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網絡劇的邏輯與創新

發布時間:2022-08-04 16:08: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歐陽月姣

  今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網絡劇片正式發放行政許可,包括網絡劇、網絡微短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等在內(nei) 的國產(chan) 重點網絡劇片上線播出時,使用統一的“網標”。從(cong) 過去的備案登記製到如今的持證播出,“網標”的出現見證著一種發展與(yu) 變化:“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ti) 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近年來,我國網絡文藝蓬勃發展,產(chan) 業(ye) 規模迅速擴大,創作生態不斷優(you) 化,用戶數量顯著增長。”

  不再是“閉門造車”

  在2014年以前,網絡劇還處於(yu) 粗糲的原生態階段,當時也被稱為(wei) 網絡自製劇。即以網絡為(wei) 載體(ti) ,通過網絡平台或在各互聯網鏈接的終端進行播放的,由視頻網站獨立或與(yu) 影視公司合作、網絡受眾(zhong) 為(wei) 主體(ti) 、結合傳(chuan) 統電視劇的製作方式所製作的網絡文藝作品。

  所謂“自製”,在今天通常指的是由愛奇藝、騰訊、優(you) 酷、芒果TV等幾大平台出資、製作並在自家客戶端播放的影視劇,與(yu) 之相對的類型是“分賬”,即由個(ge) 人、團隊或其他製作方提供作品給這些平台,再按照一定比例分取收益。由於(yu) 頭部平台實力雄厚,自製劇通常品質更優(you) 。而在當年,“自製”主要是相對於(yu) 傳(chuan) 統影視劇創作而言,給人以粗製濫造的不佳印象。即便是其中的優(you) 秀之作,例如最近因再次上架B站而引發補劇熱潮的《毛騙》第一季(2010年),劇情層麵被網友戲稱為(wei) “一根冰棍的錢做出了哈根達斯”,但還是因為(wei) 小成本、業(ye) 餘(yu) 演技和充滿塑料感的服化道勸退不少觀眾(zhong) 。

  當發現爆款網絡劇是獲取流量的密碼之後,各大流媒體(ti) 平台開始加大投入力度,如2014年總計推出超過200部網絡劇,較前一年增幅高達300%,因此那年也被稱為(wei) “中國網絡劇元年”。至2020年為(wei) 止,網絡劇數量每年都維持在300部左右,爭(zheng) 取做出爆款以博人眼球是主要目標。借助大數據對用戶群體(ti) 的精準分析,網絡劇的製作完全不同於(yu) 傳(chuan) 統影視劇“閉門造車”的老習(xi) 慣,在選劇本、選角乃至廣告投放方麵都十分重視用戶反饋,並且在製作過程中就能進行調整來適應需求。於(yu) 是,網絡劇經常會(hui) 選擇同樣帶有網生屬性並已經積攢了一定人氣的網絡文學作為(wei) 劇本,以粉絲(si) 眾(zhong) 多的流量明星為(wei) 主角,誕生了大量的IP改編劇。近年來的爆款網絡劇,如《慶餘(yu) 年》《長安十二時辰》《你是我的榮耀》等,都是上述邏輯下的產(chan) 物。

  為(wei) 觀眾(zhong) 喜好量身定製,也使網絡劇的細分類型化越來越成熟,在當下既受歡迎也獲成功的題材類型主要是懸疑、古偶、玄幻、都市愛情,除懸疑外,其他幾類明顯對標女性市場,在敘事類型上又形成了甜寵、大女主等流行套路。《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特別聚焦了“她”潛力,當平台意識到女性更易產(chan) 生交互行為(wei) 、貢獻流量時,繼續細分女性觀眾(zhong) 的口味、創作更多貼合不同女性群體(ti) 心理的敘事類型,將是大勢所趨。

  影視劇交互邏輯已改變

  隨著類型化的成熟和製作上的專(zhuan) 業(ye) 化、精品化,網絡劇與(yu) 台播劇在當下可謂平分秋色。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網絡劇單方麵向傳(chuan) 統影視劇靠攏,事實上在這些年來,網絡劇已多多少少改變了影視劇製作、傳(chuan) 播、觀看的底層邏輯。

  傳(chuan) 統影視作品特別是電視劇原本就是針對大眾(zhong) 的文化工業(ye) 產(chan) 品,網絡劇則盡可能地把這一特征發揮到了極致,除了上述的IP改編、流量明星、細分類型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參與(yu) 構造了一個(ge) 與(yu) 現實生活密切交互的虛擬空間。在過去,傳(chuan) 統影視劇往往是“摹仿”現實,在敘事上重視情節完整性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豐(feng) 滿度,看起來十分“真實”,不過觀眾(zhong) 也都清楚那是一個(ge) 個(ge) 平行的幻想世界,是每天暫時脫離日常生活、沉浸在現實主義(yi) 敘事幻覺中的一兩(liang) 個(ge) 小時。而在網絡劇之中,劇情或人物形象的真實感不再那麽(me) 重要,相反,提供高度符號化的、可供快速辨認的類型化的快感才是關(guan) 鍵。有沒有“梗”、CP好不好“嗑”、自己支持的明星有沒有拿到足夠的“番位”、播放量能不能力壓對家同期競品等,大多數時候都超過了對網絡劇內(nei) 容本身的關(guan) 注。事實上,網絡劇相較於(yu) 傳(chuan) 統影視劇的沉浸感是減弱的,而觀眾(zhong) 的參與(yu) 度卻發生了質的改變。

