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揚秦腔風華,傳家國正音

發布時間:2022-08-05 16:12: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揚秦腔風華,傳(chuan) 家國正音

  寫(xie) 在被田漢譽為(wei) “世界三大最古老劇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創建110周年之際

  本報記者劉書(shu) 雲(yun) 、孫正好

  文武盛地正中,暮鼓晨鍾之側(ce) ;忽聞鼓樂(le) 濺起,知是秦音飛落。

  沿著三千年古都西安坐標原點、聞名遐邇的鍾樓向北再向東(dong) ,不出一裏可入一半截古巷。不管晨昏,無論冬夏,此地四季撥秦弦,終年奏秦樂(le) ;一字一句皆是秦風秦韻,一招一式源自秦地秦人;腔調中唱盡千秋事業(ye) ,步履間踏遍萬(wan) 裏河山。

  這片古色古香的方寸天地,便是被魯迅讚為(wei) “古調獨彈”、被戲劇大師田漢稱為(wei) 世界三大最古老劇社之一的著名秦腔科班——西安易俗社。

  《櫃中緣》之曲折巧妙堪比“莎劇”,《三滴血》長盛不衰可代指秦腔;陳妙華英俊不凡“讓秦腔走向全國”,劉箴俗更是以“西劉”稱號與(yu) “北梅(梅蘭(lan) 芳)、南歐(歐陽予倩)”並列於(yu) 劇壇……自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烽火餘(yu) 波中誕生後,易俗社從(cong) “搖搖晃晃”的民國一路坎坷前行,於(yu) 軍(jun) 閥混戰中脫險求生,在抗日烽火中高呼“還我河山”,曆百餘(yu) 年滄桑而弦歌不輟,名家頻出,至今仍是西北秦腔重鎮。110年來,易俗社始終以濃濃的家國情懷,守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新時代更是將古老的秦腔藝術發揚光大。

  “班行容濟濟,文質道彬彬。”易俗社創建110周年之際,記者走進這片枝繁葉茂的戲曲殿堂,於(yu) 吹拉彈唱間感受秦腔風華,在抑揚頓挫中聆聽家國正音。

  百餘(yu) 載“古調獨彈”

  中國傳(chuan) 統戲曲劇目常分為(wei) 全本戲和折子戲。全本戲波瀾壯闊如大河奔流,時而暗流湧動,時而風高浪急;折子戲短小精悍如孤峰奇崛,乃一本之精髓,全戲之戲核。若把百餘(yu) 載易俗社比作一出餘(yu) 韻悠長的全本戲,其中精彩華章必有“魯迅賞戲”一折。

  “晚晴。赴西車站晚餐,餐畢登汽車向西安。”據魯迅日記,1924年7月,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官員的魯迅,被邀至西北大學講學。在遊覽了華清池、碑林等名勝後,“十六日晴。午後同李濟之、蔣廷黻、孫伏園閱市。晚易俗社邀觀劇,演《雙錦衣》前本。”

  “小故事蘊含大曆史,兒(er) 女情長浸透家國情懷。”作為(wei) 當時易俗社的看家好戲,《雙錦衣》由魯迅紹興(xing) 老鄉(xiang) 、時任易俗社社長的呂南仲,以宋人抗金為(wei) 背景創作而成,故事融國恨家仇於(yu) 一體(ti) ,生、旦、淨、醜(chou) 等角色齊全,是具有濃鬱易俗社風格的家國大戲,1920年9月初演時“座客擁擠,屢至閉門不納”。

  或許是被舞台上激蕩的“國安亦家安”的愛國情操所感染,意猶未盡的魯迅第二天又乘興(xing) 而至,看完了《雙錦衣》後本。此後,作為(wei) 新文化主將的魯迅,又分三次到易俗社賞戲。臨(lin) 行之際,他題下“古調獨彈”四字,製成匾額贈予易俗社,稱讚其“改良舊戲曲,推陳出新,征歌選舞,寫(xie) 世態,彰前賢,供娛樂(le) 以陶情,假移風以易俗”。

