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雇”與教坊在南宋的裁撤
作者:董希平(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官府出錢購買(mai) 人力服務,稱為(wei) “和雇”,其中有“雙方自願形成雇傭(yong) 與(yu) 被雇傭(yong) 關(guan) 係”的意思,這是經濟發展繁榮到一定階段的產(chan) 物。“和雇”興(xing) 起於(yu) 唐代,與(yu) “和買(mai) ”“和市”並行,都強調買(mai) 賣雙方的自願性,不過“和買(mai) ”“和市”側(ce) 重用於(yu) 一般的貨物,“和雇”更強調人力服務的購買(mai) 。從(cong) 軍(jun) 糧運輸、城牆修築等官府徭役征調,到私人仆役的選擇,“和雇”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到了宋代,“和雇”愈加成為(wei) 社會(hui) 經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其活力甚至影響到國家機構的存廢,宋代最大的音樂(le) 專(zhuan) 業(ye) 機構教坊便是在“和雇”力量的衝(chong) 擊下最終取消。
教坊是興(xing) 起於(yu) 唐代武德間的音樂(le) 機構,它負責為(wei) 朝廷歲時宴饗提供音樂(le) 歌舞。在宋代,教坊發展成為(wei) 最大的音樂(le) 機構,舉(ju) 凡春秋祭祀、國事大典、帝王車駕、獎酬重臣等所需禮樂(le) ,教坊是重要的提供者。宋代音樂(le) 歌舞繁榮,無論是國家禮樂(le) 建設、還是民眾(zhong) 娛樂(le) ,教坊也是重要的參與(yu) 者。
教坊在北宋百餘(yu) 年的發展中走向極盛,而後經過戰亂(luan) 、國家財政吃緊,教坊不可避免走向衰落。最終取代教坊職能、使教坊最終裁撤消亡的,則是貌似與(yu) 其不相幹的、由經濟領域進入娛樂(le) 領域並發揮作用的“和雇”。“和雇”這一經濟活動方式在宋代民間音樂(le) 繁盛之際進入娛樂(le) 領域,使得宮廷、官府不再依賴教坊這類音樂(le) 機構,隨時可以用貨幣從(cong) 民間購買(mai) 娛樂(le) 歌舞服務,這極大衝(chong) 擊了音樂(le) 機構的存在基礎。樂(le) 舞實現“和雇”,使維持龐大教坊運作的開銷變得不必要,教坊的裁撤也順理成章。
“和雇”在歌舞娛樂(le) 領域的流行,消解了宋代教坊百餘(yu) 年形成的地位,是經濟活動方式影響音樂(le) 機構命運的一個(ge) 有趣案例。“和雇”消解教坊的過程,也成了我們(men) 考察傳(chuan) 統音樂(le) 活動的一個(ge) 窗口。當然,“和雇”不是影響教坊命運的唯一因素,它推動教坊走向裁撤也不是一個(ge) 太短的過程。
宋教坊是以宋初平定諸國所獲各地樂(le) 人精華為(wei) 基礎,曆經幾代帝王建設而成。教坊在宋朝地位獨特,宋初禮樂(le) 並不齊備,教坊甚至在大朝會(hui) 中代行太常寺的某些職責,比如提供大朝樂(le) ;最初管轄教坊的是宣徽院,而宣徽院向來由重臣執掌,神宗元豐(feng) 年間改製,教坊才歸太常寺。教坊是北宋音樂(le) 精華所在,其影響不僅(jin) 限於(yu) 歌舞表演,它也代行教習(xi) 其他機構人員的職責,如軍(jun) 樂(le) 團鈞容直、東(dong) 西班樂(le) ,宮廷樂(le) 團雲(yun) 韶部,其人員都有在教坊接受培訓的經曆;宗室貴族也可以聘請教坊人員教習(xi) 家伎;徽宗趙佶改革雅樂(le) ,專(zhuan) 設大晟府,在人員和音樂(le) 上同樣受到教坊影響。北宋晚期,宋教坊走向極盛。
