祖”的文化理念;人民大會(hui) 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會(hui) 議的召開場所,是人民參政議政、商討國家重大事項的地方,體(ti) 現著對社稷的關(guan) 切。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對天安門廣場的修建,既延續了“左祖右社”式的空間關(guan) 係,也從(cong) 內(nei) 涵上繼承了“左祖右社”的禮製含義(yi) 。同時,在中軸線東(dong) 側(ce) 1公裏處,2021年7月建成了中央禮品文物管理中心,其主樓設計吸取傳(chuan) 統建築的屋頂樣式,采用集約的方形重簷廊式構形,也吸收借鑒了西方古典廊柱式建築的空間比例與(yu) 秩序。既傳(chuan) 承了禮製文明的建築樣式,又融合了中西文化;既表達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建築主旨,又傳(chuan) 達了中國崇禮尚和、雍容大度的外交精神。還有中軸線北延長線上一係列奧運場館的建立,承載了係列大型慶典活動和國際體(ti) 育賽事的舉(ju) 辦,將盛大莊嚴(yan) 、氣勢恢宏、禮序乾坤、樂(le) 和天地的中國形象展現在世人麵前。

  “禮”蘊含文化認同

  中軸線的禮製文明還體(ti) 現著儒家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各民族對禮製文化的認同。元大都按照《周禮》的營城理念對中軸線進行設置和建造,設計者劉秉忠將儒家的禮樂(le) 秩序等思想貫穿於(yu) 整體(ti) 的建築布局與(yu) 具體(ti) 的建築形製及名稱中,體(ti) 現了元朝統治者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明代北京都城的營建繼承了元大都的中軸線格局,進行了創新和重建,並最終確立了北起鍾樓、南達永定門,全長7.8公裏的中軸線,較元時期的城市規劃更加遵循禮製規範,將宮城與(yu) 皇城所有建築集中於(yu) 城市中軸線及其左右對稱排列,前朝、內(nei) 廷分工明確,體(ti) 現出等級分明、內(nei) 外有別的禮製秩序。清軍(jun) 入關(guan) ,沒有拆除象征前朝統治的皇城,反而完全接受了明代京城的原貌,接受了中軸線建築的規劃理念和原則,並且將中軸對稱、秩序井然的禮製要求推向極致。由此可見,北京中軸線的城市規劃雖曆經元、明、清曆代統治者修建傳(chuan) 承,但對禮的文化認同是一脈相承。

  學者劉鳳雲(yun) 指出:“這個(ge) 由不同北方少數民族與(yu) 漢族建造的都城,幾乎無一例外地注重儒家的‘禮’製,並在‘禮’的規範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間。”不僅(jin) 禮的精神,北京中軸線還傳(chuan) 承著“中”“和”“天人合一”等文明基因,都反映著不同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如今,北京中軸線申遺恰體(ti) 現了中軸線文化的獨特價(jia) 值和意義(yi) ,也正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充分肯定和認同。

  (本文為(wei) 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北京中軸線承載的文明基因與(yu) 文化認同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