  時至今日,作為(wei) 文壇巨匠魯迅與(yu) 古老秦腔互動的珍貴紀念,“古調獨彈”匾額久經風雨而不改其色,完好懸掛於(yu) 易俗社劇場前廳。研究易俗社曆史文化的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會(hui) 員李有軍(jun) 認為(wei) ,“‘古調獨彈’成為(wei) 易俗社鮮明的精神符號象征,成為(wei) 易俗人直麵諸個(ge) 生死存亡關(guan) 頭始終堅守的精神支柱。”

  “大江湧,龜蛇醒,武昌起烽煙,舉(ju) 國揭竿。”1912年,受辛亥革命感召,同在陝西省修史局任職、均是同盟會(hui) 會(hui) 員的陝西蒲城人李桐軒、臨(lin) 潼人孫仁玉,在觀看秦腔折子戲《三娘教子》後認識到,若要喚醒民眾(zhong) ,唯有“普及教育”,但“學堂止及於(yu) 青年”,“報章止及於(yu) 識字者”,唯戲劇“聲滿天下,遍達於(yu) 婦孺之耳鼓眼簾”。二人遂聯合百餘(yu) 名梨園早期“覺醒者”,於(yu) 當年8月成立易俗伶學社,後將宗旨定為(wei) “編演各種戲曲,輔助社會(hui) 教育”。

  《奪錦樓》倡導婚姻自由,《軟玉屏》呼籲解放奴婢,《鎮台念書(shu) 》告誡武人亦要讀書(shu) ……以範紫東(dong) 、高培支為(wei) 代表的易俗社早期創作團隊,或直麵抨擊,或委婉勸解,先後創作、改編了500多本秦腔劇目,於(yu) 嬉笑怒罵間移風易俗,啟迪民智:曆史劇揭露封建道學之虛偽(wei) 、統治之黑暗;社會(hui) 劇與(yu) 家庭劇多以破除迷信,反對納妾、吸食鴉片等陋習(xi) 為(wei) 主題;科學劇則鼓勵實業(ye) 發展,科普地理天文,弘揚愛國精神。

  “擊築彈箏半出秦,翻成白雪與(yu) 陽春。戲劇休雲(yun) 為(wei) 小道,移風易俗遍寰中。”易俗社興(xing) 起後,劉冠三辦山東(dong) 易俗社,張季直辦南通更俗社,河北也成立了仿易俗社團體(ti) 。在秦腔老家陝甘一帶,西安三意社、西安榛苓社、蘭(lan) 州化俗社、平涼平樂(le) 社等多個(ge) 班社開鑼授戲。彼時,劇壇暮氣沉沉、弊病叢(cong) 生,“地處偏遠、立意提倡社會(hui) 教育”的易俗社被黃炎培以“真善美”讚之,梁啟超也讚其“化民成俗”。

  “不同於(yu) 江湖色彩濃厚的傳(chuan) 統戲班,易俗社‘古調獨彈’之‘獨’,首先是它的創作班底均是具有改良思想的知名文人,以新的思想甄別舊戲,推陳出新,旨在促進社會(hui) 進步;易俗社還免費向社會(hui) 招生,以專(zhuan) 業(ye) 課、文化課並重的‘學府’形式培養(yang) 人才;此外,易俗社有編輯,有教練,有選舉(ju) ,有彈劾,開設評議部、排練部等,以現代管理製度和人道精神替代了封建梨園班主模式。”易俗社社長惠敏莉總結說。

  易俗社之獨具一格,也讓諸多貧寒子弟實現了命運逆轉。以早期名角劉箴俗為(wei) 例,這位陝西娃9歲喪(sang) 母後,跟著家人賣羊血討生活,常衣衫襤褸,麵黃肌瘦。被易俗社免費招收後,劉箴俗學而不倦,後憑《蝴蝶杯》《玉虎墜》等劇技冠三秦。1921年至1922年,易俗社南下漢口,“紅牙鐵板,高唱江東(dong) ”,劉箴俗蜚聲武漢三鎮,贏得“西劉”美稱,與(yu) “北梅(梅蘭(lan) 芳)”“南歐(歐陽予倩)”齊名,被觀眾(zhong) 讚“側(ce) 聞漢上聲如海,始信人間俗可箴。”