“靖康之變”是宋教坊衰落的開始。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麵對金兵的威脅,宋徽宗裁撤了大晟府、教樂(le) 所等音樂(le) 機構,並削減了教坊超編人員,其《己未罪己詔》說:“六尚局並依祖宗法,罷大晟府,罷教樂(le) 所,罷教坊額外人,罷行幸局,罷采石所,罷待詔額外人。”金兵入汴,教坊的大量人、物作為(wei) 戰利品被擄,大傷(shang) 元氣,金教坊卻因此而奠定了崛起的基礎。
南宋初建,宮廷、官府對教坊禮樂(le) 屬性的需求,如祭祀、慶典、表彰功臣等的用樂(le) ,並沒有多少削弱,對教坊娛樂(le) 屬性的需求暫時不那麽(me) 強烈。更主要的是,民間音樂(le) 的繁榮,使得公私歌舞需求逐漸可以通過“和雇”獲得滿足。不斷出現的政治、軍(jun) 事突發事件,客觀上也成為(wei) “和雇”介入教坊樂(le) 署功能的契機,教坊的編製、規模逐漸被削弱。教坊管理逐漸鬆懈,受重視程度也大不如既往。
高宗趙構建炎二年(1128)二月的《減罷內(nei) 侍官兼鈐轄教坊詔》,規定不再任命內(nei) 侍兼管教坊,“所有內(nei) 侍鈐轄教坊,名闕可減罷,更不差置”,這是教坊地位削弱的一個(ge) 標誌,頗有任其自生自滅的意味。後來時局一度平穩,高宗在紹興(xing) 十四年(1144)正月,重建教坊,任命內(nei) 侍管理,試圖恢複其在北宋的舊觀:“辛卯,複置教坊,凡樂(le) 工四百十有六人,以內(nei) 侍充鈐轄。”《皇宋中興(xing) 兩(liang) 朝聖政》卷30)然而僅(jin) 僅(jin) 在十七年之後的紹興(xing) 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趙構驚慌之下,於(yu) 六月匆匆取消教坊,竟將其歸並到刑部:“癸醜(chou) ,罷教坊,並敕令所歸刑部。”(《宋史·高宗九》)教坊人員則任其自謀生路:“癸醜(chou) ,詔罷教坊,其樂(le) 工許自便。”(李心傳(chuan)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90)停罷後的教坊,其中人員精華為(wei) 宮廷、官府留用,一部分歸後來的太上皇趙構所居的德壽宮,一部分歸臨(lin) 安府衙前樂(le) :“紹興(xing) 末,台臣王十朋上章,省罷之後,有名伶達伎,皆留充德壽宮使臣,自餘(yu) 多隸臨(lin) 安府衙前樂(le) 。”
此時教坊人員遣散,運作停止,但是機構應該還保留並隸屬修內(nei) 司教樂(le) 所,不過其職能已為(wei) 臨(lin) 安府衙前樂(le) 和“和雇”人員所承擔,稍後的宋人趙升提及:“今雖有教坊之名,隸屬修內(nei) 司教樂(le) 所,然遇大宴等,每差衙前樂(le) 權充之。不足,則又和雇市人。”(趙升《朝野類要》卷1)教坊名存實亡,其職能為(wei) “和雇”活動所取代。
如此,大規模節慶禮儀(yi) 活動,臨(lin) 時雇傭(yong) 市井藝人表演的“和雇”活動,取代了教坊這一音樂(le) 機構的功能,如《宋史·樂(le) 十七》所說:“紹興(xing) 中,始蠲省教坊樂(le) ,凡燕禮,屏坐伎。乾道繼誌述事,間用雜攢以充教坊之號,取具臨(lin) 時,而廷紳祝頌,務在嚴(yan) 恭,亦明以更不用女樂(le) ,頒旨子孫守之,以為(wei) 家法。於(yu) 是中興(xing) 燕樂(le) ,比前代猶簡,而有關(guan) 乎君德者良多。”於(yu) 朝廷而言,在保證禮樂(le) 活動完成的前提下,節省了之前經年維持教坊機構運作以及人員支出的費用,又收獲了節儉(jian) 的美名,可謂兩(liang) 全其美。