  與(yu) 其說在講故事,倒不如說網絡劇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表達情緒和意見的素材。雖然早在20世紀末,亨利·詹金斯就以“文本盜獵”來形容觀眾(zhong) 對影視劇的創造性參與(yu) 行為(wei) ——主要是製作同人視頻、寫(xie) 同人文等,不過這也需要在影視劇播出和觀看之後才能有所反饋。網絡劇時代的“盜獵”行為(wei) 顯然具有即時性乃至超前性的特征。“彈幕”文化可以說是即時性的代表,在特定的時間點出現的評論帶給觀眾(zhong) 一種同時觀看的錯覺,而且有時比劇情本身更有趣,導致不少人不佐著彈幕都看不下劇。此外,在網絡劇的宣發階段,粉絲(si) 或平台方就已經開始不斷地放出路透、製作話題衝(chong) 微博熱榜,在播放過程中截取“高光時刻”、進行二創剪輯,還包括在播放係統中設置“隻看TA”“倍速播放”,實際上都是為(wei) 觀眾(zhong) 更快地篩選素材、參與(yu) 話題提供了方便。另一個(ge) 顯著的變化是,觀眾(zhong) 的參與(yu) 已不再純粹和自主,因為(wei) 平台方經常會(hui) 利用此種高參與(yu) 度來擴大宣傳(chuan) ,但有時也會(hui) 造成輿論反噬。

  網絡劇可控製速率又可隨時暫停和重放的播放特點,也在快餐式的消費之外,創造了“N刷”的現象。這種情況多出自有一定理解難度、需要“盤邏輯”的懸疑劇,例如火出圈的《隱秘的角落》,就有網友通過反複觀看、截圖分析,甚至從(cong) 短暫的音畫分離中解讀出除了黑化的朱朝陽以外另外兩(liang) 名同伴均已死亡的“隱藏結局”。也有用“列文虎克”(網絡流行語,指觀察得非常仔細)來形容對劇集進行顯微鏡式觀看的行為(wei) ,這種情形較多發生在線上重播的經典影視劇身上,例如在優(you) 酷平台重播的《甄嬛傳(chuan) 》,在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夠保持相當熱度,甚至衍生出了“嬛學”,不得不歸功於(yu) 網友的“N刷”和細節考據癖。這也使平台並不完全忽視內(nei) 容的力量,即便背後仍然是流量的邏輯。

  形式創新仍是原動力

  在網絡劇獲得傳(chuan) 統獎項,以及“網標”的誕生賦予其正式身份之後,人們(men) 普遍認為(wei) 網絡劇將走向“內(nei) 容為(wei) 王”更加精品化的方向。而網絡劇要維持活力,最重要的是形式創新的能力。

  過去多年,網絡劇之所以能長足發展,正是因為(wei) 追蹤和挖掘了互聯網時代年輕觀眾(zhong) 的喜好和需求,能夠把網絡原生內(nei) 容與(yu) 新興(xing) 商業(ye) 模式和既有的成熟影視類型相結合。從(cong) 《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來看,現階段的網絡劇麵臨(lin) 的一大挑戰是來自短視頻的衝(chong) 擊。截至2020年底,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已達8.73億(yi) ,占領34.1%的網絡視聽市場,超出綜合視頻(包括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網絡綜藝、其他網播內(nei) 容等)的7.04億(yi) 用戶規模和19.8%的市場占有率,在同期增幅方麵更是來勢洶洶。2021年4月,愛奇藝、騰訊、優(you) 酷等還發布聯合聲明,反對短視頻平台對自家內(nei) 容的二創侵權行為(wei) ,開啟集體(ti) 防禦模式。過去被視作引流資源的短視頻,開始讓長視頻平台感受到危機。

  在此形勢下,網絡劇也進行了一些形式創新的探索。例如,在短視頻占領市場之前,其常用的豎屏形式就已經被借用至網絡劇的製作中。2018年愛奇藝推出了自製豎屏劇《生活對我下手了》,單集2至5分鍾的長度呈現一個(ge) 生活化的搞笑段子,並采用了上滑換集的觸屏手勢。另一種新類型是互動劇,如愛奇藝出品的《他的微笑》(2019年)和騰訊出品的《拳拳四重奏》(2020年),在觀看過程中可以通過觸發不同選項而進入劇情分支、達成多重結局,甚至還加入了音遊的點擊元素。還出現了在交互模式方麵增強用戶體(ti) 驗的實驗,如古裝小甜劇《祝卿好》(2022年)在劇情進行到男女主人公心動的時候,觀劇的手機也會(hui) 隨之震動。當然,以上嚐試尚遠遠談不上成功,僅(jin) 僅(jin) 是提供了一些多樣化的可能。

  《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的上線,明確了下一階段網絡視聽內(nei) 容的努力方向。如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帆所言:“新的政策環境對網絡文藝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創作者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導向,聚焦新時代史詩般的偉(wei) 大實踐,為(wei) 時代立傳(chuan) 、為(wei) 時代明德,以更多深刻反映時代變遷、描繪人民精神圖譜的精品力作,讓網絡上的影視花園百花爭(zheng) 豔、生意盎然。”對不斷在平衡中探索創新性的網絡劇而言,一方麵,在內(nei) 容質量上不斷地向台播劇和經典化的影視作品靠攏;另一方麵,在形式上也要持續吸收更具先鋒性的網絡原生內(nei) 容及其形式表達,多多嚐試融合其他媒介的敘事特征。如此,才能更好地貼近時代訴求、保持發展活力。

  (作者係四川大學文學與(yu) 新聞學院副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