  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邀請易俗社灌製最早的秦腔唱片;1958年,易俗社製作彩色影片《火焰駒》,秦腔首次登上大銀幕;2010年,首演於(yu) 1915年的《櫃中緣》,跨越山海演到了美國……創建110年來,易俗社原創、改編劇目超過千冊(ce) ,《雙錦衣》《翰墨緣》等百年老戲仍常排常演,經久不衰,其中影響最大者當屬《三滴血》。

  《三滴血》由編劇範紫東(dong) 根據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所載改編而成,采用傳(chuan) 統戲曲“三審三問”經典敘事方式,以易俗社最擅長的“雙生雙旦”群戲風格,講述昏官晉信書(shu) 用昏招“滴血驗親(qin) ”斷案,引發諸多啼笑皆非之糊塗事,諷刺封建迷信之荒唐可笑。該劇1919年首演後成為(wei) 秦腔代名詞,唱段“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成為(wei) 三秦大地精神文化符號。

  “百餘(yu) 年間,《三滴血》已傳(chuan) 承八代演員,被晉劇、豫劇等劇種廣為(wei) 移植。”惠敏莉說。今年6月,曆經三年製作後,《三滴血》3D電影版亮相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這是擁有上千年曆史的秦腔首次“觸電”3D技術。鏡頭升降橫移,光影律動流轉,觀眾(zhong) 借助3D眼鏡,浸入傳(chuan) 唱百年的“杏花村”中,演員唱、念、做、打更見筋骨,手、眼、聲、步更具血肉。“古調獨彈”插上科技翅膀,寬音大嗓、熱耳酸心的秦腔愈加深沉渾厚,粗獷激越。

  與(yu) 時代共振 唱家國正音

  鏡框式舞台、格子窗、雕花門、歇山頂……天光雲(yun) 影之下,位於(yu) 西安市西一路、坐南朝北的明清風格建築易俗社劇場愈顯古樸滄桑。1917年,這裏正式成為(wei) 易俗社固定排演場所。一個(ge) 多世紀以來,此間方寸大小的舞台上,板胡高亢迄今未停,梆子鏗鏘也未間斷。但鮮為(wei) 人知的是,這座能容納千餘(yu) 人的磚木劇場,還曾是“西安事變”的秘密指揮所之一,更記錄著烽火連天中的愛國往事。

  1936年12月,中華大地日寇壓境,山雨欲來。李有軍(jun) 在其著作《西安易俗社與(yu) 秦腔的現代轉型(1912—1949)》記載,當年12月9日,楊虎城邀請南京蔣係官員在易俗社劇場觀看秦腔演出,“他甚至將西安事變的指揮場所秘密設在了易俗社……他三進三出易俗社劇場,全麵遙控指揮西安城內(nei) 的軍(jun) 事行動。”

  台上燈火通明,鼓樂(le) 齊鳴,唱的是掩人耳目的大戲;台下劍拔弩張,幹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為(wei) 了爭(zheng) 取回旋餘(yu) 地,確保行動萬(wan) 無一失,“危急時刻,楊虎城隻有寄希望於(yu) 易俗社的秦腔演出,爭(zheng) 取最大可能地加演秦腔,從(cong) 而拖住在劇場觀看秦腔的蔣係軍(jun) 官。”

  兩(liang) 天多時間裏,易俗社演職人員置生死於(yu) 不顧,在秦腔“聲動如金戈鐵馬,怒吼似百萬(wan) 雄兵”的氣勢中,參與(yu) 到重大曆史變革關(guan) 頭。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揭開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序幕。易俗社“從(cong) 家國觀念和民族命運的高度出發,冒著巨大的風險”,“做出了特別貢獻”。

  “作為(wei) 秦腔曆史上第一個(ge) 以戲劇推進社會(hui) 改革的現代劇社,易俗社多位核心人物學貫中西,既在儒家文化熏染中成長,也深受西方現代思潮之影響,具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和家國情懷。”易俗社副社長陳超武說,“在飽受外侮,國難當頭之際,尤其是五四運動後,易俗社近代知識分子高舉(ju) 科學、民主大旗,以戲曲針砭時弊,意在給觀眾(zhong) 鼓勁,使人人有覺悟,民族有希望。”