隆興(xing) 二年(1164)皇帝生日的天申節,孝宗趙昚大約產(chan) 生了重啟教坊、用樂(le) 慶壽的念頭,又擔心性價(jia) 比不高,矛盾之餘(yu) 有了這段君臣對話:
上曰:“一歲之間,隻兩(liang) 宮誕日外,餘(yu) 無所用,不知作何名色。”大臣皆言:“臨(lin) 時點集,不必置教坊。”上曰:“善。”(脫脫等《宋史》卷142)
臨(lin) 時點集,即宮廷、官府樂(le) 工與(yu) “和雇”樂(le) 人遇事圍繞特定主題進行短暫的集訓、表演,而不必形成長期固定的機構。罷教坊之後,“和雇”顯然成為(wei) 帝、後生辰慶賀活動中承擔教坊職能的重要方式。
循此先例,第二年朝廷接待金國來慶賀孝宗生辰的使臣,大宴活動需要表演人員幾百人,朝廷於(yu) 是“下臨(lin) 安府募市人為(wei) 之,不置教坊,”借助臨(lin) 安府、禦前忠佐司人員以及“和雇”樂(le) 人實現了教坊的職能,其中臨(lin) 安府提供“樂(le) 人三百人,百戲軍(jun) 百人,百禽鳴二人,小兒(er) 隊七十一人,女童隊百三十七人,築球軍(jun) 三十二人,起立球門行人三十二人,旗鼓四十人”,禦前忠佐司提供“相撲等子二十一人”,孝宗臨(lin) 時取消了小兒(er) 及女童隊。需要增加的環節,是和雇人員需要提前兩(liang) 旬(20天)在修內(nei) 司練習(xi) 彩排。(李心傳(chuan)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4)
大約在孝宗乾道、鹹淳年間,教坊作為(wei) 名義(yi) 上的機構也從(cong) 修內(nei) 司教樂(le) 所裁撤了。“和雇”衝(chong) 擊之下教坊徹底消失在歌舞場。服務於(yu) 臨(lin) 安府衙前樂(le) 的“教坊舊人”,後來也同樣被“和雇”樂(le) 人取代,時人描述這一情形,不無感傷(shang) 地說:“近年衙前樂(le) 已無教坊舊人,多是市井歧路之輩。”(趙升《朝野類要》卷1)
作為(wei) 音樂(le) 機構的教坊徹底裁撤之後,“和雇”樂(le) 人也以其實力證明了可與(yu) 樂(le) 署樂(le) 人媲美的實力。周密《武林舊事》收有孝宗乾道、鹹淳這一時段,負責承擔舊教坊職能的“乾淳教坊樂(le) 部”人員名單。這份名單中,樂(le) 工來源有五:太上皇趙構的德壽宮、前教坊、前鈞容直、臨(lin) 安衙前樂(le) 、和雇,在需要人員較多的流行部色中,“和雇”部分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如“雜劇色”:德壽宮10人,衙前22人,前教坊2人,前鈞容直2人,和雇30人;又如觱篥色:德壽宮5人,衙前24人,前教坊3人,前鈞容直2人,和雇37人。
可以看出,與(yu) 宮廷和樂(le) 署人員相比,“和雇”人員在規模上占有絕對的優(you) 勢,不遜於(yu) 任何一家音樂(le) 機構。“和雇”藝人來源充足、實力雄厚,是朝廷最終裁撤教坊的最大底氣所在。
概而言之,新舊更替是社會(hui) 所有領域內(nei) 部共有的規律,“和雇”作為(wei) 一種經濟活動進入音樂(le) 文化領域,最終成為(wei) 最大音樂(le) 機構——教坊裁撤的主要推動力,以其強大活力取代了教坊大部分職能,又說明新舊更替是可以跨界存在並實現的。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樂(le) 署與(yu) 宋詞演唱研究》〔18BZW053〕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