  “清廷雖蕩、餘(yu) 患猶存、歐亞(ya) 風雨、時咄咄其逼人、雪壓霜欺、又層層以迫我……痛國難之方深,招國魂於(yu) 何處。”在反映八國聯軍(jun) 侵華劇目《頤和園》之序言中,編劇範紫東(dong) 如此寫(xie) 道,他以屈辱之曆史“欲令滿座哭一場,笑一場,怒一場,罵一場,知國恥之宜雪,信民族之可振”。

  南及江漢,北至幽燕,唱的是粉墨人生,憂的是家仇國恨:《宮錦袍》書(shu) 寫(xie) 中法戰爭(zheng) 之慘烈,《關(guan) 中書(shu) 院》痛陳鴉片戰爭(zheng) 之遺毒,《秋風秋雨》歌頌秋瑾之英勇壯舉(ju)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1932年,易俗社90多人開赴被日軍(jun) 鐵蹄緊逼的華北地區,慰問抗日軍(jun) 民,七個(ge) 月間,行程萬(wan) 裏,《打倒日本化》等愛國劇目從(cong) 春天演到了夏天。5年後的1937年6月,救亡圖存之際,易俗社開啟第二次華北之行。

  此時,日本帝國主義(yi) 已經占領東(dong) 北,並“得隴望蜀”企圖西出而南下。為(wei) 宣傳(chuan) 抗日,鼓舞士氣,易俗社此次演出的多是反映民族英雄抗敵救國的新編曆史劇,其中封至模根據嶽飛、韓世忠、梁紅玉抵禦外侮之事跡而創作的《山河破碎》《還我河山》兩(liang) 劇引起很大反響,演出時“群情高漲,聲浪如潮”,當年《全民報》稱這些愛國劇“寫(xie) 曆史之傷(shang) 痛,促民族之覺悟,振聾發聵”。

  “戲劇是大眾(zhong) 意識的表征,在家破國亡的時候,是衝(chong) 鋒破敵的擊節。”封至模如此總結劇本的創作意圖。“七七事變”爆發後,在員工宿舍被日軍(jun) 炸彈掀翻的情況下,易俗社排戲不停,社員每天背10個(ge) 饃,來回20裏路,到西安南郊觀音廟村的防空洞中,排演《投筆從(cong) 戎》等抗日劇目。

  “1938年3月……我們(men) 西北戰地服務團(下文稱西戰團)奉十八集團軍(jun) 總司令部的命令,從(cong) 山西乘最後一列火車,搭最後一隻木船,橫渡黃河,來到了國民黨(dang) 統治區陝西省省會(hui) 古城西安。”時任西戰團主任、著名女作家丁玲在其回憶錄中,娓娓講述了戰火硝煙中易俗社與(yu) 西戰團聯手進行抗日宣傳(chuan) 的舞台往事。

  因抗日宣傳(chuan) 需要,西戰團當時在西安租用了易俗社劇場,冒著連日的空襲警報,成功上演了抗戰話劇《突擊》。“我從(cong) 來沒有見過你們(men) 這樣的團……幾十個(ge) 人像一個(ge) 人那樣,不分高低,搶著幹活,成天樂(le) 嗬嗬。”當時易俗社社長高培支,被共產(chan) 黨(dang) 宣傳(chuan) 隊伍的優(you) 良作風所感染,原本750元的租金,他隻收了200元。

  此後,易俗社更是慷慨解囊。丁玲回憶稱,西戰團在排演老舍劇本《烈婦殉國》時,很多演員不會(hui) 唱秦腔,易俗社同誌們(men) “旦教旦,醜(chou) 教醜(chou) ,頭牌旦角、有名的‘陝西梅蘭(lan) 芳’王天民親(qin) 自指導夏革非”;易俗社還把“最好的行頭拿出來,任我們(men) 挑選試穿”;演出那天,他們(men) 給演員“揮扇化妝、描容、整理頭飾”;演出獲得滿堂彩時,“他們(men) 才和我們(men) 一樣,放下心來,發出會(hui) 心的微笑”。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新中國成立後,在“搖搖晃晃”的民國一路“沉沉浮浮”的易俗社打開嶄新的一頁,打破過去不收女演員的舊例,招收了孟遏雲(yun) 、陳妙華等新中國首批秦腔女演員,實現了從(cong) “男扮女”到“女扮男”的曆史性跨越;在人民政府接辦後,借助政府撥款,易俗社還打破先例,吸收了肖若蘭(lan) 等部分外來演員,使唱腔更為(wei) 豐(feng) 富,全社煥然一新。

  何桑著《百年易俗社》記載:1953年4月1日至8月底,易俗社骨幹力量共45人加入“中國人民赴朝慰問文藝工作團第五團”,深入抗美援朝前線陣地,在敵機的猛烈轟炸和炮擊中,進行了600餘(yu) 場演出,為(wei) 30多萬(wan) 誌願軍(jun) 戰士帶去了“鄉(xiang) 音”。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和家國同頻、與(yu) 時代共振的易俗社,“百年戲單”仍在不斷推陳出新:《黨(dang) 的女兒(er) 》展現共產(chan) 黨(dang) 人“初心猶未盡,熱血化長虹”的革命奉獻精神;《織夢人》聚焦趙夢桃等紡織工人從(cong) “吃飽穿暖”到“衣被天下”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滾燙的年華》弘揚醫護人員、下沉幹部、物流快遞員等平民英雄萬(wan) 眾(zhong) 一心、生命至上、舍身忘死的抗疫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易俗社傳(chuan) 承百餘(yu) 年,‘為(wei) 人民而寫(xie) ,為(wei) 人民而演’這一傳(chuan) 統恒久不變,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凝心聚氣、教化民眾(zhong) 的初心也不會(hui) 改變。”惠敏莉說。今年7月,“喜迎黨(dang) 的二十大、易俗社成立110周年”獻禮劇目《昭君行》成功首演,在長安、大漠、黃河、陰山的時空轉換中,劇目通過望月、出塞、求歸、渡心等序幕篇章,譜寫(xie) 出一曲擁有中華美學、展現中華民族命運與(yu) 共、家國和合的精神長歌。

  薪火相傳(chuan) 共育秦腔風華

  2010年2月1日,秦腔表演藝術家、易俗社演員陳妙華逝世,終年70歲。“老陝”素來“生以秦腔迎接,逝以秦腔致哀”。當夜,易俗社劇場外,數百米的西一路上,擠滿了前來悼念的萬(wan) 千戲迷,演員在凜冽寒風中搭台清唱,含淚送別這位“秦腔女小生魁元”,《白蛇傳(chuan) 》《奪錦樓》等經典唱段如泣如訴,響至深夜……

  陳妙華是新中國第一批秦腔演員,1949年10月進入易俗社。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陳妙華憑借秦腔電影《火焰駒》《三滴血》名動西北,讓“秦腔走向了全國”,其在《三滴血》中高、厚、寬、亮的唱腔和剛柔並濟、自然樸實的表演,成為(wei) 秦腔女扮男裝的標杆,也成為(wei) 後輩秦腔小生的表演“教科書(shu) ”。

  雖然是聲名顯赫的秦腔名家,但在易俗社秦腔演員李東(dong) 峰的記憶中,陳妙華生前很低調、很簡單。“陳老師退休後,經常來看大家排戲,她總是悄悄來,坐在最後一排認真看。”李東(dong) 峰說,“她教導我們(men) ‘要多實踐。’聽著簡單,卻是大實話,對於(yu) 戲曲演員來說,隻有日日練,時時練,方能成角、成戲。”

  陳妙華晚年因為(wei) 疾病,腿腳不靈便,即便如此,她經常主動上門,與(yu) 李東(dong) 峰等後輩演員聊戲。“我那時剛進易俗社不久,是後輩中的後輩,陳老師那麽(me) 有名的藝術家,一點架子也沒有。”李東(dong) 峰說,“她覺得我是可塑之才,經常從(cong) 住所一路走過來,在巴掌大的宿舍裏,一遍遍給我示範腦腔共鳴。”在秦腔3D電影《三滴血》中,李東(dong) 峰扮演的正是陳妙華曾經唱紅的周天佑、李遇春兩(liang) 角。

  今年40歲的屈鵬,是易俗社有名的“補丁”演員。“就是專(zhuan) 門‘補窟窿’的,哪裏需要往哪搬。”專(zhuan) 工老生的屈鵬笑言,“我不計較角色重要與(yu) 否,戲份多我能演,戲份少我也能演;有戲演就演好、演透、演絕,暫時沒戲排就死練,練精、練深、練到家。”

  屈鵬對於(yu) 舞台與(yu) 角色的理解,離不開惠焜華等多位恩師的悉心栽培。僅(jin) 一部秦腔折子戲《拆書(shu) 》,年近七旬的惠焜華帶著屈鵬,排演了近10個(ge) 春秋,“感覺能拿出手了”才登台亮相。

  《拆書(shu) 》出自秦腔傳(chuan) 統戲《出棠邑》,講述伍子胥之父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冤殺後,子胥從(cong) 楚國逃往吳國之經曆,是須生行著名硬工戲。“當時惠老師早就退休,每天下午三點整,他雷打不動地在院中的露天棚下等我。”屈鵬說,“《拆書(shu) 》一折唱做並重,文武兼備,惠老師反反複複地磨,光一個(ge) 抖靠動作,就教了兩(liang) 年。”

  排了幾年後,屈鵬覺得差不多了,想“露一手”,惠焜華搖頭說:“不行,還差得遠呢。”一折戲,惠焜華滴水穿石般從(cong) 70歲教到了快80歲。2015年,屈鵬帶著《拆書(shu) 》亮相第七屆紅梅大賽,雖“姍姍來遲”卻“一鳴驚人”,斬獲比賽一等獎。

  “惠老師去世前一年,因疾病,記憶力明顯衰退,但唯獨對戲還念念不忘。有一次,他走丟(diu) 了,跑到了長安區,大家找到他,才得知他想去找我,給我說戲呢。”屈鵬哽咽道,“他去世前幾天,躺在病榻上說不了話,還劃著手勢,示意我走幾圈戲給他看。”

  青年花旦演員王鳳芸考入易俗社後,想著“技多不壓身”,曾悄悄花錢請“私教”,“暗練”秦腔折子戲《掛畫》。“這出戲演出後拿了獎,社裏知道後,不僅(jin) 沒有批評我,還替我報銷了學習(xi) 費用。”

  “《掛畫》是非常經典的花旦‘做功戲’,含蹺功、椅子功、手帕功、水袖功等絕活,需要演員下硬功夫。鳳芸不僅(jin) 練成了,還拿了獎,我覺得應該激勵她。”惠敏莉說,“我們(men) 不能因‘門戶之見’,讓愛學習(xi) 、出成績的人吃虧(kui) 。”

  成立傳(chuan) 承中心、多讓後起之秀挑大梁、請老藝術家為(wei) 青年演員“裝台”……作為(wei) 易俗社曆史上首位“女掌門”,惠敏莉更願意通過舞台和劇目口傳(chuan) 心授。最近數月來,她幾乎都“泡”在劇場,帶著演員排演新編原創曆史劇《昭君行》。采訪期間,一個(ge) 數十秒的片段,大家來來回回,反複打磨了一個(ge) 多小時。“戲隻有一點一點地摳,才能學起來更入腦,演起來更入魂,‘四功五法’嚴(yan) 絲(si) 合縫,渾然天成。”扮演昭君的惠敏莉說。

  創社110年來,易俗社招收學員已達20期,人才數以千計,遍及西北各個(ge) 秦腔劇團,共同接力哺育著秦腔風華,也豐(feng) 富著西北群眾(zhong) 的精神世界。“作為(wei) 後輩,我們(men) 將繼續寓教於(yu) 戲,以赤子之心賡續傳(chuan) 承,以老秦人的擰勁合力將秦腔藝術發揚光大。”惠敏莉說。

  “凡是過往,皆是序章。”戲劇作家莎士比亞(ya) 如是說。相比於(yu) 梆子腔鼻祖、萌於(yu) 秦漢百戲的秦腔之大曆史,百餘(yu) 載“古調獨彈”的易俗社,是華麗(li) 樂(le) 章,是精彩片段;而對於(yu) 走過“世紀人生”的易俗社而言,如今更是新的起點,厚重而肥沃的土壤,未來必將孕育更絢爛的戲曲之花——方寸間的舞台上,梆子一敲,板胡一響,場子又熱了,大幕再次拉開,一台接一台蓄勢待發的好戲,開始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